立德树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时间:2022-05-14 04:43:32
导语:立德树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推动高校建设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理念,对于现阶段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实践具有纲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加强学风建设要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纲领、为指导。因此,探寻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是当前形势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以传统价值观念为指导的高校学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样也为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指导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形势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1立德树人与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1.1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由来已久,“立德”和“树人”最初是在不同时期作为两个独立分开的思想和概念出现的。“立德”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树人”最早出自管仲的《管子•上篇•权修》,这两个词汇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追求和对品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诸多学者对“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立德”与“树人”并重;有的认为,“立德”与“树人”是偏正结构;有的认为,“立德”与“树人”是递进结构;还有的认为,“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结构,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也有学者认为,“立德”与“树人”是一体的,是有机统一的[1]。这些论述中,虽然对“立德”与“树人”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不同学者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并没有影响“立德树人”一词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内涵。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坚持授人以智、育人以德的前提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能够担当新时代国家发展赋予的艰巨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风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从狭义上来看,学风反映的是学生对待学习问题的态度、行为、目的和方式,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努力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方面的表现。从广义上讲,学风是包括学校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在内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面对学术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态度、精神、方法和风格,换言之,学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是指学校的学习风气,是凝聚在教、研、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和方法,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教育、管理、服务多措并举,需要全校教职员工与学生的通力合作。
2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加强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良好的学风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能够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使学生在道德素质、人格品质、文化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等方面都会受到良好的熏陶。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和质量要求,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大学,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各高校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推动高校建设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理念,既是对祖国千百年来以德为重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发扬和继承,也是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创新[2],对于现阶段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实践具有纲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义。立德树人和学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加强学风建设要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纲领、为指导。
3立德树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
3.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动学风。师德通常被理解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3],它既是教师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是高校中行使教育权利的主体,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既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因此,师德师风作为新时代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优良教风的完善和学校学风的建设。不容乐观的是,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关于高校教师触碰职业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建立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运行机制和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的必由之路。师德师风建设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要做到有步骤、有内容、有计划、有方法,在处理好教师和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党情、校情教育来开展。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建设核心;其次,要以终身学习的理论为纲领,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建设基础;再次,要充分利用传统教育、典型事迹、主题活动、激励机制等方式,培育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精神;最后,还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彻教师管理的全过程,从教师的引进、培养到日常管理过程,都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考评办法和规章制度。3.2实施“三全育人”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是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学风的可靠保障。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方法,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和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也曾记载: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可见,我国古代就已经深谙育人应“以德为先”的道理。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要求教育者在传授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完成“教书”的任务,而忽略了“育人”的职责,认为自己只是来给学生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由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来承担。“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指的是学校、学生、家庭、社会都参与其中的育人机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校内的所有教职员工包括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实验室技术指导人员、后勤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等都是育人的主体。全过程指的是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期间都应当不间断地接受道德教育,包括实习期学校与实习单位协作育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践、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活动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围绕“立德树人”的首要目标,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深入挖掘、系统地归纳总结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的德育元素,构建出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管理人员以及学校领导等全体教职员工在内的育人平台,以平台为依托,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里校外等多渠道、多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推进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目标。
4结语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优良学风体系的支撑。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纳入高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只有让学校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服务体系都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构建,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开展教学,学生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学习,才能在校内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推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39.
[2]王江涛,王冲天.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现状与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59.
[3]王非.立德树人视域下师德发展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49):25.
作者:刘 娜 杨道斌 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英文期刊对外宣传观察要点
- 下一篇:兴趣小组在学风建设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