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探究

时间:2022-03-26 04:15:15

导语: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探究

摘要:群体心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心理,而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因此,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发挥群体心理功能,对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入手,提出相应的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以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群体心理功能;大学生;学风建设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一个或多个群体中进行的,大学生个体和由其组成的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无论是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还是行为倾向,都会受到其所在群体的共同心理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群体心理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加强研究和引导,以有效发挥群体心理功能,推进学风建设。

一、群体心理的类型及功能

(一)群体心理的类型。群体心理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而言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这里所提到的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合成的人群集合体,其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大学校园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群体,这些群体由于其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所以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不能简单归纳为学生个体的特征,而应是群体的特点。同时,作为群体成员,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必然会受到其所在群体心理倾向的感染和影响。大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有一定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成员角色和地位都很明确的正式群体,如班级、学生会等,还存在着各种各样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如老乡群、QQ群、微信群等。它们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个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二)群体心理的功能。1.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进而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归属功能。个体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属,而群体便能满足个体的这种需要。通过群体,个体能体会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进而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自己的地位也能在群体和社会中得到确认。作为大学正式群体的一员,大学生会在情绪上接受这个群体,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如在校外会说“我是某个学校的”,在校内则会强调说“我是某个年级或者班级的”等,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大学生身份。第二,支持功能。当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符合其所在群体的规范与期待时,其就会得到该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其思想和行为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业绩具有激励或者促进作用。例如,大学生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称号等,是因其在所在班级或者团委里表现优秀,这些荣誉称号也将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第三,认同功能。正式群体中的个体对一些具有原则性或重要意义的事情或问题,同群体持一致的看法或评价,即个体自愿接受其所在群体的影响。一个学校校风和学风的形成主要是以这种个体的认同为基础的。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越优良,对学生认同功能的作用越大。因此,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非正式群体是指既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群体成员的权利、义务,群体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个人情感、志趣爱好等为基础自发而成的群体。大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学习、活动等组合形成的小集体,如老乡会等,在大学中普遍存在,它们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消极的功能。积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渠道比正式群体的沟通渠道更多,能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2)由于非正式群体中的情感成分一般大于正式群体,有时非正式群体相较于正式群体更容易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如归属感、群体的支持力量等,有利于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稳定情绪,进而建立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3)非正式团体可作为群体成员受到挫折时发泄情绪的通道,同时,由于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亲密,群体成员遇到困难能被及时发现,大家能协助解决困难,如苦恼时能得到安慰,失败时能得到鼓励等。消极功能主要体现在:(1)有时受非正式群体的不良引导,个体会违背正式群体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抵消正式群体对个体的有效影响,如有些大学生经常组队上网玩游戏等;(2)当个体需求在正式群体中未能得到满足,而却得到非正式群体的同情时,就容易出现小团体倾向,甚至使个体对正式群体产生不满情绪,影响正式群体的团结和目标的实现,如有些班级出现的小团体倾向,干扰了正常教学活动,影响班集体凝聚力,进而影响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

二、充分发挥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

(一)加强班集体建设,培育优良班风、学风。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学生正式群体,具有组织、团结和教育学生等功能,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品德修养的提升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影响,班集体群体心理状况,直接决定了这种影响的性质和程度。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可以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反之,则可能使人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加强班集体建设,要做到规范班级制度、设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健全班干部组织、加强纪律教育,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同时,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通过班级活动这一集体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所有学生的个人智慧、力量凝结在一起,使学生对自己的班集体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树立统一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奋进的学风。(二)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推动班风学风建设。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他们的工作理念是否合理、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工作能力是否突出等,对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力、权威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认真选拔、聘用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学生干部;二要加强对他们的责任意和识创新意的培养;三要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鼓励他们充分发挥骨干作用,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积极的领导作用、示范作用及表率作用,引领集体团结向上、不断进取,为学生群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正面引导,积极利用。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影响力在不断扩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和抑制其消极功能,促进班级集体和校风建设。首先,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为正式群体目标服务。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某些特性,如成员间合作的亲密性,引导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完成任务,促进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或者亲密程度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设立明确的目标作为小组学习导向,以小组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强调组内合作,增强组内学生间的学习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整个集体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其次,规范管理,积极利用。非正式群体因其自发性和随意性等特征,容易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规范管理,如完善组织形式,设置管理部门和配备指导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成立进行严格把关,对其活动开展实行报批等制度规范,确保其能合理、合法、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可以组建学习互助小组、青年文学社等各种小组、社团。同时,高校教育者以这些规范的非正式群体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个体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等,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以校风促学风。最后,重点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工作,以点带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思想行为对其成员的心理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工作,必须先从该群体的“核心”人物入手:一是要关注其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二是要积极鼓励“核心”人物,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对群体内其他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亨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刘朝霞.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8):103-105.

[3]康宇.群体规范视角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3):136-138.

[4]周瑞芬,王金山.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作者:李青 单位: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