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风建设探究
时间:2022-01-11 10:02:56
导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风建设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学风存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大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热衷于社会活动等问题,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师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培育高校优良学风,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风建设
一、高校学风现状因素分析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对于专业知识领域的重视度不足。当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具有充足信心,而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发自内心的求学和研读。反之,当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兴趣度较低,对未来职业倾向或规划较为茫然,则会弱化学习主动性,并产生一系列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学业任务应付了事、论文答辩相互抄袭、期末考试接连挂科,都是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学生自我职业发展观不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模糊,对于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意义没有形成深刻反思,乃至对于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均存在必然联系,是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关联因素。(二)自我要求不够高,热衷于社会活动。当前的社会文化组成结构是多元的,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是多样性的。学生从社会活动中体验到的生命感知、娱乐性质、功利追求等,却是极为形象和深入学生思考活动的消极价值观诱导。当学生从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中找到存在感或归属感,实则已经深陷功利主义的陷阱,是误导学生热衷于社会活动的主要因素。当学生长期沉迷于消极的社会活动之中,诸如:网络游戏、社交互动、平台主播等形式之后,则很难反观自身的专业学习态度和追求。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要求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到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心理期待。学生从社会活动中获取到的短期利益较为直接,而通过长期学习积累的学术价值很难在短期内换取物质条件,故而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逐步产生了思考误区,并最终影响到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学业要求。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高校学风建设,首先需要从师德建设角度出发。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担当。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风正气和道德修养,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模式和价值认同。如果高校学风建设仅以学生视角为主体路径,过度要求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行为,实则很难让学生信服。而师德建设以教师品行为学风导向,从一言一行直接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接受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构筑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和内涵。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并非学生层面的单一视角,而是需要全体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并积极践行的校园风气塑造。(二)贯穿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引导下学习的四年中,是思想成熟的“可塑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亦然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黄金期”。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学生注入责任意识、行为意识、社会意识的生命体验高度。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认知高度,即便当前的教育模式无比先进,也无法培养出学生正确审视自我价值的能力,才会导致学习行为或社会实践的思考误区。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前,令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贡献、人生价值、生命定位,才能真正形成长期的思维认知模式。逐步弱化对于物质世界的虚荣心,潜心向学,方能真正重塑高校学风,树立大学生的学习端正态度,达到更为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倾向。因此,在构建高校学风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方能真正凝练出高校的健康学习风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一)课堂学习学风的凝练。高等院校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平台是课堂。高校学风建设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体现,需要从管理制度的严谨性,以及专业学科的针对性角度加以凝练。学风建设置于课堂之上,师德体现落于每一项知识点讲述的教学行为之中。方能在三尺讲台展现师德崇高精神,方能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在课堂学习风气的凝练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对专业研究鞭辟入里并求实创新。将专业学科的最新进展,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对社会的贡献。那么学生则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正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重新纠正和缔造高校课堂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二)社交群体学风的感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同时要在学生的社交活动中积极营造。学生之所以热衷于社会活动,也是在社会交际层面找到的归属感与存在感。但是这种行为感知并非健康的社会交往认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学生能够以专业知识解读社会现象或科研成果,而并非一味沉迷于外部世界带来的物质享受。故此,需要重塑学生的社交群体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学风意识和感知。高校教师可以在校园活动中积极探索与学生深层交流和互动的方式,以学生视角观察和链学生的真实心理动向与需求,为学生的社交群体学风做出正确引导。(三)校园历史学风的熏陶。每一所高校都有其不变的历史痕迹,在这种历史痕迹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本质。学风建设需要与校园文化深入结合,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的渗透在其中。让学生从校园文化历史的形成轨迹中,感受到历届教师、学者、学长为高校名誉带来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标榜。继而从校园文化的缔造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学风意识,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思想品行,最终形成整体校内的学风环境,打造新时代的健康校园。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高校历史文化中找到与本校学风相互相成的文化要素,坚持不懈的培育高校优良学风。(四)社会践行学风的体验。高校建设学风,需要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与高校处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层面,高校为学生构建的健康学风,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共识,才能在本质上推动学风建设的进程。而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的多元文化干扰,也需要通过学风建设加以引导和规制。在建设学风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诸如,在高校图书馆开设图书分享会,可选择学风意识为探讨主题,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下,感受正面学风对于高校发展的真实意义,以及对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形成意义。那么学生在影响力更强的文化互动中,感受到正面学习风气的影响力,方能最终完成高校学风建设,并与学生共同成为健康学风的新时代缔造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立德树人,师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教育教学维度。在此方面,需要在建设高校学风的过程中,重视课堂学习学风的凝练,社交群体学风的感知,校园历史学风的熏陶,以及大学生社会践行学风的体验。进而引导学生视角,审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重新树立高校学风,为当代大学生打造健康的学习风气和氛围。
作者:杨光明 聂铭 王旭 单位:昆明学院
- 上一篇:工学院学风建设问题研究
- 下一篇:社团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