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30 09:02:39

导语: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

一、背景与意义

端正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学风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研究生培养的宝贵财富和重大教育资源。科学道德是研究生作为基层科研工作人员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根基,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研究生学习与管理稳定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开章明义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研究生素质,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服务”。

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问题溯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从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学习发展外部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发问题的内因主要有扩招的负面作用、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外因主要有学术腐败的影响、社会导向出现偏差。

(一)研究生扩招的负面作用。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与研究生教育资源与理念的滞后是造成研究生道德与学风问题频发的根源。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201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为51.7万人,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4.4%,相较于2006年之前的爆发式增长已趋缓,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已基本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也导致了研究生个人素质相对下降[2]。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作为西学的舶来品,科学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思想一直根深蒂固,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不强,缺乏自我监督完善管理的机制和传统,教育管理机制最直接的表现是监督机制薄弱,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社会导向出现偏差。“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当科学作为一种盈利手段时,更多的人真正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利弊得失。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选择读硕读博是逃避就业的权益之计,最终目标依旧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水的满意工作,导致部分研究生自律意识淡漠,不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学术成果。

三、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阶段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少管理,放任自流。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用心程度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道德的素养和学风建设的认知。除了入学教育和毕业论文检查,鲜有学校或学院层面上的教育管理,这种盲目的放任自流还未脱离精英教育的管理方式,良莠不齐的个人素质和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管直接导致研究生科学道德降低。即使在遇到相关负面问题时,部分研究生也因为缺少认知而仅仅停留在“想当然”的状态。

(二)急功近利,缺乏创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物质引诱使得部分研究生不能潜心致学,对于学术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阶段,追求“短、平、快”,不能够静下心来打基础,殊不知任何创新如果忽略传统的地位,就难免头重脚轻根底浅,于己于社会均无益。

(三)重量轻质,重学轻德。由于奖励政策和社会认可的偏差,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数量而非质量的认同,同样两位者,被更多看重的是发表数量而非影响因子,这一导向下“短、平、快”似乎更容易得到回报,这极大地影响到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此外由于缺少对研究生合理的评价标准,且评价过程更侧重于显性的成果评价而非隐性的道德评价,这种导向直接导致学生认为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全凭自觉,可有可无。

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路径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内外标本兼治,需要外部硬环境和内部软环境的综合治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研究生认知水平的先决条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一育一查”(入学教育、毕业论文检查)为平时工作,做到新媒体教育、模范事迹表率、典型案例警示的思想引导工作,旗帜鲜明地讲清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研究生内部开展学习、讨论、激辩的活动,逐步建立起“了解———感受———信仰”的思想建设过程。

(二)规范制度建设,严惩违反规范学生。跟进有效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建设,既不能盲目认为研究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层次,把他们当做教师来对待,也不能简单采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而应当针对研究生群体,建立“人员自律———高校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对少劳多得的学术造假行为不能学术仁慈,得过且过,对于性质恶劣的科学道德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向社会公示,起到广泛警示作用,把事情落在平时,增强研究生科学认知和明辨是非能力,总结教育大于惩戒工作。

(三)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差别评价标准。评价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多元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把握差别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宜于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现状。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适宜于不同阶段的研究生类型。同时在评价标准中,避免“好学生全占,一般生没有”的“马太效应”,减少因为盲目趋利而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大助学金比例,减少因为经济因素而导致的盲目“三助”。

(四)抓好“三支队伍”,建立“教”“学”联动机制。抓好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队伍,发挥教师监督、朋辈影响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的主要交往对象就是教师与学生,增强相互的影响力,实现相互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双赢的目的。五、结语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形式,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关键。针对现有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建设;规范制度建设,严惩违反规范学生;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差别评价标准;加强师德示范,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抓好“三支队伍”,建立“教”“学“联动机制,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贾蓉 单位:江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访党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4~8

[2]张莹,毛海波.应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J].文学教育,2012,10:81

[3]王勋,唐翔.多平台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