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探析4篇

时间:2022-09-09 09:49:16

导语:高校学风建设探析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学风建设探析4篇

第一篇

一、学风建设的现状

(一)学风建设理念陈旧

目前各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还停留在软工程层次,仅单从学生层面着手,并且认为这只是某一单位部门的事情。但是实践一再证明,学风建设工作需要学生处(部)、教务处及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合理统筹资源,齐抓并举,共同努力。

(二)学风建设定位错误

现行的学风建设片面强调学生的就业率,偏重于评先评优、奖助学金的评定、安全和卫生等事务性工作的管理,缺乏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学风建设定位。

二、学风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中学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误导

中学时候,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考上大学,片面弱化大学学习,导致“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不用再辛苦学习了”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此外一些高年级学生经常给新生灌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61分嫌多,60分刚好”等等错误观念,进一步误导新生,使其学习态度不端正,直接导致了恶劣的学风形成。

(二)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每个高校的《学生手册》中都有针对课堂出勤、考风考纪的详细规定,但几乎很少有执行到位的。如对于“旷课累计达到一定时长的要取消本门课程的考试资格”这一项就鲜有学校严格执行的。还有很多高校为了保持较低的相关违纪处分率,抑或是担心学生受处分后作出过激行为,轻易不敢做出相关处分处罚决定,这不仅没能够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却恰恰滋长了学生的不良风气。

(三)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都不容乐观,存在严重的不足现象,又由于各个涉及学生事务管理的部门(如学生资助、医保等)在工作实际中,都将相关事务性工作强压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不能抽出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风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优良学风形成的新举措

笔者在车链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详细论述了一种优良学风形成的新举措。该举措借鉴车链模型运动,优化运动过程中的各要素,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各类学风建设活动为抓手,灵活运用广泛宣传、齐抓并举、奖惩有度等措施鼓励师生参与建设优良学风。

(一)以组织机构建设为基础

学风建设工作需要学生处(部)、教务处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统筹资源,齐抓并举,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组建一个自顶向下的学风建设组织机构,以此为基础切实有效地推进学风建设工作进展。管理梯队的高层组织应由分管校长牵头,联合学生处(部)、教务处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构成。高层梯队主要负责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发展的大方向拟定学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并负责学风建设过程中协调各学院和部门之间的资源调配。管理梯队的中层组织由各学院的教学院长和副书记牵头,协同学院分团委、各年级辅导员和学院教学秘书等人员构成。中层梯队主要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结合各学院的学科背景和具体实际,以校方的学风建设总体目标和方向为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同时统筹规划各系部之间的教学资源。管理梯队的低层组织由各行政班级学生骨干构成,该梯队作为学院学风建设方案和措施的具体落实者,负责在各行政班级内部或者之间实施学风建设工作,并向中层管理梯队及时汇报落实进展情况。

(二)以文化建设为载体

“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大学的文化需要定位、规划、传承、创新和积淀,这一系列的发展行为就是大学文化建设。就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建设以优良学风为导向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

1.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即为保障,为了实现优良学风的目标,高校要实施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在学习制度以及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督促机制。因此,学校、系部、班级在不同层面上构建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制度体系,培养师生的制度遵守意识,使学风建设制度的执行内化为师生群体的自觉行为。

2.精神文化建设。精神即灵魂,大学的精神“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命脉所在”,其将引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学校的发展,其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内涵建设将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效应场”,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倡导、弘扬这种精神文化,促使师生群体协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优良学风在这种“场”的作用下不断改良、传播。

3.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布局、校舍建设的风格、校徽、院徽、校服等校园形象标识,这些标识对校园文化的传播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物质文化叙述着一所高校积淀的传统、特色以及校园文化,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外部实体环境,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强化教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一所大学关联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强化优良教风的建设,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必要前提。

1.加强师德教育。高校要想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加强师德教育。教师的师德全方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良好的师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因此师德建设的强化对学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潜心教学改革。教学活动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只有对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改革,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创建优良学风。因此教风建设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还要有一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去不断尝试教学改革,积极推动优良学风的传承与革新。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个体的发展”,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就要通过班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地让新生了解大学,避免高中教师以及学长学姐错误观念的引导及传播,使学生一入学即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从主观层面认识到自己肩上承载的父母和亲人的期望,并珍惜难得的学习时光。其次辅导员要经常带领学生学习《学生手册》等学校规章制度,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端正学习态度,进而从制度约束内化为行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投入到学风建设活动中去。

(五)以学风建设活动为抓手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学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策划并实施各种有益于优良学风传播的活动,学风建设活动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优良学风传播的实效。因此,开展的每一项学风建设活动,都要切实做好前期策划,组织过程不能枯燥乏味,力求活动内容缤纷多彩且活动形式要有足够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比如机器人大赛、节能减排大赛、英语竞赛等。这些丰富多彩且充满吸引力的学风建设活动,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巩固了学风建设成效。“主动轮”确定学校的中长期学风建设目标,通过管理梯队组织运作形式逐级向下落实,对学风建设活动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以学风建设活动为抓手让全体师生参与到学校学风建设活动中,高校的学风建设就会像车链模型一样平稳发展,并最终形成优良学风以传承发展。

作者:黄建龙 秦昌建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第二篇

1加强高校学风教育与促进学生就业的关系

1.1学风建设工作和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地同向性

学风建设侧重于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综合实力,对学生的行为特点、学习方向、生活规律、人生目的等方面进行明确是思想教育,开展严格的整治管理工作,是兼容道德、智慧、体育等于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工作。就业工作旨在引导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在社会竞争力严峻的情况下,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职业道路,寻求属于自己的满意求职方向,是兼顾完善和培养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发展、社会就业观念趋势等一连串综合能力思考的过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得高品质的人才。

1.2学风建设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辅相成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透彻。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常常眼高手低,面对社会工作压力适应程度缓慢,对抗压力能力不足,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里,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正确的就业态度,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在校园里不断接受良好的学风洗礼,灌输正确的就业教育,大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管以后处于社会何种岗位,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贡献者。

2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最大的瓶颈问题,出于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年年突破新高,届届创下历史新记录。2012年,根据我国权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局势不容乐观,预测2013年将有100万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发表声明,预计2013年将有690万人次的大学生离开校园奔向社会岗位,2014年就业情况将会出现比往年更加严峻的的形势。自1999年我国在全国各地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大众化、全面化”的高等教育阶段便一兴而起,我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上涨,不断增幅。2004年约为280万人,2006年约为415万人,2010年约为610万,2011年约有619万,直至2012年我国各地区高校毕业大学生俨然已突破630万大军人数,累计往届推迟毕业与就业人数的情况,就业数量之大可想而知,令人闻者心酸。这一连串庞大的数据背后存在着多大的隐患,多少年轻人怀揣着心中的梦想进入梦寐以前的高等大学,却被残酷的现实鞭策着。

3加强学风建设和促进就业工作存在的阻碍

3.1不能充分认识自我,对社会认知感不强

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从小学入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阶段,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校园环境生活,由于对社会缺乏初步的了解,而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基本要到大学毕业之后,不能准确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特定学历进行高素质的培养。学校也缺乏有力的条件将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完整结合。对此,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全面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

3.2学风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具有针对性

学风建设工作是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规章制度要求,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岗位的基本措施。伴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教育部对学校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化,高校的教学质量整体进展迅速,这必将为学生顺利毕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问题总是存在的,这样批量化、一体化、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却打造出了一大批“清一色”的模板学生,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很扎实,但是遇到实践工作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学校教育只重视教学考核,往往忽视了实践参与。这些现象仍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3.3就业教育不全面,就业体系不健全

高校目前忽略了就业教育的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就业渠道和拓展面过窄,以只针对高年级学生为目的的进行教育,明显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教育和引导,这是就业体系还不健全的体现。早点让大学生接收职业规划的思想教育,能尽早锻炼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等到即将毕业了才开始灌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这其中的弊端也是很容易暴露的。而且教育内容单调,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笼统的择业观教育、择业技巧咨询与指导、就业政策宣传等,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和培养。

4建议及对策研究

4.1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规划好明确的职业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之中,学校的教学制度也应该随之变化。现在是一个大时代、多元化、开放性的世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随着时间段推移而变幻莫测着,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掌握着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能量。大学生在如此背景环境下,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规划好明确的职业方向,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眼高手低,一昧的等待不如积极地索取,这是大学生应该要自我不断完善的地方。

4.2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开启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学校优良的学风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的“他人约束”,学生通过不断自我完善,用“自我约束”的模式,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充分地自我管理校园学习、工作、生活,这样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整体学风建设质量。通过一定目的的培养时期,大学生今后奔赴个各自的职位领域,必将成为职业道路上的顶梁柱。同时学校应该多开展业余活动,锻炼同学们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创作精神、团队精神等等,这些社会工作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优良道德和品质素养将会更加推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让他们更加充满信心,饱含激情地去迎接下一个全新的阶段。

4.3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积极提供就业平台

信息化的时代为高校的毕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平台。畅通的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格局,无疑是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最大体现。学校在招聘单位和公司岗位选择上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经验和正确是指导方向。同学们应该更早更多的接受就业指导的培训,而不是等到毕业之前再临阵磨前的想法,从入学以来就开始树立去职业目标意识,有意向、有目的、有专项的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毕业求职最充足的准备。此外,更多机会的接触就业平台,从社会舞台中逐渐展示自我才艺、优势、能力,更带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多经验和自信。

作者:解静蓉 李华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第三篇

一、坚持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公开、三落实”

(一)设立学风建设的专门机构,加强学术行为监管

学术规范委员会在学术评议、学术审议、学术决策咨询和学风维护等方面作的这些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负责受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投诉,主持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与仲裁,负责有关学术道德规范问题的裁定,并依据调查仲裁结论向学校提出处理意见。学术规范委员会对提高学术评审的公平性、公正性,促进学术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发扬良好学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制定完善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积极拓展学习宣传渠道

抓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端行为查处机制的监督作用不可或缺。积极拓展学术规范和学风道德的学习宣传活动的渠道。在校园网开辟学风建设专栏,并不断丰富专栏内容,宣传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坚决落实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学校通过严格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从学术角度提出学风建设要求,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学校果断严肃惩处,绝不姑息迁就。

二、结合师德建设工作,加强教师的科研诚信教育

(一)把教师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实施重点

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的内容,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本着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原则,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把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首要考核指标,强调学者的自律意识,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中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坚决杜绝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片面倾向。

(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高聘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根据教育部强化师德建设精神,在专业技术岗位(职务)高聘工作中,将“师德”表现作为申报人员聘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基础,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重大教学事故者予以取消高聘资格。结合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教育,督促指导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三)对新上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宣讲工作

召开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季谈会,对研究生教师、导师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从导师层面上规范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风气,也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四)面向新教工集中进行宣讲工作

培训旨在让新教工全面了解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确立爱校敬岗的职业理念,尽快适应学校环境,进入工作角色。新教工岗位培训突出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规章条款,着重强调保密制度、工作纪律、师德准则、教学行为规范,通过法规介绍和生动案例说明,灵活开展科学道德建设。

三、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具备学术诚信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一)集中开展宣讲教育活动

每年新生入学之际,研究生院集中组织新生,召开新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工作会,由研究生院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就不同的主题进行宣传教育。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学籍、学位管理的文件制度、具体要求进行政策解读。

2.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管理、学分要求、考试制度、科研要求、毕业资格审核以及学位论文的电子检测、匿名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的重点问题做了细致讲解。

3.要求研究生会后认真学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等文件,在开展科研活动、撰写论文时,保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二)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

1.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创建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学风研究生院实施重点课程建设,严格考勤制度。对学科基础课程,采取固定座位与月考方式,实行严格管理,督促研究生端正学风。各二级学科开设论文指导与写作课程,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纳入日常培养计划,以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作为课程主题,使研究生深入了解学术研究的规范边界,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避免错误的出现。

2.制定修订导师手册,从导师做起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树立起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全面修订导师遴选办法,强化导师负责制,细化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教书育人、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职责。

3.坚持学位授予、评奖评优一票否决制。经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者,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和学位申请资格,同时根据学生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

(三)严控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逐年提升

1.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严查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及时出台及修订相关文件和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单位的职责,并依此文件要求各学院严把关口。此举有效督促了广大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手段和处理办法。

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认真细致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工作论文匿名评审是学校对研究生教学培养以及导师指导水平考核内容之一。为使论文抽取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对其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较全面反映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要求全体博士生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全日制硕士研究按比例且逐年提升抽取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全体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同时,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和匿名评审结果处理办法,由导师、系部主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层层把关,落实学位论文修改情况,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3.严格做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管理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位[2013]36号)文件安排,要求同等学力人员学位论文必须进行论文电子检测,对全体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匿名评审。此举严把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质量关的要求,部分学位论文水平较低的学员放弃了本次学位申请,主动延期半年,用以提高论文质量。

(四)修订制度、规范管理,积极拓展宣讲渠道

1.修订了与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的文件,制定了研究生奖助体系管理办法,并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学位授予、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文件整理汇编,便于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交流。

2.每学期期中,研究生院组织各班学委集中讲解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及学风建设的相关文件,并据此部署各相关具体工作。通过学委将工作落实到每个同学,保证培养过程管理中各环节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工作稳步开展、落实到位。

3.充分利用校园网学风建设专栏、研究生院主页等,在网上及时公布研究生教育政策规定、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及时掌握,随时学习。

作者:喻丹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第四篇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扩招致学生人数剧增,学生群体基本为“90后”,网络信息蜂拥而至,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手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加大等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新思考。从整体上看,目前高校的学风是好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踏实学习、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自立自强、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如期毕业并顺利升学、就业。但是,新时期高校的学风也存在新问题,主要体现几方面。首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由此引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旷课等行为;其次,学习功利化倾向出现,体现在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再次,学生的惰性强、从众心理严重,时而出现人云亦云,剽窃抄袭的行为,不能够做到刻苦钻研,求真务实。

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探因

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新时期大学生往往缺乏理想信念,自身价值观模糊。当前社会迅速发展引起个体差距加大,社会整体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造成新时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学习、学术科研缺乏兴趣和内驱力。一些学生将学习仅仅看作一个任务,而不是为将来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一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学习,对学习的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致于荒废时间和精力,学习效果较差。其二,新时期整体社会形势更加复杂,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更加多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电子科技的更新换代,各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学生在学校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极大地增多,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生在大学本科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众多信息的涌入、微时代的来临无疑会使学生在信息加工中出现各种倾向,比如一些学生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认为学习无用;一些学生仅仅将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的缓冲,过度放松自己,将时间用来休闲和游戏等。这些无疑阻碍了大学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使得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充实自身,造成踏入社会后适应力较差,缺乏胜任工作的基本能力。其三,新环境下社会诸多压力增大,无形中辐射给高校里一定的浮躁气息。就业压力、置业压力、择偶压力等普遍增大,造成一些大学生在校园里无法宁静地学习和探索知识,对前途的忧虑、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父母的期待无法圆满完成的焦虑、对老师的要求的抵触都会形成学生学习的阻碍。高校学生的浮躁是整个社会浮躁的缩影,但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这种浮躁本应最大限度地降低。

三、对新时期高校优良学风建设路径的思考

高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一个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必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化孕育和历史积淀,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传承发扬。学校校风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展现,也是学校师生教学能力的表现。因此,优良学风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探索优良学风建设的路径、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课题。

(一)把握优良学风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因此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贯彻。面对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要高度重视、细致研究,探索理性、科学而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全员育人原则

“全员育人”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培育高校的优良学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学校层面的大政方针制定,到教学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术指导,到管理层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无一不渗透着全员育人的理念。可以说,单靠任何一方面力量,都无法真正做透做实优良学风建设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彼此呼应,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3.点面结合原则

学生应被视为一个群体,也应被视为单独的个体。从面上来看,一个群体的学生可以具有共同的特点,从点上来看,个体的学生又具有特殊性。因此无论从教学到管理,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共性与特性,将团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针对群体,应充分营造文化氛围、落实规章制度、探讨主题班会等;针对个体,则需要在个性了解、单独沟通、追踪关注等方面做足工作。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质量。

(二)探索优良学风建设的路径

基于对优良学风概念的理解、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探索和对优良学风建设原则的确立,初步从以下几方面对优良学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

1.教育引领优良学风建设

“大学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作用,但教育始终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最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教育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培育优良学风,首要是发挥教育的功能。如前所述,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育在此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学风建设工作来看亦是如此。针对新时期的学生,面临社会的诸多诱惑、自身存在的诸多困惑,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培育学生对学习的信念和毅力。第一,系统开展主题教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时间管理教育等,让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价值;让学生珍惜时间,把有限的时间合理规划,发挥学习的最大效能。要从班级、年级、学院到学校,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着力抓好新生教育。大一是学风养成的重要阶段,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给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定好基调。因此着力抓好大一新生的学风建设教育,让学生在大学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与高年级学生见面会等形式,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学风教育。同时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也要相应开展教育活动,如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新生约谈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阶段性问题,为学习活动的展开排除身心的阻碍。第三,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功能。党建工作对大学的学风建设工作具有政治引领作用,学生党建是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学生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体和内部动因,在高校中把政治立场坚定、学习优秀、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可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真正使学生党员在学习上起带头作用,在优良学风建设中起带动作用,真正起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健全学生党员发展制度,严格标准,多面把关。党建工作是高校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落实到党建促学风建设的工作上,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标准,即吸纳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努力并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不仅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表率,也为进一步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工作储备资源。在党建工作范围内,一方面通过组织生活会、党支部系列教育活动渗透学风建设的主旨和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在班级、年级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的比重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帮扶,比如许多院校已经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就是通过党建促学风的工作典型实例。

2.科学管理促优良学风建设

高校学生的优良学风建设工作,要教育和管理双手抓。从思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对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思想教育和理念灌输,从日常学习生活、课堂考勤、宿舍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两项工作相结合,共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第一,以制度为保证,明确建设导向。关于学风的管理,首先要严明制度。在大一新生刚开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理细则》等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年级大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告知学生,发现违反情况及时处理并予以公示。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制定大一、大二的一日生活制度并监督落实。从教师到辅导员,统一口径、规范管理。将“全员育人”理念同样落实到学风管理方面。第二,以班级为载体,建立督导机制。班级作为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主题班会促进学风建设的深入人心,通过课堂考勤的严明纪律,通过宿舍卫生检查督促严格管理,通过班级内部优秀学生和学困生的结对帮扶计划实施等方式,进行学风建设的点面结合式开展。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负责人,在参与班级活动中,亦要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优良学风建设工作的渗透,将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和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加强对典型、榜样学生的宣传,经常实行“激励式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将学风建设的成果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力求形成一种兼容并包、自立自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第三,以宿舍为阵地,孕育文化基地。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平均一个学生每天至少要在宿舍学习生活12小时或以上。良好的寝室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业水平、规范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建设优良学风具有基础性意义。《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基于人类的从众行为,室友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以宿舍为单位加强学风建设,是需要细致研究的问题。首先,制定寝室制度,尤其是作息时间。保证寝室人员充分休息才能有精力投入学习,寝室出现问题也常常因作息问题而起。因此寝室成员要在一开始就达成协议,制定统一的作息制度和其他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有了良好的舍风,才能有良好的学风。其次,营造寝室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学生干部、宿舍长的作用,制定制度的同时,营造学习的氛围,将寝室也作为学习的场所之一,互相学习和探讨问题,打造“学霸宿舍”并作为典型宣传,扩散正能量。再次,合理处理寝室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滋养人的生活和学习,助推学生的正向发展和培养积极心态。因此,妥善处理学生宿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及时处理,细致调和,将出现的问题看做是成长的机遇,培养学生正向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将正向的价值观和处理问题方式运用在学风建设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乐观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将学生在优良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受益辐射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作者:王迅 刘芳含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