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指导学风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04 10:38:17
导语:学业指导学风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学风的概念界定
“学风”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学风特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面貌;而广义上的学风则包含了更加宽泛的主体和内涵,具体而言,“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2],它既包括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又包括教师的治学风气,乃至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学风是一所高校在历史积淀和传统传承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的总和,是大学治学风格和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与保障,也是大学活的灵魂。具体而言,学风在内涵上又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严格的学习纪律等。”
1.学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西方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已经构建了十分完备的学业指体系,对比而言,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学业指导工作从整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具备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可观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学业指导大概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4年上海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学习方法课为标志。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的优质化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重视。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授权发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这一文件的颁布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生发展制度,但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开展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到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指导意识,并开展了一些零碎的学业指导活动,如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专业学习方法、通过开设专业简介课程的形式做了一些学业指导、通过新生教育活动进行专业简介等。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借鉴西方高校的书院制,如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都先后尝试实行大类培养的住宿制书院培养模式,清华大学也于2014年9月27日开辟了通识教育的试验田“新雅书院”,至今为止已有一百多所高校将学业指导纳入了课题体系,学业指导工作正在国内高校引起一股热潮。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学业指导制度虽出现了各种萌芽并有了一定的初期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业指导活动大多是偶发性的,缺乏宏观规划;学业指导开展形式单调;学业指导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自学技巧和自我规划意识。”
2.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高校的学风建设从总体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是比较乐观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仍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学习浮躁,不肯花力气,急功近利,不甘寂寞,坐不了冷板凳。(2)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贪玩耍、消费高,个别学生自命不凡。(3)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4)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如不按时作息,有的学生热衷于做生意、打工等”。此外,“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没有兴趣;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使得学生忽略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现象也是当代中国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国内高校学风呈现总体形势较为乐观但在一些层面上问题凸显的现状,其实并不是一个偶然性的、孤立性的突发问题,究其实质,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是多方面问题合力的结果。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高校扩招使高校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参差不齐,给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境;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学生素质十分的不全面、差距拉大,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定位带来了新的挑战,两头学生和中间学生三个群体的差异大,整体的学风建设很难有效的铺开。(2)利益导向心理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加大了各专业的培养难度;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稳固,很多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入大学后在专业选择上缺乏主见,以利益为导向来决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热门专业招收的并不一定是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冷门专业的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学风建设面临一定的困境。(3)“学分制的推行,造成学生学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4)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学校课程考评机制上的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课程设置上,学生可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并不多,80%以上的课程都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这样一种课程设置在客观上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学业考评上,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较为陈旧、固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学生群体复杂性:更多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高分的追求动力在减弱,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他们往往以就业为指挥棒,对所学课程有所取舍”。(6)在目前国内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与“引导”的偏差。“只是不断加强强制性管理,忽视引导性教育。希望加强对学风不良者的处罚来‘杀鸡儆猴’,以提高学生的学风,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价值上认可优良学风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学风建设。
三、逻辑整合:以学业指导促学风建设的内在关联性
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充分的内在关联性。学业指导是高校以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为宗旨,以在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提供给学生指导和帮助为手段,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来服务学生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活动参与的双向主体,主要围绕着学科学习指导、课程选修指导、个人发展规划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学业指导。把学业指导与大学的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者都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成人成才为目标导向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共进为实践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业指导的深入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风,长效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具体来看,完善学业指导与加强学风建设在内在逻辑上具有四个方面的共通点:
1.实践目标的同质性
学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指导活动,其目标是在于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学风建设是一种旨在通过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的锻造、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的强化、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的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学生最终的成长和成才。由此可见,虽然二者工作的切入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内在的实践目标上都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育人功能显著,具有同质性。
2.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学业指导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解决的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困难,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学业指导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对一形式的专业指导。与此同时,学业指导也会适当注重学生的群体特征,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对口指导,如国际学生的学业指导、女性学生的学业指导、首代大学生的学业指导、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的学业指导等。学业指导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充分考虑其个体性与群体性,展开了丰富、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风建设的服务对象也是全体大学生。学风建设践行过程中参与者是大学生、受益者也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落实需要每个大学生去努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凝结成一股好的学习风气。然而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也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我们需要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和思考,以个体特性为出发点来进行学风建设。此外,在注重个性的同时,我们又要充分重视学生不同群体的特性,抓紧两头、夯实中间、已优带差,建设良好的大学学风氛围。由此可见,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的着力点是具有充分的一致性的,二者都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
3.工作内容的融通性
在工作内容上,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具有充分的融通性。具体而言,无论是学业指导,还是学风建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或者与学生的学习相关的方面为工作内容,实践有效的学业指导和良好的学风建设的教育目标的。学风建设大致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质量、学习诚信、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内容,旨在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学业指导工作内容虽然要比学风建设的内容要宽泛,但也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核心展开的。这种指导囊括了明确学生学习态度的指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咨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交流、教导学生学术道德的经验分享等。同时,学业指导还可以通过针对学业上有问题的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诊疗,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生与生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在无形之中有效地实现了学风建设,二者在工作的内容上具有典型的融通性。
4.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在价值原则上,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都是以坚持“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意识,具有价值原则上的统一性。“学业指导工作从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开始,将伴随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从最初的专业介绍、课程介绍,学校相关政策介绍,到后来贯穿到专业学习指导、课程学习指导、科研发展建议、国内外进修引导、个人职业规划等教学过程,学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必将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认可,学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学业生涯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业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发展,是“以生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学风建设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特性,以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重要教育举措;是一种大学师生积极构建的自我发展环境的文化存在方式,其价值导向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将是学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具有典型的“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意识。
四、路径探索:以学业指导促学风建设的举措建议
目前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正处于向西方借鉴经验的发展起步阶段,完善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因此,以学业指导的完善为路径来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优化,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看,实践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高校学业指导,建设一支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
导师是学业指导的灵魂,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根基浅、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一支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功底、学术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追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就不能实现对学生学业的有效、科学指导,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及与学业相关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学业指导制度在高校没有办法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强大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具体来看,要通过学业指导促进学风建设,首先要落实学业指导中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第一,高校应当在人力上投入充分的支持;确保参与学业指导的教师都是各个专业领域较为杰出的学者。第二,高校在物力上要予以充分的保障;学业指导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活动场所、设备设施和器材资源。第三,高校在财力上要有足够的支持;学业指导的教师要能全身心投入学业指导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很好的实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运转,这既需要高额的薪资保障又需要制度建设的经费保障。综上,高校只有投入充分的人、财、物的资源合力支持学业指导工作,才能确保高效、优质、专业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组建,才可能实现让学生享受到最前沿、最专业、最有效、最科学的咨询与指导的目标,促进高校的优质学风建设。
2.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建设,以系统、规范、科学的制度促进学风建设
与国外高校完备、先进、成熟的学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的学业指导工作实施举步维艰、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制度不完备,制约我国学业指导水平。没有规范、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学业指导工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业指导模式,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具体而言,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是由组织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和课程体系共同构成,我们可以实现西方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经验的本土化,把西方的原理、方法与我国高校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尝试设立专业的学业指导中心或者学业指导办公室。在此基础上,以这样的机构为依托,配以专业的学业指导教师、专职的工作人员,把高校现有的班主任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适当的融通起来,构建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学业指导制度。只有在此基础上做学业指导,学生才能获得高效、优质、科学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业,学会更好的学习,这对于高校学风建设也大有裨益。
3.以学业指导为契机,全面打造“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
学业指导践行的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高校“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在学业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学业指导工作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性,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与人生发展,学业指导强化的是一套“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学校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导师和辅助者。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全面的、个性化的、高水平的学业指导,得到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在习得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端正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业规划提供直接有效的系统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促进更加优质的学风建设。学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渠道,“以生为本”的学业指导服务机制的实践过程也正是提高学风建设水平的过程。
4.整合学业指导、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不断完善高校的学业指导制度,提高学业指导的水平,充分认识学业指导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学业指导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人生规划、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其中很好地融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思政工作落实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之中,通过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协同共进。与此同时,整个学业指导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依托,把学风建设内化于具体的学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整合。由此可见,以学业指导为媒介,打造学业指导、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合力构建校园的文化育人机制,对于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佳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专职辅导员
- 上一篇:工商局工作方案5篇
- 下一篇:全民体育活动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