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22 09:20:31

导语: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生成的技术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当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等问题。为了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传统意识形态的共性,又有互联网特殊的个性。加深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有助于优化与扩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此,本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特征及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做些许探析,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呈现”。[1]即把网络意识形态看成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拓展。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对网民行为具有价值指引功能。三是仍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属性,即阶级性、价值观、理论和政治倾向等“物化”于网络上,体现的仍是一种国家意志、民族特征和意识形态导向。以上对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解释,各有侧重点和合理性。本文综合各方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络人与社会人高度融合互相渗透的背景下,网民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念表达方式的综合,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首先,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的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真实存在”,它使得现实社会构成要素、基本结构与社会功能全部映射或者又辐射到虚拟社会中,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相似的特征功能。网络意识形态是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它是基于虚拟的社会而产生,但其结构方式、功能仍被深深地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其次,生成的技术性特征。在由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是符号化、数字化的信息。通过传递各种数据符号,表达思想、交流观点,反映不同阶层的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那部分比特流,它是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的集成体,它在被浏览、被复制、被转载、被评点的过程中维持或改变着网民的思想观念体系。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民信仰、价值观念的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数据性和技术性特征。再次,文化渗透性。网络文化所反映的正是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开放性的话语权、自由的言语表达方式、海量的信息以及全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多元的网络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与渗透又在反作用于网络意识形态,使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渗透性特征。

二、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人们的交往空间,在增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网络发展也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空前挑战和强烈冲击。首先,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有时候,互联网会把社会矛盾公开化与放大化,很容易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通道和场地。网络意识形态的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特征决定了虚拟的网络空间既是现实社会的“减压阀”,又是矛盾的“聚集地”。以最近网络空间频发的舆论事件为例,它主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利益受损,民意诉求不能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表达,才得以在网上表达诉求,试图以虚拟的网络社会倒逼现实社会使问题得以解决。但互联网言论与传统媒体言论相比更容易走极端和偏激,在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线上的民意诉求很可能会变成无序的政治表达,冲击着线下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遭遇严重威胁。由于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场域靠技术色彩浓厚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而当今全球的网络技术规则和信息规则的设定又都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例如,支持互联网的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掌握在美国手里,其余3台分别为瑞典、荷兰和日本所把控。掌握不了网络核心技术,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隐患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遭遇严重威胁。再次,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自互联网在中国扎根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迅速、及时、互动和隐秘等特点,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输入和渗透到中国。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2]网络空间俨然成为当下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空间弥漫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

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面对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全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应对。首先,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网民是群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属于群众的子范畴。如何对待网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党的群众路线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更新观念,仔细倾听民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把网络变成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变成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各类官方的网站,把网站办成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引导民众的现实利益表达渠道合法化、制度化。重视网络民意,是对网民的尊重,归根结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网络社会的体现。其次,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网络技术水平是网络安全的基石,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度的高低。我们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加强顶层战略规划与设计,推进网络信息工业化的现代化,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跟紧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制机制。再次,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进行网络文化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立场。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民主、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何怀远,彭洲飞.聚焦网络意识形态最新态势:挑战与思考[J].唯实,2016.

作者:郭鹏 单位:中共辽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