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研究
时间:2022-12-13 04:03:00
导语: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城市轨道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智能城市空间结构设计奠定了关键性的实现基础。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设为智能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基于此,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下构建智能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交通工具,它可以通过快捷的方式缩短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此外,对我国较宽的城市区域进行交通网络建设时,通勤模式至关重要。合理的通勤方式不仅可以节省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1]。因此,将轨道交通视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交通结构是合理的。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由于该地区人口密集,土地和空间资源供不应求,发展以大容量密集型轨道交通网络为主导的城际交通方式是必然选择。
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对智能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作用机制。在规划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轨道交通网络的构建机制主要通过更改城市原有区位实现运输效率的提升,此类目标的设定以及完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空间交通的可达性,同时也更好地优化了城市土地原有的利用效率[2]。另一方面,城市轨道沿线的建设对城市空间轴向拉动力的增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3.2影响表现。在规划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可以缩短城市空间距离。以北京为例,该地区在工作日期间市民平均出行距离为9.3km,市民普遍出行时间为1h,最远的工作日出行半径可达到40km,其中,部分人的往返行程甚至可以达到100km[3]。在这个基础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构建,在极大程度上节约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进而为智能城市空间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在建设智能城市空间时,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建设内容,该项建设工作的展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施工作业方面也十分复杂,因此,城市化建设中,对于该类工程的建设准入门槛相对较高[4]。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智能城市空间规划时应该设置入门前提,即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才能建设轨道交通网络,而当人口超出200万时,则需要辅以地铁交通建设方案,以促进智能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质量的提升。
5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下构建智能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发展
5.1智能城市空间构建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选择。在处理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应充分按照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政治管理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方案。以上海为例,在规划该地的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上海铁路客运站由三个大型客运站组成,分别为上海、上海南和上海虹桥,以及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和松江南等小客运站。2010年,在高速铁路线开通的早期阶段,上海铁路客运站每天运营166对高速列车组。到2016年,列车组数量增加到331对,年增长率为9%,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3357.4km,上海客运量超过5亿人次。此类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方案的选择,对智能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设计以上海地区为核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还应该以南京轨道交通走廊为框架,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该系统包括区域高速铁路、区域通用铁路运输和城市地铁交通(见图1)。区域高速铁路的重点是建立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这种轨道交通采用高速轮轨或高速磁悬浮,速度超过200km/h[5]。区域通用铁路运输重建了该地区城市、主要城镇和地区之间的定期联系,这种类型的铁路运输采用普通铁路、城际轻轨或低速磁悬浮,时速为120~200km/h。城市地铁交通主要由该地区每个大都市区的轨道交通网络组成,它是径向的,专注于解决大都市区主要城镇和市中心之间的交通关系,这种运输方式多种多样,速度可达120km/h,补充了该地区的其他交通方式,促进了该地区的协调发展。图1长三角地区智能城市空间结构设计轨道交通形式注:1为区域高速铁路;2为区域通用铁路运输;3为城市地铁交通;4为长三角核心区域铁路运输网络。5.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对智能城市空间构建的引导。在设计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行政便捷因素不容忽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智能城市空间结构设计为例,应该充分利用长三角公共交通机场的空域资源和机场设施的配置能力,同时,用区域交通走廊指导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建立轨道交通的多网络整合,以支持城市的发展。在建设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应提升城市区位的可达性,借以拓展市内居民的距离,同时有效缩短出行的时间,在此期间,还应有效优化城市空间建设引发的一系列廊道效应和经济提升适应能力,最终促使智能城市空间建设水平的提升。以济南市为例,在建设其智能城市空间时,将城市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区,借以实现整个城市发展布局的组团和功能优化,尤其是在设计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结构时,将轨道交通的R2号线路设计为从老城北侧穿过,借以提升智能城市的造血功能,意在通过此种结构设计方案的执行,促使老城区焕发原有的经济活力,恢复该地区原有的经济水平。另外,在设计智能城市新区的空间结构时,使东部与西部间仅有一小时的路程,高效促进了区域组团之间的联系。此外,在配置新城区的轨道交通时,应加强资金方面的投入,借此提升新区的轨道交通建设效率,最终促进智能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应将交通安全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设置智能城市空间结构时,应重点实施教育和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大都市应建立规划机构,重视城市空间布局与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注重行政边界与区域交通的融合,最终通过特殊的交通规划机构协调交通与人口增长、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乐晓辉,陈君娴,杨家文.深圳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地价梯度和开发强度梯度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6,35(11):2091-2104.
[2]王宇宁,运迎霞,高长宽.轨道交通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城镇发展模式研究——巴黎和天津的对比分析[J].城市规划,2017,41(1):40-44.
[3]李道勇,贾东,任利剑.多中心背景下大都市区空间战略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基于轨道交通与新城建设的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7,16(6):47-55.
[4]黎洋佟.契合城市发展走廊的轨道线路功能带构建策略——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J].规划师,2017,21(11):79-84.
[5]周溪召,智路平,马洪伟.基于P空间的上海、北京、广州3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拓扑结构比较[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6,19(2):105-110.
作者:彭曦 单位:谢菲尔德大学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探讨
- 下一篇:网络课程建设及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