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设思路

时间:2022-09-29 03:59:32

导语:新时期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设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期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设思路

摘要:应急通信保障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支撑。新时期,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应急管理实际需要的消防应急通信网络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应急通信保障;思路

五月份,应急管理部黄明书记在听取“特别重大事故灾害应急响应保障机制汇报”时,就全面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作出重要指示,揭开了全面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建设工作的序幕。现就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设浅谈几点思路和看法。国际上将现代意义上的“应急通信”定义为利用各种通信方式实现和保障紧急状况下的通信,可以简单理解为“支持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应急通信”定义为通过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和后期处置等工作,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情况下实现通信保障,以及确保国家重要通信安全畅通。国际电信联盟在2013年(GSC-17)决议中将应急通信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1.从所有人/单位到政府主管部门/单位;

2.在政府主管部门之间;

3.从政府主管各部门到所有人/单位;

4.在所有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单位之间。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消防应急通信通信保障应该包含日常和战时保障两个部分。日常通信保障含建设和日常运维,主要目标是为作战做准备;战时应急通信保障是机制和硬件建设的综合反映,能够为作战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迅速、最低限度或者最大速率的通信保障。新时期消防应急通信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应急带来大机遇。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划时代的事件,多部门职能的整合、多门类应急救援管理和作战的需求,给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急作战的特殊性决定了应急通信保障的必要性和高标准,这就使得应急通信保障从以往的单个部门工作上升为国家工程,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发展的源动力。从世界范围看,众多国家将应急管理纳入国家安全范畴,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十三亿百姓生活安宁和近千万平方公里国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和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大应急提出大挑战。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应急通信保障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起步晚,部门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不联通,资源设施整合程度不足,国家级应急通信保障建设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与现代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孟加拉国的飓风准备计划为例,该计划至今已经有10多年历史,该计划在孟加拉沿海地区部署了一套庞大的无线通信设备网络,并连接到设在首都达卡的总部的通信中心。这一系统通过无线电网络和晶体管收音机第一时间将飓风预警信息发送到沿海地区,而这些设施的运作是由一批训练有素的民间志愿者完成的,这使得“飓风准备计划”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计划之一。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面通信网络遭到严重破坏,直到5月14日11时41分,汶川与外界的联系才借助“北斗一星”的开通得以恢复,而且覆盖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小部分用户,与当时实际所需的应急通信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通信需求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挑战更加严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建设刻不容缓。

当前,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建设还有较多短板弱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点多面窄,缺少覆盖全国和队伍的的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影响了日常调度和作战指令的顺利下达;二是方式单一,缺少应对复杂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应急通信保障手段,一旦出现极端情况容易导致令出无门;三是设施脆弱,抗毁伤能力不强,极易出现一损俱损无设施可用的尴尬状况;四是队伍不足,消防应急通信缺少专业化专业保障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五是标准不一,我国还没有制定形成国家级应急通信保障计划和标准,这项工作近期有望得到解决。加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建设,需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正视现状、优化整合,既要强化基础设施、更要培育专业队伍,既要注重装备建设、更要科学建章立制。

一要转换观念,树立应急通信保

障应急管理生命线理念“通信拯救生命”“通信决定打赢”,应急通信在抢抓防灾减灾作战最佳时机、抢救更多生命及避免更多损失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的应急通信已经成为政府、军队和社会各界集中响应、综合协调、联合作战的“神经中枢”,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由于起步晚、国情复杂,在应急通信保障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系统建设和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差距明显。因此,必须要树立应急通信是应急管理工作生命线、是应急救援作战“中枢神经”的理念,加快消防应急通信设施装备建设,深化消防应急通信理论研究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应急通信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还要纠正对应急通信保障片面性的认识,避免只注重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通信,不注重日常设施的维护保养与抗毁伤建设的误区,戒除应急通信保障只注重应急的陈旧观念,树立平战结合的建设与使用新思维。

二要建章立制,拟制全国统一的

应急通信工作保障标准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为整合全国应急通信资源提供了可能,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全国一盘棋提供了可能。提高消防应急通信保障效率和水平,必须有全国统一的工作标准,必须有互联互通的装备与系统,必须建设快速响应的联动联勤机制。具体为建设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全国通信保障工作机制;制定全国通用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标准体系,统一网络接口、统一设备型号、统一通信格式与通信用语;制定应急通信保障预案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训练,提升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遂行作战意识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要统计梳理,科学整合各部门行业甚至民间通信资源

当前,信息化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通信设施、方法层出不穷,为应急通信保障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从行业部门看,公安、消防、交警、急救、公益、民防和媒体都有可用的通信资源,或预警预告、宣传公告,或指挥调度、传达指令,或收集整理、传输情报,都可以作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的资源纳入系统;从技术储备看,卫星量子通信技术、宽带网络、各类微波、天波、地波、水体通信技术都能“为我所用”,形成门类齐全、多元多维、空天一体化的立体通信保障网络;从通信可靠性看,无线通信手段由于不依托线路传输,在抗毁伤、跨障碍、全天候通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国外,民间无线电爱好者组建的无线电通信网已经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应急通信保障的有效补充力量,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古有击鼓传信、烽火告警,现代应急通信保障既是一项极度依赖基础设施、基础工作的行动,又是一项亟需创新革新的工程,需要不断引入新思路、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发现、发明新型通信保障技术和手段。

四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应急通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和专业队伍是应急通信保障中最为能动的因素。我国应急通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与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速度不同步,存在明显的滞后。主要原因是缺少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机构。美国就设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学院(EMI),各州也多设有应急管理学院,为应急管理和通信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通信设备、手段以及通信技术层出不穷,而我国从事应急管理和应急通信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去关注前沿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我国消防应急通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或者院校专业来培养专精的人才;同时要大力培养基层一线具有实战经验的通信工作人员,畅通他们的成长晋升渠道,制定专门的保障政策,培养人、留住人、用好人。在队伍组成上,既要有专长兼备的专兼职通信人才队伍,各地区更要有常态化值班备勤的通信保障队伍,全天候响应,真正做到哪里需要就能出现在哪里,到哪里就能解决哪里的问题,成为应急管理、作战指挥的千里眼、顺风耳!

五要统筹规划,建设覆盖全国的应急通信保障专用网络

全国一张网是应急通信保障的理想状态,可以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支撑。专网建设应当以无线专网为主,在紧急状态下必须能与公共固定、移动通信网络乃至与军网的互接联通。通信保障专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开展建设。一是国家/政府应急通信专网,这张网络必须具有较强的通信能力,同时应当具备一定的抗毁伤能力,成为应急管理、信息情报汇集、作战指挥的骨干网络;二是现场应急指挥调度网。指挥调度网的组建形式可以采取就地整合地区职能部门通信网络作为应急指挥调度网络的方式,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兼容性和传输性存在较大波动,且发生破坏性灾害后当地的通信设施很可能已经陷入瘫痪无法使用;还有就是临时搭建。专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迅速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无线电专网、自组区域数据传输网络等等方式,搭建现场应急指挥网络,优点是适应性强、不依赖本地设施,缺点是需要运入装备设施,对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装备携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媒体信息预警网络。可以充分利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来建设快速预警信息网,第一时间推送预警和灾害信息,提醒人们及时规避风险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和平台如微信、QQ、微博的出现,为信息预警提供了新的手段。

这些网络社交工具和平台受众广、关注度高、信息传递迅速,在当今社会手机人手一台的情况下,几乎可以瞬时将预警信息推送到每一个人。当然如何合理使用避免引发群体性恐慌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诱发社会动荡也是需要特别注意和防范的方面。

参考文献:

姚国章,陈建明等.应急通信新思维:从理念到行动[Z].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1).

张冬辰,周吉.军事通信:信息化战争的神经系统[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张俊忠 单位:江苏消防总队镇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