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路径

时间:2022-03-10 09:49:24

导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路径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大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精髓、养成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安徽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构建完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路径和评价机制,已成为本科院校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育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实根脉。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大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精髓、养成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路径研究,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渊源脉络和独特创造,引导大学生准确地认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安徽本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高校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院校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高校在人文学科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相关学科建设,落实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的目标任务。不过,目前就多数高校的具体贯彻实施情况来看,似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课题组对安徽省10所本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了使调研数据具有较大覆盖面和说服力,调研学校涵盖了师范院校、理工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本次发放调研表格1000份,收回有效表格964分,回收率为96.4%。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对调研数据进行专门化处理,如表1、表2所示。上述课题组调研数据表明,除了课堂教学仍是今天高校学生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外,网络和课外活动也是大学生们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尤其网络渠道的知识获取功能和地位日益突出。整体来看,调研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总体上受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教材质量、教育教学规划和师资专业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客观地说,当下多数高校都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重视其在大学生素养提高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过,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一些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外衔接少,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突出;课程和教材体系需要完善更新等方面。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其症结所在,寻求解决办法,已成为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不同高校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校偏重于文学,有的偏重于史学,有的偏重于哲学,有的则偏重于艺术,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课题组调查的几所安徽理工类高校,无一例外存在这种现象。因此,建构价值明确、学理清晰、结构完整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已成为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一,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开设,逐步完善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当下,高校教务部门应乘势而为,积极谋划,尽快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不过,高校要对学生有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一门必修课程,还要建立一个结构完整的课程体系,即将选修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因此,对传统人文科学进行全面融通和有机整合,拓宽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覆盖面,强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设课程群,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是这门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第二,本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要做好层级衔接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整体布局、分段推进的原则,将其融入教育的各个层级环节。本科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因此,设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应与其认知能力相一致,在着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不断提升人格素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第三,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特点和时代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及传统美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着力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及育人价值。第四,积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资源库。对一些高校来说,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还不太现实。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体资源,建构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库,让学生在线学习;二是文、史、哲、艺术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院校,可以整合全校力量,打造传统文化视频公开课,构建传统文化课程群,供学生选修或阅读使用。

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的路径

传统文化课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在教育教学方面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条件和社会形势日新月异的当下,教育教学方法亦应与时俱进开辟新的路径。笔者认为,创新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路径,既要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还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结合。具体而言,在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下四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传统文化课亦是如此。因此,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真正使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这是传统文化课的基本要义所在。第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途径,注重实践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好更多地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形成教育的多元支撑态势。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文化现场,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第三,注重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珍视亲情、和睦邻里的优良作风;鼓励学生挖掘、整理家训文化,涵养优良的家教世风,弘扬诚信文化、孝道文化、慈善文化等。第四,积极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表明,大约22.2%的学生是依靠网络手段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等数据库资源,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校园网站等途径,拓宽大学生线上学习平台,满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总之,国家的未来在青年,民族的血脉在文化,而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则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职责。本科阶段是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构建完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路径和评价机制,无疑已成为当下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

作者:李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