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书法教育学科体系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1-06 02:50:52
导语:高等书法教育学科体系化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科设置中的书法知识
以之前我们提供的撰写目录的注重系统专业知识展开——在当时书法刚刚启蒙、恢复、普及为主的历史阶段中,这样的系统专业知识的梳理、展开和规范,是十分切合时机,具有充分现实性的。但作为一个定位上远远高于静态的系统专业知识层面的“学科”构建,书法专业知识只是一些素材和原材料,而要成为满汉全席的美味佳肴大宴席,还需要有一些更有精度的逻辑上的提炼和提升:她的标志,就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科设置中的书法知识绝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把字写好,对于书法的本质问题,也要有清晰的概念。如写字与书法、书法与书法艺术、书法与书法学、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等的区别。书法学中学科设置与培养计划有很大关系,书法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书法人才。师范类院校以培养教师人才为主,那么其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学内容不可忽视;美术类院校以培养美术创作研究人才为主……其实,这暴露了一个问题,即高校书法教育体系化问题。对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如个别院校主要定位培养创作型人才。从聘用教师到学科设置都是以实践创作为主,尤其对应对各类书法展览的学科设置特别突出。学校强调学生在接受书法教育中的临摹、创作,重在学生毕业之后的社会创作能力。书法专业学科设置,本科阶段重视技法,培养学生临摹、创作能力是基础要求,但是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作用,要有与书法专业有关系的专业介入,如古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美学等相关专业的融入。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古人留下的文献及书法作品,大部分都与以上这些专业有关。现在对本科教育设置学科中的诸多不足还是挺多的。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技巧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见,学生们仅仅在四年内把字写好是不够的,需要有文化知识的支撑,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如写篆书不懂古文字是行不通的。
学科交叉互融
中国书法教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可观的教学成果有目共睹。但也有新的问题出现,随着学科设置的广度不断扩展,学科之间的互融问题亟待解决。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融实际上是书法系统知识的关系问题之一。梁启超曾言:“知识不但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还要知道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关系,否则零头断片的知识全没有用处。知道事物和事物相互关系,而因此推彼,得从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统的知识。”
回顾四十多年的书法教育史,明显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碑帖的图版质量越来越高。之所以这样,其中就有一个原因,即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追求提高了,欣赏能力也提高了。能够鉴别古人书法作品优劣,并且以原大高清的面貌传播。诚然,从这个案例中就能看出古人书法作品在当代传播过程中借助数码技术的支持,进而更有效提高原作质量,在书法专业生之间传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无疑提高了学生对古人书法作品优劣的鉴别能力,这也是一个学科间的相互关联的案例。
学科交叉互融的话题从本质上而言是形而上的,然而这也是有挑战性的课题。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书法教育界同仁的客观对待。究其因,书法是一个具有技术性的书写行为,然而提升到一个系统化的学科范畴就不是简单地把字写好,也不是书法艺术化,而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支撑的综合艺术门类。如“字如其人”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究人类社会科学课题首先是对人的研究,而人又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属性,古人写字主要目的是交流,或者是记录事件。也就是说,书法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实用工具,很少有人把它提到艺术层面上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突破原始的野蛮到文明有一个显性的纽带,即艺术。当人类有意识为生活而生活的时候,精神的寄托与表达、行为的表现与创新就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重视的内容,而艺术即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人类发展史(此处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为中心),能够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层次的,无非宗教、哲学、美学、艺术。熊秉明曾经提到,西方艺术有雕刻、绘画,在中国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带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来,他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
可见,书法的存在不是偶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存在的必然内核。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学说‘唯天为大’,决定了中国文化取法‘天道’……”,儒家重视教育,那么,书法教育,尤其高等书法教育,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门,书法也被“艺术化”。书法教育过程中与艺术学有关的科目就得让学生们去了解,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其下包涵有美术学,目前书法又是美术学之下的一个学科。从这个学科细分的程度看,在高等书法教育中仅仅研究书法是不够的,提高学生对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的综合认识,是培养合格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尽管一批有教学经验的书法专业院校,已经开设古文字学、古代汉语、金石学等课程,但是像哲学、美学、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等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在本科阶段作为选修学科还能理解;但是在研究生阶段不重视这些学科的设置,不利于丰富学生对艺术形式的表达,尤其学生面临的研究层面问题,更需要学系统化的知识。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是提高书法艺术或者书法文化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学科生态化
学科生态,在此可以把范围定位在“书法系统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谐存在。书法教育中,凡与书法学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学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也具有可调和性。但是没有把学科生态系统化就有局限性。诚然,重视书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即是对书法系统知识之间关系的统筹。
教育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学校只是这个系统中的生物个体。一个生物个体一定要融入生态系统中,向系统吸取并供给养分,才能达到与其他生物个体和谐共处。是故,关于学科生态的命题需要各大院校根据各个高校的教育特色和实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做出科学合理的学科生态系统建设规划。与书法专业有关的各类学科,需要对该专业课程的单位结合自身教育实情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做出易于发展的生态系统。书法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学科,它的内部系统自身就非常复杂,但是又有清晰的知识系统。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选择,才有了各种书体的分类。然而,各种书体在其体系内又有各自的体系。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楷书还分魏碑体楷书、写经体楷书、唐代楷书等,事实上,对这些楷书的分类还没有具体到精细处,仅这几种分类已经很系统了,再如唐代楷书,还分欧体、颜体、柳体等,从这个体系化的分类分析,属于书法专业内的系统。相对的还有外在的关联系统,如书法与哲学、书法与美学、书法与社会学、书法与考古学、书法与心理学等,实际上,这属于学科之间的关联。但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分析,此方面内容已经上升到“学问”了,同时也超出了本科教育的层面。陈振濂针对这方面有解释:“书法学”是一门关于书法的学问,而学问必须是先指向理论的。故而,“书法学”作为一种生存的物质形态,必须应该表现为知识、论文、著作、资料、思辨、研究,等等,而非我们过去习惯认识的书法只是一种创作行为的那样。而一旦构成种种理论形态,自然必须在科学性上明确无误。
形而上的书法学与学问关联,进而书法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生态系统需要经过综合、整体、宏观的观察分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书法专业如此,其他专业也如此。书法与哲学、书法与美学、书法与宗教等是否生态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实,如果能从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中找到它们的共性就已经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书法与艺术的课题研究实际上是形而上的,“书法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生态演变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诉求而不断在嬗变与完善。”可见,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书法艺术又是一门以中国古老文字为载体的创作本体,所以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中国文字的艺术,同时又是线条的艺术。自古以来,书法的神秘性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它创作的对象就带有神秘性。其次,创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是神秘的。最后,书法艺术表达的人文内涵是神秘的。可见,这就把书法艺术与哲学、美学、宗教等学科的形而上相关联。
在目前书法教育学科设置中不乏以上所提到的内容,但是,从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还是不够完善。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科设置虚拟性,换言之,有的高校对这个现象视为无关紧要。原因在于,重视技法培养的单位把目光放在了训练技法、入选各类展览方面;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单位把目光放在了科研方面,所以就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局面。
作者:张雷
- 上一篇: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建设及实例研究
- 下一篇:中小学资产管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