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

时间:2022-09-12 09:19:12

导语: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其中会计专业的改革尤为重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也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高校要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因此,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会计专业生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任务。本文通过阐述高校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的理念,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下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基础和教学研究的设计方案,最后对“课岗证”融合教学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希望能提高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岗证;会计专业;教育改革

一、高校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的理念

“课岗证”融合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岗”、“证”三个部分融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课”是指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这是学生培养的基础,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来源。包括了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技术方法等。“岗”是指会计工作岗位,这是企业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所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高校教育脱离了社会要求,学生很难实现自身价值。“证”是指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各类证书,是学生能力的证明,也是行业标准的要求。“课岗证”融合明确了学生今后将从事的会计工作任务和未来规划,让学生对之后的课程和需要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有提前的意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会计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高校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必然性

(一)国家政策导向。国家在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专业要依据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确保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形成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人才质量。(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既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也要有相应实践技能基础。大部分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都是去了中小型企业以会计、财务工作为主,多为出纳岗位、税务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等等。从岗位需求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技能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也越发重视,开始依据自身特点和地方特色建立教学体系。(三)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会计工作平时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步骤比较多,整个过程有建账、会计凭证处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等等。因此,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来应对繁杂的任务。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在校过程中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所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三、高校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教学研究的设计方案

(一)根据企业主要会计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实现“课岗”融合高等院校教育的学生最终的目标是企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肯定要进入企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但是现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脱节,特别是会计专业这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无法与社会需求相符。因此,正值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主要会计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以岗定课,实现“课岗”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企业与学校衔接起来,对会计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分别对应企业不同岗位,将岗位技能要求列入到课程教学和考核中来,有效融入会计专业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主要会计岗位与高校会计专业对应课程如表1所示。表1 企业主要会计岗位与高校会计专业对应课程(二)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要纳入主要职业证书考试的内容,实现“课证”融合。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并且还有不同级别的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因此,高校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应把各类证书要求加入教学中。教师和学校可以根据证书的等级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或任务(会计专业主要职业证书与高职会计专业对应课程如表二所示),不仅能增强教学过程的层次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化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操作技术。因此,将主要职业证书考试的内容纳入到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中,实现“课证”融合,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高校会计专业“课岗证”融合教学研究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以操作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为了适应高校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必须要改革考核方式,而传统的笔试方式已经明显和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相脱节。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可以将考核分模块进行。可以把期末成绩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笔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和应用考核成绩,同时实践考核也可以在学期过程中进行考察,不必等到学期末统一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最后的打分中,这三个模块的分数比例也可以进行调整,根据课程性质灵活变通。此外,因为实践考核中成绩判断的主观性较为强烈,为了避免胡乱打分,走关系的现象发生,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公开的实践考核要求和评分细则,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也可以让学生安心提升实践技术,增强自信。(二)调整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对于高校中的现行实践课程来说,安排时间多是集中在上课时间或者假期内,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导致课时被占用,教师在实践课上只是放一些视频或者ppt,或者让学生在假期内无目的地以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打零工代替见习,实践教学的质量低下,无法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只是摆设。因此,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时间,确保实践开展质量,学校可以给出专门的一到两周时间,来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安排课程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加强专业见习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最大化地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三)完善校内实习条件。如上文所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课程实训,培养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社会企业无法大批量地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学校内部也要做好准备,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学生在校内实习创造条件。学校可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让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内通过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在实践中体会会计工作的重点,掌握会计工作技术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学校也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四)积极落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改革。学校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课岗证”的融合速度。以企业岗位为导向,培养高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全方位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地转型与发展,而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新时代下,会计专业已不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基础工作,学校更应引导学生向处理、分析、决策的综合信息处理方向发展。学校应积极落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改革,以课岗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课证融合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

五、结语

当今社会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首要任务。会计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都有极高要求的学科,学校应加快课程改革,推进“课岗证”的融合,培养出高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以企业岗位为导向,服务经济新常态,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桂玉.浅析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J].财会学习,2017(10):219-220.

[2]于水英,孔宪香,徐震.基于“课岗证”融合的会计专业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116-118.

[3]于楣.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7):62-66.

[4]周小刚.“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发展策略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6):40-41.

[5]鲁小丽.高职会计专业大数据方向教学改革初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8):83-84.

作者:蔡倩 单位:南通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