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析

时间:2022-11-04 10:54:52

导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县域小微企业生存较为困难,且由于自身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以甘肃省瓜州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采取的具体举措为例,分析当前县域小微企业在发展实体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创建、小微企业自身建设发展、政策引领、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服务

一、瓜州县经济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近年来,瓜州县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6亿元,全县三类产业结构比例为14∶41∶45①,2018年全县GDP的稳定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拉动。(二)金融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及信贷资金流向。随着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风电建设项目放缓,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瓜州县以风电为主的第二产业贷款逐年下降,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型企业贷款逐年增加。2018年瓜州县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企业贷款余额40.8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47%;住宿和餐饮业贷款余额2.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33%;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4.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28%。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使民营和小微企业逐渐成为县域信贷资源的主要载体,县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呈现增长态势。2015年至2018年末瓜州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占比情况见表1。①数字来源于甘肃省瓜州县统计局2018年统计公报

。二、瓜州县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举措

(一)“财税银”互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为全面加强财政、税务、银行互动合作,促进政策扶持、信贷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引导金融资本高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瓜州县支行(以下简称“人行瓜州县支行”)、瓜州县金融办、财政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积极协商,印发了《关于推进“财税银互动”支持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模式为:一是建立投资承诺和预认定制,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可获得财政扶持政策的企业和项目,根据企业申请和承诺进行预认定,为其办理融资提供柔性增信支持。二是发挥政府付费融资增信作用,支持企业利用政府招标、采购和PPP补助等政府付费信用进行融资,解决履约环节的流动性贷款需求。三是支持发展基于纳税信用融资业务,促进纳税信用与金融征信交换互认,建立税务和金融部门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协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以小微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为依托,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为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助力部分发展前景较好,但无抵押品、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以企业为贷款主体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瓜州农商行以小微企业法人代表为借款主体,推出了“星级客户信用贷”。该信贷产品主要针对小微企业法人代表,根据其家庭资产、信用状况、所经营企业营业收入及发展前景等,将企业法人代表评级为“钻石户”“白金户”和“黄金户”。对于信誉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无黄毒赌等不良嗜好、企业经营正常、有足额偿还授信贷款的资产,且产权关系明晰,给予小微企业法人代表50万元到150万元不等的授信额度,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客户信用等级按年进行复审、逐年调整。(三)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获得率。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建设银行瓜州县支行依托客户交易结算和信用记录等指标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系列小额无抵押信贷产品——“六贷一透”(税易贷、POS贷、善融贷、创业贷、善融e贷、信用贷、结算透)。上述信贷产品以“企业缴纳增值税额度、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稳定的企业对公结算账户、企业主及配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企业现金流、核心大企业上下游、工业园区信誉良好、政府鼓励支持”等信用信息和家庭财产、企业经营信息及相关社会信息为准入标准,为小微企业发放1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的贷款。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在经营初期,因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而很难得到金融资金支持的难题。(四)政银企齐发力,优化县域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获得率,瓜州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印发了《瓜州县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通知》,充分发挥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人民银行牵头,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系统对接,推动政府采购人及时在政府采购网依法公开政府采购合同等信息,帮助小微供应商开展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资金提供方,完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帮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应收账款融资。(五)充分发挥保险增信分担风险功能。积极推动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发展,按照权责均衡、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合理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分配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化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机制,优化小微企业银保合作业务流程,持续改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三、金融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信贷资金获得率提高。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尽职免责相关规定逐步落地,金融产品的创新种类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切合实际。丰富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和人性化的准入条件,使得县域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信贷资金获得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19年3月末,瓜州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5.62亿元,占到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的65.73%,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为24.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21%。(二)小微企业借款成本降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力度的同时,普遍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简化审核程序和信贷流程,小微企业通过网上银行、普惠平台、手机银行等,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借,让企业少跑腿、少花钱,直接降低了企业信贷资金获得成本和使用成本。(三)小微企业借款对象的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县域以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逐渐转向县域小微企业,使得县域小微企业在借款对象选择上范围更广。(四)县域小微企业的信用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有效激励县域小微企业注重自身信用建设,瓜州县充分利用第三方公众征信平台,依法采集企事业单位各类信息,逐步在全县企事业单位中建立信用档案。各乡镇、各部门率先推行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显著改善。

四、破解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目前,受接入机构的限制,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无法全面反映授信申请人在部分小贷公司、网贷公司、信托公司等的授信记录以及民间借贷情况[1]。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机构与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多头授信、超额授信、资金挪用等情况发生。(二)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碎片化严重,获取有效信息成本较高。小微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在政府、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均会产生相应的信息,但相关部门未实现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信息碎片化严重,无法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银行不能以集中批量的方式采集相关信息,而是以人工现场逐笔查询的方式采集[2],导致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管理难度增加,降低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三)小微企业财务数据失真较为严重,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甄别难度。县域小微企业多以家庭作坊为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财务人员。据调查,小微企业提供给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甚至存在逻辑校验关系错误。财务数据失真较为严重,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为金融机构准确评判小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管控带来较大难度。(四)部分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西北偏远地区,尤其是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在客户选择过程中更偏向于有政府背景、经营规模较大、财务制度健全且风险较小的企业。部分商业银行在客户选择过程中,服务小微实体经济存在市场定位不清晰,缺少结合地方实际深耕细作的定力,导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效果不明显。(五)县域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分布不均,产业附加值低。县域小微企业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企业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强,不利于企业扩张和产业升级。大多数小型和微型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且污染严重,缺乏应有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之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县域多数以能源开采为主的矿产品生产企业因“环评”和“安评”无法通过管理部门的验收,致使其停工停产。

五、政策建议

(一)创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信息资源,丰富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内容。整合现有的征信、银联、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环保、城建、电信等系统的信息资源,强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集约度。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特点采集适用的信用数据,如生产经营、合同履行、产品质量、税费缴纳、金融信贷、往来账款、财务核算、数据统计等,提升信用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建立贯穿小微企业注册登记、资质审核、日常管理等信用记录台账,实现信用信息管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二)注重小微企业自身建设,深化外部监管与行业自律。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小微企业行业自律能力。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建设相对薄弱,企业规模不大,发展前景不明朗,职业安全感较低,多数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选择在财政供养单位就职,企业雇佣员工学历整体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性。为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主动作为,积极引导或组织小微企业举办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培训班,持续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推动县域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文化程度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广大青年到企业就职,提高县域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三加强外部监管力度。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小微企业的财务监管力度和审计力度,有效杜绝小微企业出现“对内对外”两套账的情况,以提高小微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三)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强化风险防控。一是加大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的日常监测和管理。监管部门要督导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三查”制度,尤其是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在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中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合理确定风险分类,准确把握业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还款方式全流程管理,提升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推动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完善小微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高银行风险缓解能力。三是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金融诈骗、恶意逃费债、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将社会资金引导到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上来,加大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强化小微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金融工具运用能力。(四)强化政府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政企沟通,政府出台的各项帮扶措施要及时宣传到企业,提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推动小微企业乘势快速发展。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对企业需求、企业环境、经营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制定出可操作的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五)重塑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市场定位。随着小微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要改变以往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有效的信贷资源投入到有特色、有前景的实体经济中。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大胆创新,改变信贷资源过于向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背景类客户倾斜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积极扶持拥有市场竞争力、有一定核心技术、经营管理规范的小微企业[3]。

参考文献:

[1]文学周,樊彩云.信用担保介入对小微企业P2P网络融资行为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6(11):1-7.

[2]车安华,马小林.基于征信与担保视角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J].征信,2018(8):35-38.

[3]叶文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探析[J].征信,2018(10):53-57

作者:向光俊 刘明明 景慧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瓜州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