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之浅见

时间:2022-11-14 11:21:30

导语:血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之浅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血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之浅见

摘要:文章从加强血站内部控制管理,提升血站公共形象;降低血液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等方面论述了加强血站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血站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问题,阐述如何加强血站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血站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和监督考核,切实起到制约权力滥用、预防腐败的作用。

关键词:血站内控体系建设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开启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新纪元。此后,财政部于2015年《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出台《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2017年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能够转变采供血机构(以下简称血站)管理者的思想意识,推动血站由“松散式、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为采供血机构高效、廉洁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血站公共服务形象,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十分必要且重要。建设实施好《内部控制规范》对于提高血站管理水平,提升血站公共服务质量效率、规范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血站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降低血站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基础。血站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主要业务包括血液采集、检测、分离、储存和运输。由于无偿献血,有偿使用的独特模式,血液成本的形成和价格的确认一直广受社会关注。血站在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上具有特殊性,其既具备公益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又具有企业单位的生产属性。血站采集的血液需经过检验、分离、包装、储存和运输等多个生产环节,方能加工成可供临床使用的成分血,在每一生产环节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成本。高效的质量体系、业务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的业务流程管控,有助于提升风险控制水平,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血液成本提供切实保障。(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会计信息的完整有效能真实反映资金使用情况及血液加工的成本。而加强内部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管理是通过建立制约机制、明确经济活动流程、规范内部资金使用,为成本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由于会计信息是对一段时间内经济成果的直接反映,通过向社会公众公开会计信息,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血液成本的构成及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直接关系到血站的公信度,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血站的综合管理水平的保障。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单位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重点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规范。有效地梳理和整合单位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流程,为采供血业务的运行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质量业务管理制度相融合,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四)有效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起到制约滥用。公共权力,预防腐败的滋生当前,我国法律法规相关规章制度正处在不断完善中,滥用职权甚至腐败现象仍有发生。在中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原则是权力制衡,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让制度下的执行者之间形成良性制约,避免权力的腐败。

二、加强血站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推动血站职能转变,提高血站服务效率,优化血站公共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血站内部控制管理十分必要。当前,血站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仍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手段相对滞后。通过建立与血站实际运行情况相匹配的风险评估机制,推动血站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是血站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以此为基础,推动经济业务的活动过程达到事前预算、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的最终目标。(一)强化领导带头作用,加大内部控制规范文件的理论学习、研究及培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承担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制度制定及贯彻落实的主要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从单位整体和业务层面对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设计;优化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框架结构;引领制定和执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根据部门管理职能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牵头部门和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和监督部门。强化部门间协同效应,深化部门间沟通及合作、共同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发挥权威和模范带头作用,在单位内掀起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热潮,自上而下开展贯彻落实。组织职工参加由主要领导讲授的内控管理知识的专题培训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全员内部控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单位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知度。只有全体职工熟悉了解并能够自觉地执行单位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从招募献血者进行无偿献血到最终成分血在临床使用,需要历经多层环节,过程管理复杂。为确保采供血工作能够安全有序、高效廉洁地开展,对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风险进行严密防范控制是血站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精准评估是内部控制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单位应建立对经济活动风险点进行定期、不定期评估的内控制度,尤其在外部环境、经济活动、管理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的领域,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点进行重估。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对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对关键风险点进行精准评估并提出相应内部控制建议及措施,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内部控制建设管理部门应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进行排序,建立单位经济活动风险流程图,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单位可承受范围内。通过查找单位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分析单位经济活动中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采取控制活动的依据。为控制和预防经济活动中风险的发生,需将风险点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以加强对关键节点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并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效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三)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内部控制手册。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制度、有关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建设的框架结构和具体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手册;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作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手册”是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动态管理“内部控制手册”并严格执行是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内部控制手册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针对问题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研究改进方案。(四)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内部控制的基石。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单位经济活动的秩序;影响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控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对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过程进行控制管理,而会计工作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过程实施控制。首先,单位要有健全、有效、具有指导意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以保障会计工作有序完成;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确保各岗位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其次,单位应具有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明确的审批权限、严格的单据审核流程,按照财务制度和相关规定审批报销。通过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最后,加强会计档案的保管控制和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确保财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只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保障内部控制管理发挥有效的作用。(五)做到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是经济活动发生过程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起到内部牵制的作用。《内控规范》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要认真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所涉及的关键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并对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执行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遏制舞弊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其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不仅可以进行事前预防,更能在事中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在舞弊发生时予以纠正的作用;最后不相容岗位定期轮岗是杜绝舞弊、预防腐败、保护工作人员的必要措施。(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完善规范的“内部控制手册”需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形同虚设的内控制度会失去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从机制上防范舞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护干部职工,保护国有资产,对单位内部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推进单位经济工作廉洁高效、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评价和监督的主要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应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检查。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标准》,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性、健全性、完整性和实用性,评价查找风险点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制定的防控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将责任落实到岗位。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从制度上应起到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作用。针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完善内部控制设计,修正已发现问题及薄弱环节,确保单位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运行。此外,应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容易产生损失的失控点,进行跟踪检查。对于因不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应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并按照相关规定和绩效考评制度的规定进行考核,对于因落实到位取得成绩的员工,应给予表彰,以促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高效落实。(七)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管理质量。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明确业务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的执行力和授权审批控制效力。根据单位具体情况明确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和信息系统管理岗位;规范信息技术部门在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技术支持、应用系统开发、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管理以及用户服务方面的职责权限。对单位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促进单位经济活动与信息系统协调统一,有利于提高单位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决策水平。将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业务信息系统中是一项复杂工程,防范信息系统自身风险也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方面。因而要加强单位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来规范内部控制管理行为;优化单位经济活动流程,防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风险,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健康需求、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国家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绩效的考评及社会公开度、透明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如此,政府职能的改变也对采供血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效的内部控制建设为提升血站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血站管理者应从战略发展得高度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设计,有效将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血液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采购血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2]黄国成,张玲主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新华出版社,2010

作者:牛利军 单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