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28 09:12:17
导语:经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但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根据成功经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以应用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企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给出了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建设框架和建设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分析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为90.1%,位居2015届最高十大本科就业率专业之一;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123元,位居第二,毕业3年后月收入为6484元,位居第五;为毕业3年晋升比例最高的专业,为57%。但与此同时,该专业3年离职率最高,成为就业相对最不稳定的专业;而且报告显示,该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只有52%,培养错位现象明显。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地方综合性大学国贸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左右,约30%的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接近50%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性不大的工作,如文秘、销售、金融、行政管理等。《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已连续多年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列入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李颖)。[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外经贸人才,该专业有其自身对口的就业职位及工作职责,一类是进出口业务从业人员,如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等;另一类是国际货运人员,如国际货运、船务等。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口职位及相应的工作职责分析,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例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对口基本职位而言,首先是基础能力,包括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其次是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最后是专业综合能力,包括合作协调能力、商情判断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其中,由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相对重要性,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力的根基。蔡小勇等通过实际调查得出了用人单位对进出口业务能力的选择排序,从中发现,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即进出口业务环节的操作能力与外语的运用能力。此外还发现,目前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进出口业务拓展能力要求迫切,通过对该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要对口职位分类与工作职责分析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2]根据对本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研和以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金融外汇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如理财人员、期货交易员、证券业务人员、商品促销专业人员、金融服务业专员、外汇交易人员、银行办事员等,因此,有一定比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生热衷于考会计员证、国际金融理财师证等,虽然对学生就业有些许帮助,但是,通过对理财规划师及期货交易员的工作职责内容分析可见,相应的职业要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不相匹配,由于专业不对口,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2016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取消了一大批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就包括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直接相关的报关员、国际商务专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会计、外贸英语、国际商务会展员、全国外贸跟单员等等,以及一些间接相关的证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就业能力、职业知识及能力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及内容分析
1.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培养观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传统的推式教育下以学科为导向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转变为拉式教育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在对外贸行业调研、企业调研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技能、岗位职责进行深入剖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2.建设内容。(1)遵循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以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素养指标体系为导向,以课程间的逻辑性及对能力培养的响应性为原则,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标准,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形成“主干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内部结构。拟定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课堂课程及相应的实验课程、第二课堂课程及职业实践课程。根据“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原则,运用课程体系实现矩阵对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能力进行对接。(2)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特点确定开课时序。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学生的能力进阶式提升。大一阶段运用引导式教育。把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引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逐步理顺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学业规划的同时对职业规划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大二阶段运用培育式教育。陆续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穿插拓展学生视野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大三阶段采取学生导向式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的主动性,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大四阶段采取反馈式教育。专业教师与学工辅导员相互配合,通过沟通反馈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学业状态,使学生正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适时加以鼓励及偏差导正,引导学生自主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及知识准备。(3)严格遵守课程体系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保持课程体系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及严肃性,高校只是人才培养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我们培养人才是要输送到用人单位去的,所以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当始于对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调研,搜集必要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职位及职责进行剖析,得出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加以总结归类,结合岗位职业标准得出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簇;根据知识与技能簇得出相应的课程群,并落实具体的课程;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特点及知识的前后响应确定开课时序,确定初步的课程体系;聘请专业课程设计专家进行评审并进行调整与修改,然后投入实施。
三、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第一,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体系的设计工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具有行业背景且富有培养计划制定经验的教师、行业专家、其他高校的教学计划制定者等组成。由该委员会负责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管理,按照“计划—实施—反馈—修订”循环对课程发展、课程控制、课程评价、课程检查等进行持续性科学管理,保持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及与时代外贸经济发展的契合性。第二,邀请行业企业共建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国外一些成功经验也对此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首先,统一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培养目标,在设计实践环节时将企业的培训渗透进来,行业企业在学生大一实习时起到参与的作用,在大二实习时起到参加的作用,在大三实习时起到指导作用,在大四实习时起到主导作用。通过系列化合作建立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第三,协调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的统一性。讲授课程的相对稳定性既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在进行课程分配时要根据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及职业经历,一旦分配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就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该教师能够不断深入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根据课程衔接组成教学团队,定期研讨,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保持讲授知识的衔接与学生对知识的响应。
四、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因此,如果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只是空谈。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设计的人及组织机构选择的科学性、课程体系内容的科学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实施流程的科学性、课程体系评价的科学性。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起始于行业企业调研,也必然终结于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录用及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反馈,因此是个闭环系统,不但体现了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科学性,而且正因为有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践行“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46-147.
[2]蔡小勇,陈辰,余子鹏.新常态经济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国际商务能力需求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10):124-128.
作者:郭春荣 许 燕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一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构建及运用
- 下一篇:兽医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