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25 10:16:44
导语: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要从整体视角出发,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进行,借鉴城市旅游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同时凸显农村旅游的本土文化特色,通过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反过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城乡融合;新型农村社区;旅游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在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广大农村所面临的发展中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恶化,产业发展粗放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基层干部公共意识薄弱等方面。这种现状的存在已经不能够适应今后农村地区的长期健康、和谐发展,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要求广大农村地区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特别是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要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一)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位一体”建设要求,就是要大力开展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是与党中央的这一要求是相契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同时,还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已经变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并且逐步成为当今新时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旅游经济,符合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特别是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将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标准。通过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加大城乡融合力度,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的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可以实现农村自然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时刻为农村经济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也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的具体体现。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融合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力求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效、环保、生态、和谐发展,也时刻体现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状态,并逐渐成为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全新模式。(二)城乡融合视野下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主要特征。和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有所区别,城乡融合视野下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在借鉴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还具备以下几种不同的特征:一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理念,始终贯穿于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始终。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中的实践,并时刻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作为开展旅游社区建设的本质;二是立足新农村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社区建设始终。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积极倡导广大农民参与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经济,努力建设社区生态旅游文化,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将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新型农村旅游社区重点强调“和谐”的社区建设理念。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必须突出“和谐”发展理念,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力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优化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社区生态文化,推动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旅游社区发展新模式,带动当前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
二、当前新型农村旅游社会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社会建设,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部署,也相应制定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并成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纵观近几年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一)自然资源破坏严重,旅游社区建设自然基础薄弱。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绿色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使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开展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自然基础相对薄弱。重点体现在各种工业污染严重,农村地区的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严重恶化,不仅破坏自然环境,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农村本地养殖业的兴起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却也带来了环境的二次污染,整个农村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另外,为追逐农业的高产,各种化学肥料、农药等大量应用,直接造成有害物质的土壤残留,土地污染愈加严重。在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中,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建设元素,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增加新的困难,社区建设成本明显增加[1]。(二)农业产业粗放型发展,影响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党和国家积极推行了农村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现有农村土地的效用。但在社会资本对农村土地介入的过程中,发展和利用的档次较低,粗放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也是以农村的土地资源为依托的,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村土地利用模式,没能够按照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经营,由于过分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使很多的土地资源被破坏、浪费,不利于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也违背了新农村建设中绿色、生态、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缺乏长期科学规划,阻碍农村旅游社区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但是在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上,目前还缺乏长期科学的规划,资源浪费严重,无形阻碍了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2]。在部分农村地区,对于乡村农民宅基地的审批规划上,没有长期科学合理的设计,不能够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农村部分社区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无标准、无限制、无人居住的大量空置小区,使当地的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特别是影响了当地旅游社区整体的规划与建设。旅游社区的特点必须是依托旅游资源,而这种各自随意私建乱建现象,严重的影响旅游社区的整体建设布局,为开展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设置了障碍。(四)基层管理不到位,影响农村旅游社区运行质量。在当前已经建设的农村旅游社区管理上,个别基层干部的管理意识和能力薄弱,导致农村旅游社区管理滞后现象较为突出。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管理主体,承担着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而我们基层干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直接影响真旅游社区建设的效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意识淡薄、工作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屡见不鲜。重点体现为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的表现,忽视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长远战略意义;过分强调旅游社区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旅游社区对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为追求个人政绩,忽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在招商引资中忽视环境评估,违规进行企业的审批,对群众反映问题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将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工程作为敛财的工具,将工作重点放在拆迁、征地等有利可图的事项中,并在实际过程中违法违规、贪污腐化。形成了农村地区基层干部新的腐败形式,成为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严重阻碍,令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三、城乡融合视野下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路径
城乡融合为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果,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把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的核心原则,来有效推动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是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当前农村旅游社区的客观现实来看,破解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旅游社区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其建设的核心是每个社区成员具备旅游资源的拥有和使用的权利,同时强调社区的居民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来。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居民的发展理念引导,突出旅游社区的功能,明确开展农村旅游社区的现实意义,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中来。客观的讲,农民是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旅游社区发展中的受益者。只有加强对广大农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发展意识教育,让他们清醒的意识到今后农村的发展必然是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才能逐渐培养起广大社区居民乃至农民的绿色发展价值观,在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展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宣传,贴近广大农民生活,尽量做到宣传的具体化和通俗化,让广大农民了解、读懂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理念,把依托农村旅游社区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作为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同时,认真开展社区的各项建设活动,加强社区文化细胞建设,将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融入百姓的生活中,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社区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把积极参与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变成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广大农村的美丽家园[3]。(二)构建新型农村旅游社区体系。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要重点开展整个系统的体系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要积极通过体系的建设,把涉及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相关主体纳入到建设体系中来,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把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中来,逐步建立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体系。同时,要加大对各地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考核力度,实施动态考核和问题追究制度,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关键,坚决杜绝在建设过程中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现象的发生。要及时制定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长远规划,要本着“科学设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范谋划”的方针,客观制定本地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规划,严格各类土地资源的审批,坚决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另外,对于影响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整改、落实到位,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绝不能像以往不计后果的滥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又一次破坏。要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严格依照《环保法》、《土地法》、《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指导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设,保证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三)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要通过积极打造循环、高效、可持续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与农村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互补,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可以说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益补充,通过旅游社区建设直接带动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这也是农村第三产业提档升级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在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上,突出当地旅游产业特色,逐步建立起以农村旅游社区为引领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4]。要适当的推行“一区一品”产业发展,利用丰厚的旅游资源,实现当地特色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要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与生态观光农业的联合,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积极拓展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功能,结合本地实际和旅游资源特征,全力打造多元化的生态农业系统,涵盖养殖、种植、旅游、休闲、服务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真正发挥出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作用,由此构建我国农村和农业循环、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四)建立健全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管理机制。开展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还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管理机制,依靠机制的保障,逐步形成以民为本、权责一致、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现代管理模式。面对当前部分农村旅游社区的基层管理不到位、不作为现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有效的去除以往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改变原有粗放的管理模式。要按照科学化、合理化、创新化的建设标准,结合当前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现实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管理机制。各级基层政府作为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中的主体,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切实转变服务职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权责合一的联动机制,由此形成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合力。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中来,合理有效的实现各类社会建设资源的配置。在建设过程中,要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各级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积极发挥好各自的协调、管理、监控的职能。要持续加大对部分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腐败现象的惩处力度,始终保持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中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做到群众满意、群众受益。要严格依法建设、依法行政,保证整个建设过程中自觉接受法律监管和群众监督,使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生态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结语
城乡融合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历程,为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同样也突出和明确了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的重点目标与任务。新型农村旅游社区建设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和体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新型农村旅游社区的建设,必将实现农村地区的永续发展、实现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谭莉.基于旅游地产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7(12):49-51.
[2]罗菲,马丽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旅游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19-120.
[3]梁瑞智.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及管理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7):6-7.
[4]赵明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路径取向[J].劳动保障世界.2018(20):47.
作者:庞艳华 单位:郑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 上一篇:教育新常态下教风学风建设研究
- 下一篇: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精品范文
10新型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