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数字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4 02:36:53

导语:社区教育数字化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教育数字化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对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状况调研,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技术指标标准;结合当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共享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资源整合共享渠道多样化、创新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等相关建议。上述措施可以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规避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平台资源不兼容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地方社区教育的发展,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技术标准;资源联盟;共享策略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终身教育、碎片化学习、社区教育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已不再陌生。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口号,更是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各地市纷纷组建自己的社区大学,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拓宽社区教育渠道,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社会教育的公平发展,而带来这些便利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在线学习资源。2019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十大战略任务中提出“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的具体要求,为社区教育和资源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源建设也是一项持久性的社会工程。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征及分类

(一)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特征。社区教育所面向的学习群体主要是社区的居民。社区居民因其年龄、工作、爱好、习俗、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资源。在社区学习资源建设中往往需要实地走访调研,根据当地居民具体的需求进行分类建设。近年来,国内各级社区以专项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资源类型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在这些海量资源中,居民更感兴趣或者更想掌握的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或者方法,如老年人护理、手机银行的使用方法、种花技巧等等,除了实用性还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的生活需求进行定制性的开发,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终端的应用也决定了这些资源必须“短小精悍”才能够适应网络化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通常具有覆盖面广、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短小精悍等特征。(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类型。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的多样性。目前学习资源的类型主要有视频类(教学录像、微课、动画、短视频)、多媒体课件类(图片、PPT演示文稿、音频文件)和网页类(HTML页面和H5页面),其中视频类资源最多,因为居民的学习往往是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进行的,无法像校园教育那样可以面对面地和老师互动。学习资源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需要更加准确、生动,更具吸引力,而视频类资源则可以满足这些条件。一些以前建设的多媒体类资源现在会被重新加工编辑成视频类资源,通过增加声音、动画、操作录像等方式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从而增加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吸引力。(三)目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使用情况。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加快了社区信息化的进程。近年来,国内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主要通过覆盖省—市—区/县三级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呈现,社区居民的学习访问量不断攀升。但从国内社区资源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除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江浙等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相对匮乏,明显滞后于其他传统教育。以济源为例,目前济源社区大学自成立以来已经建设和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结合当地需求也购买了一部分的教育资源,但是与整个济源市社区居民的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受政策、资金、人力和资源等诸多限制,社区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全覆盖。这并非一个特例,而是在全国社区教育中普遍存在。另外从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质量标准和使用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筹划,各地的社区教育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的自主开发状态,全国范围内缺乏整体的社区教育资源统一规划;二是部分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造成数字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率不高,有些甚至形成信息孤岛,从而造成资源的重建或浪费;三是当前社区大部分居民数字化学习意识还不强,部分居民使用计算机、智能移动设备的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等。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质量标准探讨

针对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平台资源兼容性差等问题,资源建设者要考虑进一步规范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标准,实现资源的标准化建设,以方便资源的共享、共建,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支持服务。国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中有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和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CELTS-42),但没有针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技术规范和元数据标准。目前国内社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仍处于模仿和照搬其他教育的阶段。鉴于此,结合当前常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类型和使用情况,现对资源基础素材采集、微课开发、教学录像等类型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研讨。(一)资源基础素材采集技术标准。资源基础素材指的是各类资源中所用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基础元素,这些元素是开发者进行资源建设的基础。1.文字。资源中所使用到的所有文字展示,必须是简化字,除特定情形外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严禁使用自造字。所用字体应为开源字体,如思源字体、站酷字体等,避免后期因字体侵权影响资源的使用。资源建设时要对不同展示级别的文字字号、标点符号等进行明确的规范。2.图片资源中所使用到的图片最好为自主设计制作的矢量图,这样既可以保证图片的清晰度也可以避免版权纷争。根据资源类型对图片格式、画面尺寸及文件大小进行要求,明确统一标准。3.音频自主采集的音频,根据录制设备的不同所生成的存储格式也不相同,在使用前应进行统一处理,采用制定相关标准,如对音频文件的格式、存储大小、速率、频率、轨道数量等参数进行具体要求。(二)微课资源开发质量标准。微课(Microlecture)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一种资源类型。它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讲解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即时间短,微课时长一般在5~15分钟,适合碎片化学习;“小”即知识点小,一般围绕一个小知识点进行讲解,因此在进行选题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重点,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围绕选题进行设计,突出重点。“精”即精炼,语言简洁、结构精炼,由于时长的限制,在设计初期要对微课的语言和整体结构进行设计达到去繁化简的要求;“悍”即强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结构完整、通俗易懂,能够完整的包涵知识点内容。根据微课的四个特点,开发者在建设时要从微课的选题、脚本设计、包装设计、视频参数、配套资源等多个方面考虑,设定要求,建立相关标准。1.微课的选题主要从内容规划及题目名称两方面考虑。对于一门课程或者一本教材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通过微课进行表达。微课选题首先考虑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便于图形化呈现的知识点。微课题目应生动有趣,既能表达讲解内容又要吸引学习者的眼球。2.脚本设计。脚本设计是微课的核心,就像电影剧本一样,它包含了知识点结构、录音内容、需要强调的字幕、图片、分镜头设计等内容。开发时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格式进行设计。3.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主要是针对某一系列微课或某一门课程的所有微课进行。系列微课采用统一包装,例如针对片头样式、字幕字体大小、画面显示文字的字体、字号等等一些细节方面内容,建立统一的样式规范等,使系列微课更整齐美观,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4.视频参数。视频参数主要包括格式、分辨率、编码、帧速率、比特率、存储大小、时长、声道数以及采样率等内容。目前微课主要的视频格式为MP4,FLV等,分辨率多为720P或1080i,时长一般在5-10分钟,声道数一般为2。帧速率、比特率的大小将影响视频的存储大小。为视频采集和制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对相关参数进行具体要求,从而方便不同社区教育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和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录像教学资源开发质量标准。录像教学资源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它与微课不同,时长更长,基本属于课堂实录,具有动态化和直观性的特点。在社区教育资源体系中录像课件也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应用较为广泛,能够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设者主要考虑从以下方面来建立相关质量标准:第一,教学目标清晰,讲解内容设置合理、结构完整,确保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知识讲解;第二,授课老师的仪容、仪表、语言等方面必须规范;第三,拍摄的视频素材经加工后必须符合视频的技术标准,能够确保视频格式统一、画面清晰。

三、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策略研究

当前社区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是社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和任务。资源共建共享既有利于解决原有资源建设存在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总量不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又能有效弥补人力、财力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一)整合共享模式。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离不开当前资源的使用环境、开发平台、建设机构和用户等渠道因素。资源整合共享渠道多样化,目前共享模式主要有开放共享、合作共享、自发共享等。1.针对网上的开放性资源进行开放共享。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对适合社区教育的优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如多媒体素材、课件、试题、应用软件等资料,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筛选、整理、修订和汇总,最后在教育平台上公开。这种办法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丰富教育资源库,解决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节省社区教育使用经费,提高资源建设效率。2.基于机构层面的合作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开放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各省市级电大、各地市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以及区县的社会培训机构等都在积极进行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开展机构层面的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引进急需资源,共建共享稀缺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社区教育资源高质量建设的最优途径。3.基于用户层面的自发共享。大规模用户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创建者,充分发挥用户的力量,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实用性。用户的生成性资源包括上传的多媒体内容、文章、论坛发帖等多种内容,这也是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二)创新共享机制。1.建立资源整合共享体系。一是建立国内大的资源共享体系,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社区教育网网站联盟以及地区数字化图书馆等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体系。二是建立省、市联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如通过区县的社区学院进行省级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单位合作进行资源共享等。2.建立资源整合共享的流程。针对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特点,设计共享流程,主要包括资源需求反馈、资源供应、资源整合再建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步骤。其中,资源整合再建是流程的重点,主要通过“资源访问量(点击率)筛选→专家评价筛选→形成第一个版本→不断使用、丰富→访问量(点击率)筛选→专家再评价筛选→更新核心资源并形成第二个版本→再循环演化发展”的不断演化的发展过程,并进行逐步完善,从而建立完善的资源整合共享流程。3.建立完善资源整合共享的激励制度。对社区教育活动来说,每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或志愿者。个人用户的资源共享可以通过激励制度实现,激发用户共享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流程,对资源进行筛选、完善,最终形成优质的学习资源。例如,广泛发动用户参与的登录、参与活动、发帖的积分制度等。(三)构建共享平台。1.构建共建共享平台。建立社区教育终身学习资源库,搭建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库以资源云服务理念为设计指导,采用先进技术解决分布异构等问题,真正实现社区教育优质化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汇聚;同时,采取开放性原则,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平台资源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参与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2.制定入库和接口标准。第一,制定各种媒体学习资源的入库标准与规范,包括媒体素材(含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题库、课件(含CAI课件、PPT课件、IP课件、HTML课件等)、案例、网络课程等。第二,制定调用学习资源的统一接口标准(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实现与各类学习平台的无缝链接,从而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支持访问方式的自适应,支持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学习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学习体验,方便学习者的自主选择,促进学习资源更好地为实现社区教育服务。

四、结语

社区教育本身是一个新的领域,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都相对薄弱。通过对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进行研究,探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策略,能够进一步规范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对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缓解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瓶颈问题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源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社会工程,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未来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而言,社区教育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亚利 宋妍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