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救助的协同治理模式

时间:2022-11-27 03:56:33

导语:社区救助的协同治理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救助的协同治理模式

摘要:鉴于我国社区救助现状,文章建议应用协同治理理论协调社区救助中各个主体的关系,重塑社区的共同意识,增强社区间的救助协同,进而构筑动态、开放、协调的社区救助大系统。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区;救助

社区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救助在小范围发挥作用的结果。社区治理属于公共事务的治理,协同治理是社区救助管理的可用模型。

一、协同治理:一种多元主体协作共治的治理模式

协同治理理论是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和治理理论的相互融合,以协同学和治理理论为基础,所以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多哈休(Dohahue,2004)最早使用了协同治理这个概念。协同学理论认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其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关效应,通过努力,最终使系统达到有序状态。协同治理是指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货币、法律、知识、伦理等作为控制参量,借助系统中诸要素或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调整系统有序、可持续运作所处的战略语境和结构,产生局部或子系统所没有的新能量,实现力量的增值,使整个系统在维持高级序参量的基础上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

二、协同治理在社区救助中的具体应用

(一)社区救助组织协同实现资源整合

社区救助对象多数情况下由于资源稀缺,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则需从外部获取稀缺资源。社区在提供救助方面具有低成本和灵活性特征,是国家部门机构所不具有的。任何资源经过从上到下的层层传递,必然存在资源损耗,时间浪费的问题,国家各级机构救助主体多是如此。社区相对于国家各级机构,能够直接指向救助目标,了解其救助成员的需求状况,资源缺少程度,进而保证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救助对象需要。确定可能缺乏的领域,并开发特定的能力,提高协作能力。所以,社区在实现资源整合后,能高效地发挥资源的优势,为救助对象提供更有价值的救助,但是社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因为主体关系不协调,出现资源配置浪费的情况,各个救助组织必须通过社区的平台,加强救助协同,实现资源在社区的有效整合。

一方面,建立专门的信息交流机制。信息交流是协同治理的关键,封闭系统正是因为缺少与外界的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走向无序化、低效化,要把各个救助组织打造成开放的子系统,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根据相对充分的信息,来做出最优的决策,避免因为与其他救助组织的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例如,对于民政、团委、妇联、残联等针对各自服务对象在社区开展的心理援助工作,为避免工作的重复导致的资源浪费,也防止出现对这些高关怀人群援助的疏漏,这些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按需调配资源的思路设计工作流程。民政、教育、卫生、居委会、残联、工会等组织之间都要在社区救助方面建立专门的信息传输渠道,实现信息交流的正规化、专门化,每个组织都要把自己的规划、管理等信息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换,实现信息的充分流通,打破各个组织的封闭状态。

另一方面,在职责分工基础上开展实质合作。各个社区救助组织应形成整体意识,在提供社区救助时加强与其他组织的联动和配合,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协同治理不是让各个主体采用相同的方法、从事相同的任务,而是实现各个专业的优势互补,互相共享彼此需要的资源。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根据现实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合作,适度实现权力和资源的让渡,弥补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资源劣势和权力限制。比如,有的组织拥有人力资源优势,具有专业的救助队伍和丰富的救助知识,但是缺少救助资金支持,而有的组织拥有资金优势,能有效的汇聚社会救助资金,但救助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这样两个组织可以开展实质合作,使资金优势和专业优势都有效的发挥出来。

(二)以社区互助实现精神整合

社区是一种基层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形态,更容易清楚地了解社会底层社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社区对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精神需要更加了解,相比于国家各级部门机构,更贴近社区。社区鼓励社区贫困人口参与各项社区活动中,努力增进贫困家庭在社区中的互动性,不断提高其他社区居民的公益精神,从而增进社区的人际聚合力,实现社区的精神整合。在社区中,对贫困家庭进行精神整合,相比于对他们进行稀缺资源供给,其意义更加重大。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曾经指出,相互的共同的关心是个体的世界上存在着共同体的唯一原因。社区可以通过互助的形式积极营造协同治理的氛围,实现精神整合。社区互助是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服务的形式,解决困难人群的问题,以互助来交换情感,营造社区文化。一方面,社区互助调动了居民参与救助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作为重要主体与居委会、政府部门实现协同、合作。社区互助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使社区居民在精神整合之后,成为一方更成熟的主体与其他救助主体配合、协作,达到力量整合优化的效果。另一方面,社区互助实现了精神整合,有利于形成社区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的形成,是多方主体协同行动的重要前提。社区互助使困难人群融入社区生活,更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建设,实现社区困难人群和救助者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可以促进困难人群和救助主体之间的信息、情感交流,使救助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社区间协同救助机制

一方面,可以增强社区之间的互动性。首先,社区之间展开技术经验交流,实现资源互通。每个社区有各自的特色,相邻社区之间需要通过学习交流,实现先进经验的有效分享,救助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可以帮助救助水平较低的社区更新理念、改进方法,发挥优势系统的辐射作用,向周边社区溢出更多的正外部性。同时,社区之间可以针对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互动合作,医疗救助落后的两个社区可以就医疗救助改进方面展开共创共建活动。社区之间还可以搭建救助网络,利用网络既可以使社区之间快速实现信息的交换,还可以让附近社区的困难户通过共同平台,得到快捷、便利的救助。其次,对于流动困难人群社区之间要互动联合。目前,在社区中存在困难人群人户分离的现象,这一问题涉及到救助对象的户口所在社区与居住社区,涉及到的两个社区需要协作互动,进行交流沟通。在互动联合的机制下,才能更好的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此外,一些在多个社区之间流动的流浪乞讨人群,社区不能推诿责任,要与其他社区进行信息沟通,配合救助站或民政部门,完成流浪乞讨人群的安置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跨社区救助组织。许多非政府的社区救助主体同时为多个社区提供救助,虽然服务范围广泛,但是不能长时间有规律的地为各个社区进行高效的救助。社区可以进行救助联合,成立专门服务两三个社区的救助组织,既保证了组织资源的集中性,发挥了整体优势,又保证了救助服务的专门性和常规性。所以跨区救助组织不同于一般的非政府救助组织,它是几个社区通过协同治理自发成立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的服务几个社区的常规性救助组织。其成员应是各个社区选出的社区代表,工作主要是针对社区救助的许多方面进行规划、决策等。同时跨社区救助组织可以雇佣专业救助人员,提供专业的救助服务。跨社区救助组织就是社区之间协同治理的组织机构,有效的协调社区之间的各项救助工作,将信息、资源等进行集中整合利用,最终实现多主体高效的社区救助。协调机制能有效解决社区救助网络治理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多元互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李增元.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J].学习与实践,2013(12).

[2]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07).

[3]HungTaiTsou.Collaborationcompetencyandpartnermatchfore-serviceproductinnovationthroughknowledgein-tegrationmechanisms[J].JournalofServiceManagement,2012(05).

[4]王丽莉.重大突发事件后的社区心理援助协作探讨———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5]徐晞.社区精准救助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基于美国经验与启示[J].东南学术,2016(05).

作者:刘邦凡 张耀丹 栗俊杰 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