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探究
时间:2022-10-22 10:27:10
导语: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介绍了低碳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更好地实现我国低碳目标。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协同发展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不单单是某个国家的难题,已经上升成全球共同应对的难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各个国家都在为此做出努力,中国作为碳排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2015年中国提交的INDC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不但重申了哥本哈根协议提到的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而且明确提到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60%~65%。这表明了中国对抑制温室气体工作已取得的效果、未来决策与行动以及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以及立场。为早日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国家积极出台政策并加大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试点工作,而且低碳试点工作正在我国大范围内展开,我国在低碳方面的工作不可否认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与社区的低碳发展并不顺利,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将从协同发展的视角上探讨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1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的相关涵义
1.1低碳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低碳,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解决或者说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2011年李娜提出“低碳社区,就是运用多样的技术手段实现较低的能源消耗、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碳中和的社区,”通俗地讲,就是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包括绿色建筑,生态社区等概念[1]。2014年高健提出“社区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构成模块,建设低碳社区是达成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基本单元”[2]。根据戴亦欣、付允、汪云林等低碳研究者[3~4]的研究,笔者认为,低碳城市的内涵其实就是以政府为宏观主体,规划制定一系列政策,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到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少的环境污染、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达到较高的效益与效果,最大程度的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转变公众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1.2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从构成上来说社区属于城市的一方面,是一个小集体,从宏观上看是社会的缩影,它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资源优势。此外,社区是若干群体或组织聚集而成的,因此它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以及较强的影响力等特性。由此可见,在社区中开展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肯定会取得一些效果。而城市是由许许多多的社区组成的,具备社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社区不仅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自我独立发展,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方法要求人们不仅仅要研究部分,同时还要考察整体,并且还要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城市与社区的低碳发展要协同起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我国正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并治理,两者作为国家的分支必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争取达成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社区通过协同平台可以优化、整合、协调低碳资源促进低碳城市的快速发展,期间,城市的低碳发展也会推动低碳社区的建设,两者互利互助,协同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2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未将协同理念应用到低碳建设中。在中国的低碳建设中只是每一部分孤立的发展,未将协同理念应用到低碳建设中,没有处理好由点及面的问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中国虽然在低碳发展相关范畴的探索已形成了最初的成效,但是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相关探究还在摸索的进程中,并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低碳建筑建造与低碳技术开发的方面,低碳城市的建设只是单纯地发展交通、建筑、经济,虽然低碳城市中存在低碳社区试点但往往两者是分开进行的,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社区参与度极其匮乏,两者未能协同一致,此外由于政府缺乏宣传以及正确地引导,导致民众参与意志微弱,造成中国“低碳”转型总是停滞在初始阶段。为此应该认识到社区属于城市的一部分,低碳发展不能只单纯的考虑低碳城市的发展或者低碳社区的发展,应该将两者协同起来,而且当前低碳建设过程中,大量工作更多地是政府在做,而社区居民只是被动地配合,其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此外低碳社区的发展只是每个社区单纯发展,忽略了城市中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2.2低碳发展存在盲目性。低碳发展站在功利的角度上,只是为了完成国家布置的任务,而且低碳发展太过片面,一味追求效率而忽略了效益和效果。对中国来说,经济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喜悦已经难以抵消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殆尽带给人们的担忧和紧迫感。尽管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城市在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和社区的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构思和想法并付诸实践,但必须承认,某些构想的不可实现性、理想化和实践的盲目性、无序性仍然在各个方面显现出来。2.3低碳发展持续性较差。我国的低碳发展只是技术层面上的碳排放量的减少,并没有上升为习惯。一些低碳试点把建设低碳城市或社区单纯解读为城市的“造新城”运动,并过度关注单一建设技术标准,而且只是单纯地注重字面上碳减排的多少,而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协同以及统筹关系,更加忽略了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协调。此外,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并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出成绩的,但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却发生了与此相悖的状况。许多城市以及社区的建设都呈现出持续性差,后劲不足的现象。
3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
3.1从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出发探讨解决路径。在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的协同发展过程中群众是载体,因而要发挥群众的重要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低碳社区建设发展的首要动力源于居民,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推动,社区低碳化的发展也将行之不远。要想使得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并从根源上缓解气候变化的问题,不光靠政府的指导和统筹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应该增强居民的低碳参与意识以及转变其低碳生活模式。由此可以说,居民在我国的低碳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的协同发展也有着关键影响,而且居民参与低碳建设对我国来说也是当务之急[5]。要把公众的诉求更好的纳入到低碳发展的规划中,坚持低碳发展靠群众路线推进,切实保障普通市民的权益,这样才能够获得低碳发展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政府是城市和社区低碳发展设计规划的制定者,在低碳发展规划的最初制定到工程实施和完成建设的一整条运行轨迹上都扮演着“指南针”的角色,带领和指引着一个城市、社区朝着低碳发展的方向前进,而在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设计理念的实现过程中,公众对于低碳发展的支持则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低碳发展的设计理念实现的内在支撑。作为低碳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地的群众也更多的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做出了大量的牺牲和贡献,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公众力量的不断凝聚和强大,在低碳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多的倾听来自普通群众的声音,只有更好的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不断改善,坚持生态城的低碳发展和建设走群众路线,才可能真正做到将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发展协同起来,并将建设的设计理念落到实处,产生最佳的效果。3.2政府与社区中自治组织之间要协调沟通好。在我国的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建设中,为了促进两者的沟通与有效信息的传递,也可以设立一个中介组织负责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低碳政策、低碳规划等的讨论和决策以促进两者间的协同发展。在我国低碳发展中应该协调好城市政府和社区中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形成有序发展方式。政府乃一个国家行政权力的标志以及承担者,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同时也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把握着大的宏观方面的整体布局,是城市低碳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政府在社区低碳化转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总体规划社区建设事务、指导社区组织进行人事管理以及宣传先进的低碳理念[6]。此外,社区中公用场地的兴办和使用只有通过政府的组织以及帮助才能够达成,所以低碳社区的发展只是政府设计和建设中的一环。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中零零散散的日常工作,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章程,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与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居委会是低碳社区发展的主要领头者,由此看来政府和居委会虽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从构成方面看来也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两者要随时保持沟通,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有序的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避免在社区建设中盲目跟风,早日达成中国制定的低碳目标。此外在低碳发展建设中政府要依法进行,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避免光喊口号不落实。3.3建立城市与社区之间的低碳生态联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联盟致力于塑造出中国城市之间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平台,从而共同推进我国城市低碳化历程,形成绿色发展。为促进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协同发展可以借鉴这个联盟的做法,可以在城市中成立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低碳联盟。以城市政府中的低碳发展的部门为牵头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方面的事务,负责监督社区中低碳发展的状况,并找出低碳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鼓励低碳社区发展以加强低碳发展的持续性,此外加强对低碳社区发展过程中的监督,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低碳社区只报喜不报忧的做法,也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字面上的减少,并有利于促进城市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使得两者更好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张波.北京市低碳社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2012.
[2]高健.社区低碳化与城市低碳社区的建设[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3]张征华.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南昌市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3.
[4]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5]章丹.公众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政府推进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6]孙晨光.低碳城市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青岛市城阳区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作者:于珺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 上一篇:高校学风建设新路径探索
- 下一篇:养育事件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