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与启示

时间:2022-02-05 09:09:31

导语: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与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与启示

摘要:农村生态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3个国家生态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做法,总结了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发现,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共同经验是:以具有指导性的发展策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空间形态规划为基本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手段,以公众参与为基本条件,推动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结合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及政策法规、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区的划分管理、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启示

关键词:农村生态社区;生态规划;比较研究;启示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将生态文明融入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空间和重要支撑,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离不开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水平的提升。中国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法规来加快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045)》(2008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2015年),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颁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2015年)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社区是由社区概念衍生而来,以人居环境为支撑,以一定范围的居住空间为尺度,有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根据杨斌等(2015)的定义,认为农村生态社区是以农村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模式为目标,系统地组合相关建设和管理要素,在尊重当地乡土风俗文化的条件下,运用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制约乡村生态社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态社区建设在有效发展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创新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对促进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比较分析了美国、德国和日本3个发达国家生态社区建设的特点与经验,并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国外生态社区建设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探索并积极推动生态社区建设。生态社区以生态设计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方法,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资源和能源使用高效化、节约化的目标设计和组织社区的空间环境,形成了一种自然、健康、舒适、和谐的生态社区环境。1.1德国弗莱堡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弗莱堡(Freiburg)位于德国西南,处于莱茵河上游和黑森林之间,现有22万人口和155km2土地。建于1120年,经过几个世纪的成长与现代化,已成为德国非常著名的生态城市,被誉为“绿色城市”、德国的生态资本,并获得多个环境奖项。例如,1992年获得“生态资本”奖,2004年获得“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并多次获得“国家太阳能联盟”奖(每年有1800h的光照)。弗莱堡在生态规划、能源、废物管理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生态社区发展的经验如下。1.1.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德国的联邦制度促进了政府权力下放,从国家层面到城市层面,德国都出台了相应的生态建设政策及管理办法,如《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德国节能法》《水资源法》《温室气体控制排放法》等。联邦州在联邦政府的基础上,对本州内的生态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政策支持及财政法规。弗莱堡有道路建设、城市改造和社会福利改善的能力,根据上级政策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及生态规划。弗莱堡地方当局利用生态社区改造和恢复的机会,实施部分城市生态重建计划,重点是城市密度、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能源效率、公共空间和绿色地带、促进公共交通使用和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如学校和托儿所)等。同时,弗莱堡地方政府积极邀请当地企业和居民参与社区。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节能意识,而且内置社会资本,形成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社会支持结构。1.1.2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弗莱堡通过政策支持等方式从能源节约、高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例如,为提高现有建筑的能源效率,弗莱堡制订了家庭能源改造支持计划,使得每栋建筑能源消耗平均减少38%。为高效使用能源,开发了热电联产技术(CHP),该技术将电力产生的废热转化成电力和热能,以产生更多的能源,当前50%的电力由CHP生产,而1993年这一比例只有3%。同时,充分利用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如该城市拥有400多个公共和私人建设的光伏设置。1.1.3废弃物综合防治德国非常注重废弃物的治理,其固体废弃物数量不断减少。目前为止,大约70%的废弃物被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场也从1970年的5万多个减少到现在的200个。弗莱堡生态社区每个家庭或公寓楼都配备了装不同废弃物的箱子:废纸、有机食品与园艺废品和不可回收垃圾。不同垃圾必须按照分类存放在社区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中,生物垃圾每周清理一次,其余每两周清理一次。同时,通过法律严格要求制造商。1996年以来,制造商在产品设计上必须考虑避免浪费、废物回收以及环境相容问题,2007年,超过88%的包装废弃物被回收利用。1.2美国阿卡塔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阿卡塔市(Arcata)是美国的一个小城市,建于1850年,位于洪堡湾,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红木海岸。2008年,阿卡塔市人口有16381人,其中大约一半居民是洪堡州立大学的学生。在面临严重的污水处理和湾区治理问题上,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阿卡塔市居民通过努力,转变计划的不可持续性污水处理方案为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方案,从而建立阿卡塔沼泽和野生动物保护区(AMWF)以及社区森林,不仅有效处理了城市废水,同时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自然娱乐区,成为世界其他生态社区发展的典范,其生态社区发展的经验如下。1.2.1因地制宜的生态社区发展政策随着城市化发展,洪堡湾水资源遭到了严重污染。1972年,联邦新立法要求改善海湾的水质。1975年,加利福尼亚州及阿卡塔地方当局根据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案修订案制定了严格的城市废水管理政策,如北部海岸地区综合治理计划,建设区域废水处理厂。然而,这一方案的弊端日益明显。随后在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及当地自然环境后,开始探索建设人工湿地的分散设计系统。这个制度不仅能保护湾区的所有现有用途,而且能创造广阔的娱乐空间和鸟类栖息地。同时,阿卡塔市政厅采取多种环保计划以促进社区发展,如温室气体排放计划、固体废弃物减少计划、开放空间计划、杀虫剂减少计划、行人/自行车代替汽车计划和社区森林计划等。1.2.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阿卡塔市污水处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初步处理在渠首和澄清池中进行,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机械过程;二级处理主要在氧化池、氯化池、湿地处理池和增强湿地池中进行,去除液体中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和病原体。首先,家庭及工业污水流向地下水管道,然后通过地下隧道流经各处理系统。具体如下:通过筛网和砂粒分离器后进入澄清池,经过约4h澄清后液体流入氧化池,固体被送到消化器,经过厌氧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剩余的污泥进入污泥干燥床,产生生物肥料;污水在氧化池二次沉淀,将污水中漂浮和沉淀有机物质分解产生氧气;污水进一步通过湿地处理系统循环并流入消毒设施,进行消毒杀菌,最后流入增强湿地池,经湿地植物吸收来净化污水。污水处理周期大约为50天,净化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到洪堡湾。1.2.3学术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洪堡州立大学拥有唯一被称为“环境资源工程”的方案,整合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生态学等分散的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科研优势。其为阿卡塔生态湿地和社区森林建设提供了免费的技术支持、数据收集、监测和研究。并且,洪堡州立大学学生因具有投票资格,对阿卡塔生态社区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促进了该社区生态文明创新。1.3日本千叶新城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千叶新城位于关东地区东南部,日本千叶县中部,处于东京都市圈,距离千叶县中心城区不到30km,是日本生态社区建设的典范。千叶新城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社区,是日本25个重点建设的生态城市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千叶新城已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其生态社区发展的经验如下。1.3.1政策大力支持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开始实行“技术立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新城规划,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如制定了《公共水域水质保全法》《工厂排污规制法》《烟尘排放规制法》等。同时,日本不断完善相关节能减排法律,如《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简称《节能法》)于1979年开始实施,随后进行了多次修订,目前已覆盖包括建筑、工厂、运输等领域,覆盖了70%的家电领域产品和绝大部分工业领域电子产品。为了使社区与公园、屋顶花园、阳台绿化和墙面草坪等空间绿色建设协调,政府规定建筑面积不能超过非建筑面积。千叶县大力实施绿色支援政策,该政策采取项目资助的形式促进生态社区建设。1.3.2实现建筑低碳化在日本,生态城市的官方提法是“小环境负荷城市”,千叶新城在建设生态社区时,根据小环境负荷城市规划的思路实现建筑低碳化:密集集约、环境与便利性相协调。由于日本人口密集,办公部门及家庭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对于工厂和办公使用的建筑,通过采用新技术及节能技术降低高耗能机器设备、空调、照明等的负荷,如BEMS(建筑物能耗一体化管理系统)技术,加强能源消耗使用监测,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同时,在新建建筑时注重使用节能技术,对于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1.3.3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千叶政府注重开展节能减排环保教育和低碳生活理念,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强环保宣传,小学第一课通常是垃圾分类处理课程;在社会服务方面,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在企业方面,注重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引导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理念。同时,也注重引导居民使用低排放、低能耗的产品。政府通过资金补贴和减税方式支持开发商采用低碳建材,并以减息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住宅。

2国外生态社区建设比较分析

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生态社区规划与建设方面有先进的经验。综合分析3个国家的生态建设经验,其共同点是:均以生态建设为目标,以具有指导性的发展策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空间形态规划为基本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技术为实现的支撑手段,以公众参与为基本条件,推动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表1)。其不同点是:德国注重生态社区的系统化整体规划设计。从国家到城市层面都设计一以贯之的生态建设政策及管理办法。联邦政府制定国家层面总体建设法规和生态规划,联邦州规划建设部门负责本州生态社区规划原则和规划措施,而各地“城市和社区建设联盟”则负责本地区的具体规划建设指导,制订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实施方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建设体系科学严密,规划过程鼓励公民参与和监督、社会讨论,因此其管理水平较高。美国生态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引导下,积极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交流。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通过鼓励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社区的发展,政府部门建立网上绿色社区建设指南(AssistanceKit),提供生态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供居民选择,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技术帮助、开展生态社区建设培训和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与其他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日本采用混合式生态社区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干预较少,仅对生态社区的规划及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其他职能则交给社区自治。虽然政府干预少,但是政府对社区的建设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并且作为强大后盾为社区建设工作提供财政补贴。而且,明确规定这些财政补贴支出严格按照预算以及规定执行。社区工作自治方面,日本生态社区基层设有“町会”以及“町会联合会”,这两项组织对社区的各项工作负责,具体包括环境保护、社区青少年教育、社区福利、社区治安等。

3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生态社区规划水平低虽然中国环境立法的数量可观,如《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等,且这些法律法规在促进城市和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凡的成效,但是在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社区建设中都没有将环境保护纳入规划范畴。尽管有少数社区将环境保护纳入社区规划的范围,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中难以有效执行,而且不够全面。因此,既不能在农村有效地实施,也不能保护农民的环境权益,更不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部分农村社区建设缺少系统的生态规划和环境治理方案,导致部分村庄建设无序、环境恶化。3.2村庄空间布局错乱,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先后经过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地抛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广大农民纷纷回乡建造新房,“挪窝”但不“腾笼”,无论自留地,还是承包田,随意乱占用土地盖新房,而农民外迁后空出的房屋、宅基地又无人继承或回收。这类无标准、无限制、无人居住的大量楼房,加速了村庄空心化,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倒闭的乡镇企业建造大面积厂房所占土地也被弃置浪费。3.3生态基础设施不足,建设资金缺乏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由于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设备和废弃物回收利用设施,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和牲畜的用水安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面源污染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以秸秆、柴草、煤炭作为主要燃料,冬天用柴草、煤炭取暖,再加上秸秆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并日趋严重。同时,虽然公路建设已经覆盖到村,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损坏严重、路网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出行困难。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差,生态承载能力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4启示

目前,中国的“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处于关键阶段,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中强调加快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随着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建设,为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服务。发达国家的生态社区的建设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对中国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因此,需要合理借鉴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出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启示。4.1完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及政策法规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法规,为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首先,应加强政府在生态社区建设方面的引导,健全和完善有效机制。其次,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特色,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制定指导原则和建设方案,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阶段性目标和建设实施措施,构建符合生态社区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以有序推进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4.2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区的划分管理中国农村生态社区的生态建设应结合农业生产趋势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把生态社区建设区域视作一个整体,强调城镇及所在农业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以争取区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农村生态社区规划上,应充分认识土地要素的类型、内容及功能,根据土地的敏感性指标及适宜性评价,有机整合各类用地,避免过于人为地划分土地利用性质。在进行规划土地时应融入生态因素,利用科学手段构建生态社区。通过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和评价土地的现状,分辨出土地的敏感性指标,对不同生态敏感度的土地采取不同的生态建设措施。4.3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企业投资、农户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快农村生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展污水理厂、防灾减灾设备、卫生设施等生态基础设施,循环和集约利用有效利用能源,合理组合各类资源以及采用适当的生态技术,达到生态循环的最大化,将废弃物、污染物减到最小。推广利用综合节能减排技术,如参考德国热电联产技术,将废热转化为电力和热能,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同时,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如沼气技术、太阳能节能房、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技术等,对采用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农村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加大对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作者:李钢 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