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移民社区建设研究

时间:2022-12-27 09:48:07

导语:农村移民社区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移民社区建设研究

摘要:2010年开始,陕南地区开始组织了大量的移民安置活动,本文主要梳理了90年代以来国内外生态移民及社区文化重构的相关文献研究,一方面丰富生态移民地区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力争为陕南地区的移民安置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移民;文化重构

为了改善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现状,陕西省政府于2010年实施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移民搬迁与社区文化重构

移民搬迁是指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改善人居环境、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等实施的移民活动。移民搬迁是一项负责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生态以及建筑规划等各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移民群众要面临入驻新社区、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新的社区文化等问题。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移民主体原有的文化被破坏,社区及社会关系都发生变化,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文化网络。从而实现社区文化的重构与整合。

2我国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工作是由20世纪90年代政府推动的山峡工程移民引发的[1],开展相对比较晚。因此,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查阅资料和文献,发现有关的文章只是在一些期刊论文上,目前尚无专著,也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2]。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于工程移民,从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等角度对农村移民社区进行研究论证。鲜有文章从生态的视角,统筹农村移民社区的全局发展进行研究。以研究工程移民农村移民安置模式问题为主。高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新模式初探》文中提出通过兴建移民城的方式组团安置农村移民,集中实现非农化的转移,从而提高农村移民的生活水平、库区社会稳定以及资源开发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1]。以研究农村移民社区基础设施供需关系的为主。段玉瑾《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考察》提出通过农村移民社区基础配套设施的系统化、完善化的研究,为更好的发展农村移民社区具有积极意义[2]。以研究农村移民社区移民适应性现状为主,农村移民安置社区的考察,从社区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生产劳动方式、风俗习惯描述了外迁移民社区适应状况,分析了影响移民社区适应的主体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

2.1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工程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工程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1985~1995年之间,在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进行了搬迁安置试点,让首批移民从坝上库搬迁到向家店村,这次的移民搬迁采取了村落归并和探索农户村移民的安置模式。在1988~1999年间,我国在宁夏、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和自治区开始采取了异地安置扶贫方式探索移民的安置模式。而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云南、贵州、蒙古和宁夏组织开展了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并于后来推广到了9个省或自治区。从2005年起我国的移民快速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移民5万,宁夏移民工程的规模达到了20万,甘肃省从南部的干旱贫困山区移民到黄河灌区达20多万人,青海省从东部环境恶劣地区向柴达木盆地移民达10万,广东省从北部的石灰岩山区向广州市郊等地移民达10多万,此外,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黑龙江省森林腹地、黄河下游滩区等区域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在2010年,陕南按照陕西省政府的总体规划,将移民搬迁项目从2011年一直到2020年,利用十年时间,实现陕南三市28县一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这是目前最大的一次移民搬迁工程。截止到了2014年,我国政府总共对1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搬迁,使得一部分事务贫困地区率先走出了“人口贫苦”和“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情况。因为我国进行了这么大的搬迁规模,所以也就形成了巨大的农村移民社区规模的建设。

2.2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已经有学者探讨了关于国内开展的农村移民社区的不足之处。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生移民开发区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左旗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这两个区域采用了“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的移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大幅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生态效益,成为我国农村移民社区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在移民区快速高效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包括:①生产问题。移民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搬迁,由于安置社区区产业体系发展不够成熟,部分地区又以农业收入为主,这就导致收入水平不高,与村民期望值差距较大。②生活问题。农村居民长期生活在庭院的建筑模式之中,而移民社区的建设基本模仿城镇的居住设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模式[18]。而且,在农村的家畜、家禽养殖等由于居住环境与模式的改变也无法进行。减少了农民收入以及生活乐趣。③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原有的家庭庭院模式被打破、沼气池、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也无法应用于现在的城镇是的居民楼当中。

3问题及展望

3.1陕南农村移民社区出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多个陕南农村移民社区的在建项目,围绕移民社区的建设促进以新农村经济走向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移民社区在选址方面。陕南地区地处秦巴山地腹地。平整地段较少,大部分为沟壑坡地,不适宜修建大规模的成片的移民社区。但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破坏山地植被、挖山填地等现象,破坏了原有的山地民居营建技术。同时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植被条件的破坏。②生产问题的配套不完善。单个移民社区规模建设偏大,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健全。农民再就业、产业转化力度不够。出现了农民无业可就,无地可种的现象。③农村能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广泛使用的沼气、太阳能等在新社区建设中没有进行充分考虑,未能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造成能源浪费。

3.2结论

移民搬迁是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与新社区文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对陕南移民搬迁的后续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和当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作者:田海宁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国栋.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珊娜移民搬迁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13,10.

[2]马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才智,2014,04.

[3]王新军,杨娟.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移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