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1-25 10:52:38
导语:双联行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方面来看是乡土性的,反映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情。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农村社区已经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此形势下开展双联工作,一方面给帮扶对象带来了切实利益,另一方面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实践经验,这对促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篇中讲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里的基层并不是指我们常见的诸如基层单位、基层部门等组织,它更适合代表一类群体,即那些生活在广大乡村中的农民群体:“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同样的,乡土性并不含有贬义色彩,“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地域、职业上的乡土性使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很大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如何建设成为重要议题。从广义上来看,农村社区建设是将农村作为一种自然型的社区而进行整体性建设,涵盖经济发展、基层政权构建、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建设;从狭义上来看,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农村社会进行社区化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种模式。2013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某联系村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双联工作,这使笔者有机会第一次长时间、较深入地面对农村社区。双联行动旨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切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从农村社区建设的角度来看,双联行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联系村背景
该联系村位于甘肃省某乡东南部,自然环境为干旱盆地,现辖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2户,总人口159人,耕地面积1495亩,水窖41眼,涝池4座,大牲畜38头。全村有小学1所,在校师生7人。该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4020元,属于省贫困县。可以将该联系村看作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社区:地处西部偏僻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社区内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人口较少,村民互相熟识且联系紧密,有自己的管理单位(村委会)。从整体看该农村社区与其他农村差异不大,经过3个月的驻村生活笔者发现该村有一些社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1.该联系村中,农民主要按照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家庭为单位划分耕种田地,所种作物几近相同,以西瓜、玉米为主。在这里劳动力并不局限于这块各家的田地:耕种季节一般以夫妻合作为主要形式(其年幼子女一般由家中老者照顾,适龄上学子女都在外地念书),但也不乏60岁以上年龄的农民(其子女大多在外地务工或工作);耕种结束后、收割之前的间隙有部分农民会进程务工(由于西瓜成熟时间较短,这部分农民占比例很少);在收割季节依然以这些劳动力为主,其子女会视农务繁重程度回来帮忙;收割季节过后如再不做秋耕准备,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程务工,或去已经在外地(县城或城市)定居的子女家。不难看出,家庭联产承包制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有更多机会安排自己的非务农时间。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以村民张某为例,他的女儿在县城当老师,自己与妻子在该村生活,一般收割结束后会到城里务工,妻子则去女儿家帮忙家务。笔者问他务工工作情况,他说:“现在工作也不好(找),卖瓜的收成还可以,打工一是想多赚点,再来也是打发时间。现在女儿生活也稳定了,再种几年地也种不动了,到时候可能会搬到县城和女儿生活。”在和村民王某交流中得知,他的儿子在外地学汽修,“平时很少再回来,他自己不愿意回来,我也不太想(让他回来)。现在外面工作不好找,但又怕他回来再种地(会受委屈)”。村民中大部分愿意外出务工,这部分村民的子女中受过初中文化教育及以上的占比很大,而且这些子女更倾向于在县城或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同样这些村民也愿意迁往离子女更近的地方。暂且抛开这些人的选择,另一部分农民认为种地是一辈子的事情,一方面他们的子女已经在外地有稳定的工作,“自己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另一方面认为种地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子女如何,自己还是会在这里生活下去。对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包括他们在外地务工或生活的子女)而言,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般都选择那些临时性的、流动性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报酬不高,劳动强度大,更不用提五险三金的保障。“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按照他们的说法,“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国制度的不完善,才使得他们在这几种角色中更迭。2.从组织结构看,该村主要有两个基层组织:村委会和村党委会,村长由村民选举,村支书由乡党委委派。在展开工作初始阶段,主要由村长给我们介绍该村情况,并一一引导我们与所有联系户见面。在笔者看来,村长的职责就是平日里忙于自己的劳务,再处理好村里的琐碎事务。笔者无意去探讨该村的权力结构,然而事实是,在需要集体意见的时候似乎往往只有村领导班子(村长、村支书、主任或文书)和寥寥无几的村民参与。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似乎只有那次发展新党员的会议使得平日安静的村委会办公室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对于村长而言,“上头(乡政府)交代的任务搞好,村子里也没有上访的事件,平日里大伙间能帮忙的就帮忙,这就够了”。“能多要些补助(指由乡政府分配的国家补助)给村里再好不过,村长的活也不好干。”对于在村里推荐新党员的事,村长表示“心里都有数”。显然,基层上所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全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共同参与的政治。现在再看,村长与企业的中层管理类似,既要管理基层,又要向上级负责。企业能否良好运行,需要正确的政策和目标,需要员工的齐心协力,同时也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笔者并不对该村的管理方式表示异议,以整个村子和谐稳定为发展目标,很显然该村生产生活运行良好。3.该村有小学一所,全村师生7人就在这间同村民房屋结构类似的土屋中上课学习。在走访村户中发现该村农民教育程度普遍为小学和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很少,同时有4位农民不能进行读写(均为女性)。省里针对偏远地区小学生的“营养早餐”计划已经落实,即每位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3元钱的补助。因为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落后地区的教育,面对这种窘境笔者还是有些不解,直到村里唯一的老师道出真相:“地方太偏僻了,政策是好的,但是没有老师愿意来,何况村里的人大都往外迁,这几个娃也许就是村里最后的(小)学生,以后也都到外面念书了。”显然,尽管该村适学龄儿童很少,村民对子女教育还是非常重视,几乎所有村民的子女都在县城接受初中或高中文化教育。对于自己而言,“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字不识几个也无所谓,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好好学习。”几位村民的孩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放假)有时候也不愿意回来,毕业了能在外面工作也好。”对于这些坚守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村民来说,可能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确,无关漂亮的校园或是优秀的师资,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着他们的孩子迁往外地时,教育依然在进行,只是不在这块土地上。文化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就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
二、双联行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双联行动正是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而开展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双联行动的确对该农村社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村民联系销售渠道,开垦试验田培育新品种,修建道路便于产品运输等。但是双联工作要真正取得实效,仅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同时农民也要认识到依靠帮扶是达不到致富的目的,自己必须树立起致富的观念。从整个社会来看,“双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若要将这种贡献扩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才行。
三、总结与思考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社区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典型代表,它的建设与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从农村社区建设的角度来看,双联工作无疑对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农村社区自身发展所包含的问题,仅仅依靠帮扶工作是不够的,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农村社区建设理念
从各级政府到农村社区,都应该树立起做好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农村社区意识的理念。从各级政府角度来看,农村问题是一个重要且长远的问题,必须将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的工作宗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农村社区每一个个体来看,也要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明确自身努力与帮扶工作相结合,才能解决农村发展所面对的问题。
(二)加大财政、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社区的支出,切实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社区技术扶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讲座等项目,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完善农村基本生活娱乐设施,如健身设备、体育场等,为农村教师、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水平。
(三)提高农村自治管理水平
村委会要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及时向上级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加强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村民的权利;同时要促进村民参与管理的意识,积极参加村委会的各项活动,对村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从而真正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
作者:张晨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浙江学刊.2011(5).
[2]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 上一篇:智慧社区建设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