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论文7篇

时间:2022-12-16 09:25:36

导语: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论文7篇

第一篇:社会治理创新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

1991年民政部门在倡导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开始倡导社区建设,首次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启动了社区建设工程,使社区工作向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延伸。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地区、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学习贯彻并执行该文件,开展好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社区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

北京市政企合作的居家养老试点中,场地由北下关街道提供;康复器材由区残联提供;区民政局进行政策指导,同时为失能、智障老人出资购买服务;区卫生局进行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服务;双榆树南里二区居委会负责社区宣传和监督;慈爱嘉公司负责专业化管理服务。专家指出,“合作创新模式把来自民政、残联、卫生、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资源聚集在服务中心内,避免交叉管理和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企业按市场竞争机制经营,自负盈亏。”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创新是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促进社区更好更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深入群众的基础。利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思想,加强社区建设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加强构建和谐社会。某市某街道东江社区创新地推出“e线”工作法,一条看不见的“e线”成为辖区12个小区、2937户、7000多居民情感相连的纽带,成为快速高效解决居民急事难事、社区大事小事的“大管家”。这种创新思维的工作方法,开启了社区020服务群众新模式,给居民带来便捷,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三、社会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主体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正在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与社会治理创新同步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是在政府的带领下,激发社会各界力量,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重要意义。一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治理创新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三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在化的重要环节。

四、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领头,构建和谐社区

一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尽量交由社区,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二是强化工作考核考评,落实部门共建责任。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社区”工作格局,以增强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社区建设效率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建设效率,是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首要目标。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

(三)针对社区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社区重点问题在于社区人群的管理。针对重点人群,一是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掌握社区人口的户籍,对社区内人口和社区外人口进行分类,对外来人口进行备案,促进人口的规范流动。二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务管理。三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

(四)扩展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

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一是促进社区内外的就业服务机制。二是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救助机制。针对失业人口等弱势群体这些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多渠道救助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三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以政府为主体,倡导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老人需求的服务模式。

作者:杨晓季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二篇:城市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一、青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和基本情况

青州市现设有8个镇、4个街道、1个区,所辖社区居委会76个,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总人口91.8万。2010年10月青州市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机制为指导思想设立以“网格化设置、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将建设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放在首要位置,在全市全力开展。目前,全市15个社区已经开始运行,社区工作队伍较为稳定,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部门服务入驻社区已初见成效。

(一)社区建设管理体制逐渐完善

从2004年起,青州市委与市政府已经公布了《青州市“星级”社区评估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建设管理的意见》等十余项有关社区建设的规章制度。还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社区建设的协调和指导工作。经过进行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在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0人左右,明确待遇,落实责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及其下属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全,并对组织社区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全市逐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多个部门协调配合、监督纠正、及时高效的新型社区管理的运行体制。

(二)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健全

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青州市城市社区网格化建设管理考核意见》等多个文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网格化大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建筑面积,在老城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新区开发的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截至2012年底,全市97%的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社区经费按照每百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由市级、街道级财政按5:5的比例拨付。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保障了社区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服务功能建设获得新突破

重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各个社区建立了服务站,明确了服务网点,形成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在网格化大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会保险、户籍管理、计生服务等公共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各个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文体活动室、读报角、幼儿园、社区养老机构等。这些设施现已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在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文体娱乐、家政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理顺

一是社区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之间权责界定不明晰,导致社区无法正常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例如,有的小区由农民拆迁安置而来,致使社区管理产生诸多困难;党员组织关系要么是两头落空,要么是两头都管,甚至人口普查信息都难以准确。二是各层关系不理顺。例如以商品房开发小区为主的社区,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企业共同管理社区事务。然而,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导致服务不周,大量工作推诿于居委会。而业主委员会有时会只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服从社区居委会的协商沟通。

(二)投入基础设施经费少

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非常单一。虽然“百企联社区,共建新农村”活动有了很大成效,但各企业参加的积极性还不高,投入的力度少,很多企业只是口头上的应付,至今没有投入钱物,甚至有些社区联系的企业甚至已经人去楼空。

(三)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不足

一是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有些居民认为,社区建设好坏和自己没有关系,甚至有的还破坏社区公共设施。二是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虽然有些驻社区单位或个人为社区建设捐献财物,但并没有真正把社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主动性不强,以局外人漠然视之。

(四)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当前,社区工作把重心放在了完成镇(街)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下达的社会行政事务上,然而,社区居民期待的综合服务发展却不尽人意,比如文体娱乐、养老扶老、医疗卫生等一些便民利民的服务有待提高。

三、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

加强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必须全力提高、改进城市社区建设,让社区平台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才能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一)继续加强理顺社区管理体制的工作

一是要理顺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要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需要协助社区做的工作,由各级政府和街办从实际出发,统筹进行安排。那些属于政府的职能和工作的事项,就不要简单下派给社区去做。二是正确理顺好社区居委会与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单位和社会组织担有综合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责,要尽可能地帮助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把社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三是坚持居委会主办,理清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工作,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成员选举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行使社区成员民主决策的最高权利;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推举组织能力强、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具有较高威信的人员组成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按照依法选举的原则,选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协商议事委员会的监督下行使职责,逐步实现居民自治。

(二)以财政支持为主,尽力以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社区供气、供水、供电、供暖等设施维修问题,一直是居民最关注的问题。对于城市社区办公经费不够与设备落后的问题,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街办、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社区工作所需资金,形成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导,社会多元支持为主体的筹资新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每年的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把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财政应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及社区活动的经费供给。切实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民政部门应会同下放社会管理权限的其它市级部门商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费随事转”工作经费或补贴的种类、标准和运行方式,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社区办公经费,为社区完成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批准社区工作人员收入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让有能力的社区依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工作业绩考核各种因素,对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通过提高待遇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者,还可以通过鼓励街道以及社区内单位、私企主动加入街道社区建设队伍,赞助开展多样式公益性活动,建立稳定的社区建设筹资机制。

(三)激发推动社区党建的内生动力

要处理好社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因此,社区居委会务必积极服从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也要为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发展社区党建,充分调动驻区单位、社区“两新”组织及其他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党建、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社区“大党委”建设,使社区所有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推动社区各成员之间的理解互信,形成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内化力量。要提高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落实驻区单位以及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各层自身以及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各级政府应注重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努力搭建居民参与平台,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通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居民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让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相互了解,共同协作,增加彼此了解,共同为社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四)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社区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枢纽作用的纽带,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良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量的“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尤其是那些破产企业,遗留下的各类问题不少,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顺利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让社区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改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强社区就业服务,通过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培训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等“四类群体”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在参与社会保障中的主体作用,为社区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提供便利服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积极构建覆盖社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爱心超市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加强依法治理中的作用。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逐步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社区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效开展社区扫黄、禁毒、禁赌等工作。加强社区安全防范宣传,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消防等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社区信访与群众工作中心,主要做好群众信访接待工作,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来表达正当的利益诉求,“依法治社”。完善社区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调节机制,把那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作者:王海燕 单位:中共青州市委党校

第三篇: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探析

一、引言

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程度来看,存在的诸多转型问题迫使我们需要将社区建设的观念纳入研究视野,并将其放在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加以对待。伴随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与经济体制转轨,这些由变革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使得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个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尽管,从社区建设的视角来看,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不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工作内容上都具有相同性。针对当前我国相关学者指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居民的社区意识还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社会非盈利性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还没能被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所需要的主要资源还没有真正纳入政府体制性安排;无钱办事,无场所议事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形成。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1、社区管理事务不断增多

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目前大部分都下沉到社区。目前,社区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有36大项,179小项,涉及33个职能部门。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方面、文化建设方面、卫生方面、治安方面及组织方面等。

2、社区服务平台趋于完善

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尤其是一些特殊社会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主要是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贫困群体、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未成年人群体。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考虑到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的需求,从具体事情抓起,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从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开展职业培训、介绍就业岗位、协助申请低保、联系社会救助、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进行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加强社区内网吧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其开展服务。

3、社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区的居住环境也发生着改变。政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社区基础设施。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用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次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吉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意见》,明确提出从2010年起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定在2015年前全省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现在全省社区服务用房的平均面积是638平方米,提前完成了社区建设任务。

4、社区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首先,社区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政府通过公开招聘专职社工人员,使社区工作人员在文化层次、年龄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招聘社区公益岗服务人员,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其次,进一步发扬了基层民主,扩大直选比例,直接选举比例和户代表选举比例都有所提高,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第三,社区工作者待遇有所提高,2014年上半年,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等,联合出台了《关于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的意见》,要求达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标准,起到了很好的拴心留人的作用,保证了优秀人才能够安心社区工作,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

三、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

城市社区缺乏广大居民的认同,常常是在职人员普遍缺乏认同感,许多人甚至没有感到社区的存在,不知自己所在的社区。这是由于城市居民习惯于对周围事物的冷漠态度。只有到涉及自身利益时,居民才会关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名称、社区办公地点。另一方面由于上班族工作日与社区工作日同步,当社区在进行对外宣传活动时,他们也没有能够参与,进而错失对社区了解的机会。同时,当小区内发生危害集体居民权益时,如物业拆除健身器材,或者他人侵占绿地等,居民往往觉得可有可无、事不关己,对社区建设、管理事务不关心。

2、社区自治程度不高

目前,城市社区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治体,多数社区在自治方面比较薄弱,自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和对弃管的物业小区的管理中。针对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水、电、热、气等问题多数是通过基层民主协商方式解决。

3、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现阶段,社区服务内容仍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主,志愿互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首先,服务对象仍以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对社区全体居民的服务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其次,社区提供的服务大部分为行政服务。例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计生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等,而缺少针对大众的社会福利性服务,致使社区功能缺失;最后,服务方式多以政府提供为主,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为辅。例如,政府为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办理老年证,享受相应福利待遇,却缺乏精神慰藉。社区受人员精力与能力限制,尚未完全发挥服务功能,这就需要社区整合资源,双管齐下,在物质与精神上协调供给服务。当前大部分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及社会公益组织,整合资源不到位。

4、社区建设工作负担过重

当前,社区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中,有很多本该由相关职能部门自身去完成的,却通过行政手段强压给了社区,社区承担了大量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同时,社区还要迎接各类检查评比,检查过多,并且流于形式。每年除上级政府安排的综合检查外,还有一些检查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

四、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建设的经典模式

1、在社区自治组织内介入的模式

在我国,实质性的社区工作在现实的社会工作中已基本形成,并且显现出了较为陈旧的特点,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社区的发展要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社区工作较为困难,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社区原有的体制下进行探索,创造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模式。在长春市许多社区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使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工作中:首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的作用。在当前社区建设的格局下,政府的行政系统较为完善,但社会组织并不完善。因为最初社区工作人员是在“政社不分”的这种理念下开展工作的,所以在运用当前社区工作体系开展工作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并且以前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现今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在从事社区工作中价值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队伍更加壮大。例如对在职的非本专业工作人员要侧重理论和应用的教育,在职本专业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前沿工作方法研究的培养。长春市委组织部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专业进修学习机会,开展社会工作专科、本科继续教育。

2、政府主导、高校与政府合作模式

在我国的社区建设体系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依靠强大的公民社会,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当前国内的现实背景下,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与推动,借助“官民合作”的方式介入社区建设。由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公众也缺乏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因此,社会工作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政治和社会认知合法化的过程。以长春市南关区为例:社工服务站的运作基于政府主导,其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组织构成上,由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决策,街道社会事务科成立社工服务社进行监督管理,社工服务站开展服务。二是在运营经费上,社工服务站的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日常行政和办公经费由街道提供。尽管社工服务站的运作是处于政府主导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和渗透,但是服务站在强化以社区公共事务为服务中心,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化为民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社区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3、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模式

“政府采购、民间运作”模式以深圳市为例,专业社工的发展主要采取“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路径:政府扶持成立了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工服务机构,并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外包”给社工服务机构。政府将有需要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的部门需求纳入政府采购计划,面对全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招标,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据自身优势,公平竞争,提交投标书,由招标单位评议,最终由政府确定由哪家社工服务机构派驻社区提供工作。

作者:曹迪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第四篇: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一、善治思想

善治理念随着治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作为治理理论的完善与补充,善治可以使公共权力中心变得多元化,弱化了政府行政领域与私人领域明确的界限。善治强调政府与公民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合作关系;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与公民的有效回归;强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团体的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与合作关系,强调被管理对象的参与而非政府的强制力。随着民间团体,自治组织与社区组织等团体和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善治思想在民间组织和团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二、城市社区及主要机构

善治要达到有效和成功,就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互助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社区作为一个居民聚居的小团体,是当前社会城市中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沟通政府与市民联系的有效桥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重心的下移,社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借助于居民自治,社区所起的作用不断的增强,逐渐成为上为政府解忧,下为居民解难的重要机构。成为实现统治到治理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区建设的实践也表明,社区发展和社区自治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的生长点,正推动国家和社会朝着强国家和强社会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一直受到“大政府、小社会”的影响,是建立在“政府推动主导、街道参与支持、居委会实际操作和各居民积极参与”的原则下设置和调整的组织机构。我国的社区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包括街道办事处和群众性自治组织。而后者包含了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居民自治性组织和一些中介组织等。

三、善治思想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

善治思想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善治思想治理社区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建设发展出相应的第三组织或非政府部门来取代政府对社区进行治理,充分发挥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更好的达到居民自治。

(一)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治安建设的发展,关系到社区的稳定。伴随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服务规模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可以体现政府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对广大居民的关心,也能更好的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善治理论的影响下,社区组织应在居民自我服务中,不断提升面向空巢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服务;不断加强社区内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社区卫生站等便民利民场所的建设与投入,不断加强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沟通;定期组织社区内居民参加公益性活动、社会志愿者服务等。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社区内人群的文化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社区居民,他们共创着社区的文化,也共同享有着社区生活。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文化建设,把社区内拥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工作经历的各种人员组织起来,积极引导他们掌握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共创文明和社区繁荣,真正做到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行“共同创立、共同建设、共同繁荣、共享荣誉”的良好氛围。

(三)增加社区环保意识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对周围环境的整合,可以直接、具体地影响社区社会化进程。当今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以往的“住得下”发展成为现在的“住得好”。在社区这个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在社区环境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人都应当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参与到社区环境的建设当中。不论是路边捡垃圾、搜集电池、不随便扔纸这样的小事,还是对社区环境建设建议的提出,每个居民都应当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承载体和物质保障。不论是在买房还是在居住的过程中,住宅之外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加快社区用房的建设和改造,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作人员办公楼建设,社区内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工作、学习场所的建设与维护、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社区工作者应该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以人为本贯彻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将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工作作为社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强化社区安全建设

国家要稳定,首要的是社区的稳定,社区要稳定,首要的是建设好社区安全。治安是群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在现代城市社区中,流动人口增多,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层次日益复杂,人际关系相对淡化,这就要求各社区加强治安管理,对外来人员及时进行社会登记。同时,要积极为社区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努力平息居民间的纠纷,防止事态的恶化,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此外,高空抛物事件不断的增多、社区内交通事故等的发生等,都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都是社区安全工作的重点。

(六)积极推进居民自治

社区是一个微型社会,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正确有力的引导,还需要广大居民的有效参与。在坚持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要积极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会为主体,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居民自治体系。政府与社区工作者应当积极为合法的社会组织与自治团体提供有效的登记备案,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积极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和组织运行帮助。同时增强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积极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营造社区和谐、和睦、稳定、安详的良好氛围。

作者:艾奕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第五篇: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一、对城市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背景的认识及其原因分析

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其实质是对中国传统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改革中的制度变迁和创新。由于现在经济体系的不断加强,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一尘不变,而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发现不断变化,甚至是废除失效,它们都会面对各种挑战或者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在这种挑战中不断的完善,使其更加适应我们现在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从开始的农业大国逐步发展成工业强国,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对城市的发展,这样促使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使中国城市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集体经济不仅处于分散状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这种依附的形式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经历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这种固有的制度上进行创新,使其得以完善。

二、对于城市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采取的措施

(一)大力加强社区的培育力度

社区的建立,一般情况更多的是自然形成的,不过也有的是为了某种原因而人为的形成一些社区,例如“地球村”。对于社区,主要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它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通过一定的制度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口落实地区,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社区的培育,有效的促进了居民自治的宣传,使得社区居民更加合理的适应城市建设。在社区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我们应该更加具有规划性和方向性,这样更加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和资源的开发,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地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具备不同的地域性,所以,我们在建立培养社区时,这个因素是我们考虑的范围之一。

(二)有效的强化社区的服务模式

社区的服务是我们居民择居的首选条件,社区居民的自治是一种变化式的模式,不是说它在社区的建立的同时就稳定不变,它是随着社区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说我们城市建设居民社区依靠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是无法持久的,必须重视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性和认同感,引导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居民自身积极的反映社区情况,提供强有效的居民信息源,从而使政府提供有效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得到更加丰富的需要和享受更加方便的服务。

(三)营造和谐愉悦的社会大家庭的氛围

“和谐社会大家庭”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理想目标,在中国随着城镇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和谐的现象也逐渐的显露出来,比如说各种资源的利用不充足,经济的不协调等等,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大量的工人没有就业单位,用人单位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处于一种离散没有归依感的模式。所以,社区居民自身应该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有效的参加社区的活动,提高社区的宣传效果,使得社区的居民都相互的了解,激发社区成员的热情,同时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导向,整合社区的各种利益以及经济的发展。

(四)实施民主的管理制度和新型的领导方式

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有权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而相比较于原来的体制,更加侧重的政府的一根线制度,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民主的管理制度,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使他们的权利得到相应的分配,这样就会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具有民主基础。

三、结语

在城市居民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成为了现在政府管理一种新型的模式,不仅是可以使政府的信誉得到提高,也使得居民得到行使权力更加充分利用,使得城市建设更加和谐完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力度也得以提高。

作者:张莉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六篇:抓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

一、优化社区总体布局设置

理顺街道管理体制。针对街道和城市新区、工业园管委会权责不清的现状,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的社区和行政村事务管理工作,形成园区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区划设置。对城市社区的区划设置进行适应性调整,适度整合规模较小的社区。对辖区难以分割的大型社区,逐步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在社区工作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用房保障上,适度予以倾斜。对城市周边的行政村,根据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调整或设置新的社区,以适应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趋势。整合改造零散和老旧小区。对现有相对独立的零散小区,在其周边地块进行开发建设时,纳入新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新老小区的融合,强化风格的衔接和功能的互补,弥补老小区规划建设的不足。适度整合规模不大的毗邻小区,拆除小区间隔墙,设置外围整体隔离设施,便于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旧小区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场、绿化带、垃圾存放点等便民设施。逐步清理沿街沿巷临时建筑、私人堆放物等,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统筹配置公共资源,逐年拿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实施。

二、强化社区自身管理职能

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控减社区负担。对确需在社区推进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由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入驻社区并落实专项经费,实行部门直属管理,保障相关工作的规范运作和推进实施。严格社区行政事务的准入和考评,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的积分权重,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丰富网格管理内涵,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将人口户籍、就业创业、社保医保、民政优抚、计生卫生等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摸底,建立各类信息台帐。及时分析社区各类动态信息,详细了解居民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调处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问题。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适应社区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设计构建适用社区管理的专用软件模块,鼓励街道或社区管理中心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时政策法规、社区工作动态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征询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提升社区各类服务水平

拓展生产生活类服务。创业就业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的纽带作用,利用好社区数字网络、区务公示栏、居民学堂等平台,拓宽居民创业就业门路。环卫保洁方面,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街道、社区环卫保洁工作责任,重点做好后街巷道、城中村、棚户区、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工作。物业服务方面,对基础条件好的新建小区,试点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委员会,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对人居复杂的老旧小区,可由社区牵头组织或招聘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准物业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类服务。开展居民教育培训活动,选择居民关心关注、热心参与的课题,聘请专业人士开展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应急救护、安全防范等方面专题培训,吸引居民参与。引导和鼓励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居民文明创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文明宣讲活动,深入开展“清洁楼寓”“敬老之星”“公益模范”“爱心家庭”创建评比,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强化维权救助类服务。密切社区与居民联系,通过建立社情民意征集箱、开通居民投诉热线、进门入户调查了解等形式,并发挥好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听取居民的意愿诉求,帮助居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妇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的作用,利用“社区民警工作室”“民调司法进社区”“家庭暴力投诉站”等服务载体,及时化解家庭矛盾,调处邻里纠纷。加强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优抚对象等分类档案,加强与银行、企业、驻区单位合作,成立相应冠名的“爱心基金”,或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四、落实社区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引进专业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按照志愿服务的项目或人员类别,逐步组建司法、文化、医疗、环卫等志愿者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工作常态化。加强社区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地方财政逐年加大社区办公、活动和服务经费的投入,确保社区正常运转。加强社区集体资产运作,对经济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集体资产的社区,帮助社区成立规范的运营公司,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社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社区经费管理,每年对社区经费收支、集体资产经营、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完善社区财务公开制度,提高社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落实社区用房保障。完善社区用房规划,强化社区用房的规范化管理,对新建小区的社区用房,建设初期充分征求社区的意见,工程结束时组织社区参与综合验收。落实社区用房后续装修和设备配套的责任主体,设立社区用房后续维护专项资金,以满足社区服务和居民活动的要求。对社区办公用房已经落实的小区,要重视做好居民活动用房的配置,或者以货币的形式统筹建设和维护资金,弥补社区居民活动用房布点不均、功能不齐、维护不力的缺陷,提高社区用房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作者:张连国 单位:建湖县政协

第七篇:机构编制服务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张店区改善社区管理的举措

近年来,为改善张店区社区现状,张店区委、区政府作了多方面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1.政府出资在老旧小区推行简易物业。张店区简易物业管理工作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按照“镇办统筹、管建并举、市场化运作、政府托底”的原则,对老旧社区实行以公共秩序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管理。政府按照每户每年130元的标准为全区老旧小区配备简易物业,仅2014年张店区财政就拨付1116万元资金用于简易物业管理工作。目前,有254个老旧小区、2564幢楼、8.8万户已全部实现了简易物业管理的全覆盖,各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设置社区专用编制,充实人员队伍。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区委办、政府办印发的《张店区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和张店区实际,将杏园街道福兴社区和福升社区、科苑街道迎春苑社区和科技苑社区等15个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试点社区作为此次“社区专用事业编制”试点社区,在全区编制总量控制内,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为15个试点社区各配备1名为民服务“社区专用事业编制”。社区专用事业编制性质为全额事业编制,按辖属关系挂靠在镇(街道),专门用于任用、调用、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充实基层为民服务力量。使用此项编制的人员接受镇(街道)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管理,也可担任社区领导职务,其它任何情况不得挤占挪用。

3.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机制。2013年为15个社区试点落实了300万元专项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1:1比例负担,用于社区党建服务品牌创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团队打造、便民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开展、群众急需解决的各类事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弥补了社区经费不足。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社区积极利用专项经费完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群众明显多了,社区开展工作也比以前顺畅了。从2014年开始,这项工作已全面铺开,有力缓解了社区经费紧张状况。

4.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延伸工作触角,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社区服务环境。一是划网格、组团、建信息。根据辖区老干部分布、居住户数、服务资源等信息,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服务架构,合理划分为四级网格(街道作为一级网格,下设二级片区网格、三级社区网格、四级基础网格)。以四级基础网格为单元,建立为老服务组团式服务团组,细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责任。在每个基础网格上配齐配强为老服务团组人员队伍,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形成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老干部管理服务的良好局面。以户为最小单元,以一栋楼为基础单元绘制情况图,详细记录老干部的基本情况、特殊状况,明确老干部家庭信息,装订成册。二是定岗位、明职责、优服务,打造全方位服务工作新格局。按照“职责明确、多级联动、运转高效”的原则,建立“街道网格长—片区长—社区网格长—楼长—单元长”上下“五级联动”管理服务机制。以街道网格长为统领,以社区网格长为骨干,协调推进辖区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以基础网格长为主导,全面开展老干部组团式服务工作;以楼长为基础,以单元长为先导,进一步充实老干部管理服务力量,确保管理服务细致到位。三是成立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牵头,同时吸收政治素质高、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老干部,依托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多个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家政服务、健康保健、心理咨询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老干部解决生活难题。

二、张店区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没有理顺

1.个别政府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作延伸机构,将专业工作交给社区。如基层意见较大的要求居委会开证明问题,据初步统计,大约有工商等10家单位、不扰民证明等20项事项,均要求居民到居委会开具证明,方可办理业务。除缺乏法律依据外,社区居委会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掌握真实情况。“政府有多大,社区就有多大”是基层对社区行政化的生动反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张店区每个社区共承担18类、46大项、208小项工作任务,几乎涵盖所有党政群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制约了社区自治作用的发挥。

2.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将业务下沉,推行属地化管理,却没有将相应的人、财、物下放。实际工作中,街道办事处也常常把自身任务下派给社区居委会,更是削弱了社区自治功能。社区由协助配合变为工作主体。社区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均用于应付各类检查,挤占了有效服务群众的时间。在面向社区书记(主任)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工作中的压力,有69.86%的选择“需要应付的部门各种检查多”,16.44%的选择“社区日常事务繁重”,仅有13.70%的选择“开展服务群众活动”。

(二)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紧缺

1.工作力量不足。一是人手少。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应配置5-9名工作人员。据统计,张店区79个城市社区共366名社区工作者,平均每个社区4-5人,平均每人管理近1400人。二是文化程度不高。以社区书记(主任)队伍为例,在所调查的79人中,拥有原始本科学历占5.48%,大专占28.77%,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5.75%(如图2所示)。其中,学过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与社区管理相关专业的仅有6人,占7.59%。三是队伍分散。目前,张店区计生、民政、残联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社区管理员(网格员)队伍,每月发放20-350元不等的补贴补助。由于分头管理、待遇偏低,人员未能有效整合,流动性较大。

2.工作经费少,人员待遇低。一是从办公经费看,张店区的社区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拨付(比例5:5),平均每年3万元,其中5个社区只有1.5万元,仅能维持居委会的基本运转。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张店区很多社区书记(主任)在联系服务群众、推进社区工作上有很多思路,但往往受经费制约,无力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二是从人员待遇看,张店区社区工作者现行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2466元,扣除保险后只有1770元,只略高于张店区16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直接导致难以为社区招到合适人才,经常出现培训后辞职的情况。

3.社区服务用房面积不足。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鲁办发〔2012〕22号)文件规定,新建小区和旧城区居民委员会的办公服务用房由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所需资金由区、镇(街道)按一定比例分担,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应不低于300平米。但受到财力、地域等因素制约,目前张店区79个城市社区中只有41个社区面积达标,仍有近半数不达标,其中老城区29个、新城区9个。此外,大多数开发商并未按规定为社区居委会提供足够面积的办公服务用房,甚至个别开发商提供楼顶、车库等位置。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空间狭小,导致很多便民服务、文体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社区建设中的问题,要摆脱“行政化”倾向,清晰定位社区职能。机构编制部门应当明确,作为政府派驻机构的街道党委(社区党工委),其职能的转变应成为关键。

(一)理顺关系,促进社区建设和谐发展

1.理顺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应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共政策及服务标准,提供社区服务资金和设施资助并实施监督,而不是包办社区事务。作为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除承担社会民生、城市管理等功能外,目前仍要继续突出经济发展职能。部门下派任务时,要明确以部门牵头、街道配合的定位,界定清楚各方的责、权、利,规范任务下派程序,通过建立完善合作联动机制,形成推进社会管理的合力。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内物业管理等社区机构的关系,明确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是指导与协助、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确立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社区运行机制,使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各自的责、权、利更加明晰,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得到减轻。

2.明确街道、社区居委会职责,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职能。要理清行政事务、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界限。实行“权随事走,费随事转”,带动相关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一是强化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为丰富自治功能、避免行政化,建议借鉴北京、济南、青岛等地做法,对上逐步把事务性工作交给街道办事处承担,对下把民生服务事项交给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办理,居委会负责社区的党务工作和民生服务的组织、协调、督导、反馈等。二是探索“居社分离”模式。加快“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将行政性事务工作交给镇(街道)承担,具体工作由“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完成。“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作为镇(街道)的派出机构,直接隶属于镇(街道)领导,对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进入社区的项目和活动实行准入制度,对各种行政事务进行综合管理和执行。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共同做好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工作为契机,编制并出台镇(街道)、“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权力与责任清单,切实理顺各方权责边界。

(二)改革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机构编制部门要在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功夫。要明确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必须打破社区“政府化,小机关”模式,逐步由政府包揽一切,过渡到由选举产生的社区代表会议及社区委员会来管理社区,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来发展社区事业。同时,不断强化基层民主自治,完善与提高服务功能,摆脱不相关事务,实实在在为社区提供服务。大力培育民间中介机构,由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实行社区直选。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意识,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三)加大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力度

1.创新编制管理,探索人员构成多元化。一是探索整合社区管理队伍资源。研究制定整合民政、计生等社区管理员队伍的具体办法,统一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绩效考核,赋予镇(街道)调配使用权,解决社区管理队伍多头设置、力量分散问题。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借鉴青岛八大关街道“帮到家”、济南历山名郡社区“社区帮帮团”做法,加强与山东理工大学的沟通联系,在新、老城区各选几个试点,策划打造一批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活动载体,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

2.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和服务。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防止‘大包大揽’,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使购岗走向市场化。根据社区人员编制少,管理服务力不从心的情况,可以采取由服务承接主体承接公益性岗位招聘、管理工作,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的方式推动公益性岗位购买走向市场化,弥补镇办、街道工作力量的不足。购买服务由服务承接主体支付每人每月相应的服务费,确保对就业人员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杜绝套取、骗取补贴的现象。由服务承接主体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发现人岗分离等与政策不符的人员,避免错发补贴资金。对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化管理,甄别不合规对象,对于新招聘的人员组织岗位培训,确保能快速准确地承担起岗位职责。

3.在简易物业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考虑如何维持小区物业的长久运营。以科苑街道办事处的潘苑社区为例,辖区内共有3117户,按每户每年130元的物业补贴标准,该社区每年可拿到约40万元,但即便如此,物业的手头也并不宽裕。除了居委会成员,潘苑物业服务中心还有约20人的社会用工。受资金情况制约,目前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在600元左右,人员流动率大,不利于工作的稳定持续开展。若按照淄博市最低工资标准1380元来执行,仅工资支出每年就要33万多元。再加上平时的维护费用,更是捉襟见肘,仅靠财政支持,不是长久之计。政府买单只是暂时的办法,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是必行之路。

4.多方筹措协调解决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办公用房不足等问题。一是发挥镇(街道)主导作用。由各镇(街道)按照辖区内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办公用房实际情况,采取资源整合、租赁、新建等方式,利用两年时间对办公用房不达标的社区进行综合整治。二是建立城乡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将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100-200万元对5-10个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用房进行援建、改造、提升。三是争取上级支持。由区组织、民政、财政、住建、体育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器材,不断充实完善社区办公用房、场所。

5.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要在用人机制上有所突破创新。一是通过岗位培训、资格认定,加快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步伐。二是建立社区工作者补贴自然增长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每年调整一次,使社区工作者补贴达到全区最低工资标准或区上年度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统筹解决社区干部医疗、养老、失业的社会保障,完善退养补贴,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保持社区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建立社区工作者纳入编制内管理激励机制,建立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规范编外人员转为在编人员考试、考核程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拔服务期满的社区工作者,并在社区专用编制总量允许的范围内将其纳入编制内管理,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滕春生 单位:中共淄博市张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