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场社区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09 02:52:18
导语:团场社区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四师团场城镇化的社区特点来看,近几年来发展比较成熟的团场社区,都是脱胎于原来团部周围和街区人口居住较密集的地方。目前,团场社区建设服务内容正朝着涵盖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娱乐、医疗、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发展,多元化的社区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一)团场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四师团场社区建设始终按照师党委《关于推进团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兵团党委、办公厅《关于推进兵团社区建设的意见》为指导,高度重视,稳步推进。不仅普遍成立了以团长、政委挂帅的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团场组织、民政、司法、综治等职能科室组成,执行机构办公室设在社政科;而且在各团场成立了社区指导办,配备专人负责,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同时在管理模式上,侧重于从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不断探索思考城镇化的问题,积极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团场社区,镇区类型社区形成了多元化,服务功能发挥越来越好。
(二)社区组织工作体系不断拓展。一是党建工作不断得到夯实。不仅实现了“一社区一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格局,在积极开展创建“六个好”社区党支部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六个好”社区党支部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而且在社区广泛开展学习党的最新精神活动,加强思想意识的统一。完善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委员会等协调机制,社区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不断得到增强。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团党委为核心,社区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基层机构不断得到强化。在进一步加强完善“五站一室”工作机构的基础上,不仅建立健全了社区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委员会、社区联席会议三位一体的自治组织体系,保证了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载体;而且建立完善了社区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依法自治得到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社区队伍建设包括了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四师各团场在社区干部的选配上,一方面从基层单位抽调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高、年富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同志担任社区领导,一方面采取选调与公开招聘相结合,选优配强,充实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按照“内部短期培训、主体班次强化”原则,在选派优秀社区干部外出学习进修的基础上,强化团场社区干部培训。同时加大建立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各种文艺队、青年服务队、治安巡逻队、扶贫帮困等志愿者队伍不断得到巩固与扩大,大大激发了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三)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延伸。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团场社区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并将群众文化活动推向驻区单位和向居民家庭延伸,同时加强社区文化艺术骨干培训班,形成了以广场文化为主,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楼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相互辉映的社区新文化,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保证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宣传活动认同增强。根据新兵发[2006]44号文件精神,从2006年起,每年都开展以“社区示范创建”、“社区工作创新”、“社区品牌打造”、“社区服务与管理”、“树文明新风”等系列为主题的社区建设宣传月活动。各团场成立了形应的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宣传月计划、方案,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扶贫帮困、养老助残、老少共建、平安建设、绿化美化等活动,通过座谈、板报、悬挂横幅、短信发送等多种形式,宣传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培育社区意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营造了“人人关心、参与社区,社区关怀、牵挂人人”的良好社会认同氛围。
(四)社区示范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团场社区建设不断向高水平发展,深入开展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就是最有效的抓手。四师团场领导及社区极为重视打造社区品牌活动。四师各团场和企事业单位,包括驻市各社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用的政策背景下,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了特色活动,积极探索团场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经过8年的辛勤努力,四师团场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社区品牌示范效应显著。伊力特社区、军垦路社区,花城社区,以构建文明祥和社区为目标,重实效、办实事,将创建和谐社区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加强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在社区工作中突出引导和服务,以居民之盼为工作重点,以居民之需为服务重点,以居民之急为管理重点,以居民之愿为活动重点,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精心设计服务载体,着力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立足于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求,营造出安全、方便、健康、整洁的社区环境。社区建设已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比如,68团城镇社区推动工作创新,积极开展“五个好”社区党组织创建,认真落实创先争优公开承诺等长效机制,被兵团授予“和谐示范社区”荣誉称号;73团幸福社区,先后荣获师级和谐社区、兵团级青年文明社区荣誉,也是兵团级和谐社区达标单位。比如,四师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常识”进机关、进团场(企业)、进社区(连队)、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工作,垦区各族职工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抗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先后有62、64、65、71、72、75、77、73、军垦路社区等单位被国家民政部、国家减灾委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比如,在67团开展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积极建立侨务工作网络、完善工作制度、设立“侨之家”活动场所、制定和实施为侨服务工作计划,为今后进一步在兵团开展全国社区侨务示范点创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团场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团场、连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工业向园区集中、职工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不断加速,社区人口结构性变化也在不断加剧,致使四师社区实行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一)社区职能优势发挥不到位。各社区虽然在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于团场社区应该具备哪些职能、工作性质和范围都还不清晰,在实际工作中导致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社区的重要作用和特色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各团场社区基本上都是照搬城市社区模式,缺乏结合团场实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缺乏积极探索创新,定位不明确;一方面现有社区的内设机构在制定工作职责与发挥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应有的职能模糊不清。
(二)社区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目前,虽然大部分团场在社区的日常办公和活动经费等方面,实行了预算或报告审批制度,但是仍然受到经费的限制,工作无法开展。尤其困难团场,现代办公设备匮乏,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活动场所受到制约,文化建设缺乏基础保证。诸如,社区开展创建工作奖励,慰问贫困人员等,都因经费紧张无法实施。加上社区本身又先天不足,缺乏“造血”功能,社区的创新发展与有效治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社区组织协调力度不到位。不仅部分团场领导不重视,即使成立了社区,社区的主要任务也承担不多,不想管,没精力,管不好成为日常状态;而且师级社区管理机构对团场投入精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团场社政任务繁重,迫不得已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民政或其它繁杂业务工作上,社建工作变成“副业”,组织协调作用无从谈起。
(四)社区人员整体素质不到位。随着团场城镇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社区管理服务项目和日常事务工作的逐渐增加,各团场在人员配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显现。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偏少。随着团场事务性工作增多,社区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不断增加,人员不足矛盾凸现;二是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调查显示,团场社区现有的工作人员中,相当部分人员工作能力较弱,政治理论水平和社政专业知识较低,服务意识较差,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
(五)社区信息资源共享不到位。虽然社区网络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但受人员水平和专业制约,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相对简单,管理服务也不全面,城镇与连队之间的信息等资源共享系统尚未启动,社区居民的信息采集,仅靠人工一户一户去入户调查,工作力度和难度,包括工作效率都受到缺乏信息交流平台的制约。
三、团场社区建设的思考建议
社区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师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本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主要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依法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社区建设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四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任重而道远。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社区建设纳入“法治建设工程”。不仅要认真学习社区相关文件精神,而且要系统学习宪法、物业管理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社区是规律使然大势所趋;加大对团场各层面社区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社区人员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让社区居民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实督促指导委员会例会责任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四师社管办应倾注更多的精力指导团场社区建设,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兵团的部署,结合《兵团团场章程》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修订完善《四师关于加强团场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升社区治理的法律层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抓好“一个教育”(信念教育),突出“一个主题”(以法治理),配强“一个班长(书记)”,加强“一个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确保“五个一定有”(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阵地、有载体、有典型),实现“五个提升”(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提升基础保障水平、提升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四师建设全面推进。
(二)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各团场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在专职人员配备上,从“委任调配为主”向“招聘选任为主”过渡,除社区党组织书记外,其他人员原则上不再调配安置。在财力投入上,除落实上级关于社区经费规定,做到“有预有算”外,再根据团场财力情况和社区建设需要,参照自治区和四师党委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要求,适当增加拨给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在物质保障上,首先要确保每个社区能够满足社区建设信息化需要的电脑落实到位,做到100%开通互联网;其次整合更多的办公服务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交由社区管理,共同使用;再次要加大自上而下(兵、师、团)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而相应提高;加强统筹规划,充分利用上级项目拨款和自身配套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改建一部分场所设施,同时依托团场城镇的地理优势,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广开门路,鼓励社会自创经费,最大限度实施人财物的综合优化利用,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档次。
(三)不断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整合团场社会资源,将老龄、退休实施社会化管理,计生、综治等相关职能及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十八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社区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团场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比如,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和物业是统一管理的社区,硬件支撑也到位,在社区管理、服务上成效明显,居民满意度就很高。所以,要广泛宣传,动员有关单位部门、社会各界及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不断完善社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接受服务、提供服务、参与团场社区生活,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在社区建设中施展和贡献自己的一份才能,分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成果,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社区氛围,培育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品牌社区,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挖掘潜力。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队伍包括专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其中,专职社区工作者(包括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社区居委会干部)是社区建设的基本保证。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道路。积极采取向社会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尤其要在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退伍军人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充实到社区居委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社工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充分信任、体谅关爱,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建设志愿者的多少,是衡量社区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要靠宣传发动,引导激发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大量事情由居民自己来办,可以激活居民的主体和参与意识,培育其公共精神,形成“活动自治”。社区理论工作者是社区的重要骨干力量。应充分发挥社区专家、学者的作用,逐步建立社区理论工作者队伍,共同为建立具有团场特色的社区理论体系和推进社区建设服务体系的机制。
(五)打造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不仅要加大构建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力度,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队伍建设,而且要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救助资源,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援助,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获取社情民意,实现社区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和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长效机制,明确信息采集、处理、的程序标准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使社区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作者:胡广成单位:中共第四师委员会党校
- 上一篇:公路分局述德述职述廉报告3篇
- 下一篇: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督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