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建设论文
时间:2022-11-24 04:00:56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县镇城市化进程,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根本之策
社区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通过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县镇城市化,就地或就近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但多年来,我们重视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对小城市包括县城、小镇关注力度不够。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2000多个县、3万多个乡镇的城市化,没有2亿农民工的市民化,我国城市化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农村经济长期滞后,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在城市巨大的引力面前,农村社区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离开赖以生活的家园,远赴异乡打工,却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置在家中。因此,推进县镇城市化,就近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发展农村社区经济,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强乡村社区就业能力是县镇城市化的基础,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在农业投入方面,我国已实现了政策取向的重大改变,即由“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了政策和制度的保证。但是,“民工潮”、“留守儿童”、“空心村”等问题的出现和长期存在,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须重新评估和设计。在社区层面,地方政府应当并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在发展社区经济和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创造乡村社区人口就业机会。例如,地方政府通过吸引外资和企业,为乡村社区年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优惠,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本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地方政府还可以出台规定,为社区低收入家庭提供小额低息贷款,鼓励其自主创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二)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政府有强大的财力作支撑,能够有效保证在基础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事实上,我国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供给者,为满足居民基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政府在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图书馆、公园、文体康健中心、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城市社区居民及社会组织提供了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的大量基础性服务,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是,政府对乡村社区、对乡村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这些领域投入却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政府应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真正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加大对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农村留守儿童同其它未成年人一样具有要求各级政府提供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有要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对其优惠开放等诸多权利。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建设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并积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区组织及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场地和经费,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并加强监督。
(三)加强社区建设,强化行政监管和行政立法,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部分乡村社区文化环境不佳,主要表现为:封建迷信、打牌赌博普遍,充斥色情暴力内容的书刊杂志、文化演出等文化垃圾下乡,营利性的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向未成年人敞开等等,致使缺乏监管的留守儿童受到严重影响。加强监管、优化社区环境,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和完善针对特定场所或产品的行政监管立法,为政府加强对各类视听读物、娱乐场所及其他社会环境的管理和合理引导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制定和完善行政监管程序和责任立法,明确工商、公安、卫生、民政、司法、文化、出版、教育等机构各自的权限范围和法律责任,规范政府行为,减少其职权行使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促进政府各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力度。地方政府还应当加强行政执法,强化政府责任,严厉制裁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行为,使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真正落实到位。
二、加强社区建设,强化社区组织和居民在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中的主体作用
(一)整合社区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专门委员会
成立由社区牵头,村委会、少工委、妇联、学校、派出所、民政等部门或系统参加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门委员会。笔者认为,这个委员会应是一个常设机构,要有场地、经费、人员,有章程、规范,对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经费使用、工作考核及监督等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在经费问题上,社区应根据当地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有相应的财政预算,并尽力争取上一级财政支持。设立关爱留守儿童账户,吸58云梦学刊2014年纳社区内各种善款和捐助等。在人员配备问题上,上述部门或单位可以抽派人员,并采取轮岗的形式。委员会在岗人员要经常深入社区、学校、留守儿童家庭和外出务工人员当中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分类管理,全面、动态地把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委员会之下,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以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目的,开展代管、娱乐、游戏、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优良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然而,“民工潮”、“空心村”的背后,标示的是社区文化的衰败。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十分必要。具体的做法包括:一是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以村镇、社区为依托,经常性地开展多种传统、健康、高雅的活动,如春节团拜、元宵灯会、端午赛舟、中秋赏月、看社戏、武术健身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满足留守儿童娱乐的需要,而且还通过渲泄和补偿等方式,调适其心理和生活,陶冶其情操,让他们绽开笑脸,忘却不快,健康成长。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那些无工打、无学上,整天在村头、网吧游逛的儿童开展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三是加强对农村社区环境的整治,主要是开展针对网吧、录相厅、游戏厅、歌舞厅的整治工作,净化农村社区空气,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环境。
(三)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积极行动,开展针对该群体的优质又具体的公共服务
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团体、企业、居民均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政府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维护社区发展的宏观环境。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的主体;居民或者通过社会组织或者以个体的方式参与社区事务;企业在社区的活动有两种,一是承担社会责任,诸如保护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鼓励员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社区捐赠钱物,支持社区建设;二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2]我国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较为淡薄,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是制度的原因。2011年12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表示我国将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建立政府资助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公益项目。社会组织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助、互助服务,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将成为今后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依据,也将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该群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乡村社区企业和企业家在社区建设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设施、福利项目建设,比如修桥建路、扶贫济困、助学敬老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源于偶发性的善举,而非出于深厚的公益精神的文化积淀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当社区出现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该群体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存在时,社区企业和企业家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不多,影响微弱。因此,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宣传社区组织、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培育企业、组织和公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并通过深化改革,为企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亦将有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我国乡村社区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但是基于血缘或自然情感形成的社区或村落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们重传统、重情感,互敬互爱、守望相助。社区应鼓励居民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和谐社区的活动中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文明、温馨的大家庭。
三、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父母和留守儿童自身的主动作用
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及伴随的较为严重的社会化问题,是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它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与之相应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价值观念,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需要通过发展来根本解决的社会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区组织、群体的主体作用,改造产生该问题的结构性因素,改变留守儿童父母难以克服的经济与社会困境。但并不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及自身就可以置身事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父母及留守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化不利为有利,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一)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父母职业技能和教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是留守儿童父母应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层次,改变生活境况。二是参加社区、学校及机构组织的亲子教育、心理学等的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父母观念的转变,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至关重要。提高生活质量、储备教育资金即挣钱重要,还是孩子的教育、健康成长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相当多的父母纠结、矛盾,经过反复权衡后,往往选择前者。还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有居所,有人照看就行,至于教育的责任则全推给学校和老师。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转变观念,确立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将符合天道人伦的关爱、养育子女的责任真正担负起来。只有这样,父母才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在一起。如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如必须外出,则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子女带在身边;如确实无法带到身边的,增加联系的方法,强化联系的纽带,尽可能地满足子女在生活、学习、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当然,观念的改变、认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留守儿童父母可以通过读书、读报,参加社区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来提高文化修养和理论认识,提升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与素质。三是父母应当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应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等,选择熟悉孩子、有爱心的、能给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尽可能保证家庭结构的相对完整。四是临时监护人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包括对孩子的照顾、关爱和教育。要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内部良好的人际互动,使留守儿童生活在具有浓浓爱意的家庭里。要改变放任或溺爱的教养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交友、娱乐的监督与控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留守儿童自身应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化被动为主动,化逆境为顺境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父母因外出打工过早地离开未成年的孩子,让他们独自面对父母缺位后的留守困境,确实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留守儿童如果能够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工作者等各方的帮助和关爱下,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将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留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化消极为积极,化逆境为顺境,化压力为动力。首先是要理解父母的选择和良苦用心,积极与父母联系,可以通过定期打电话、书信或网络交谈等方式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其次,用积极、健康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留守生活。在教师、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挖掘留守生活所带来的有利于自立、自主的有利资产和环境资源,激发自身的抗逆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化不利为有利。最后,要努力学习、奋发上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拒绝悲观自怨,随波逐流或自我放纵,健康、快乐地生活和成长。
作者:王秋香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上一篇:燃气行业安全建设论文
- 下一篇:保护区项目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