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问题分析

时间:2022-06-26 03:28:37

导语: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问题分析

一、渔村社区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渔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失衡,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使得渔村经济发展和渔民生活严重滞后于城市,这不仅日益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瓶颈,也有悖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出来,比如,城市和渔村享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权利不平等;城市和渔村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城市和渔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有的渔民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等等。而加快推进渔村社区建设,构建城市和渔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社会各种资源在城市和渔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更好地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渔村社区建设是深化渔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对村干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加快渔村经济发展,还期待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不仅要求保护渔民当前利益和诉求,而且期待保障和改善长远生计。近年来,尽管一些渔村探索建立渔民自治管理制度,但依然行政色彩较为浓厚,渔民参与的积极性较差,难以真正发挥渔民自治,使得社区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加强渔村社区建设,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即渔业社区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以此来推动协调的行动,提髙管理效率。在社区管理中,信息及规则有助于降低社区成员间讨价还价、联系、监督和管理措施实施的成本,而网络则可以减少信息收集、共享的成本,并可为事故、自然灾害等不利事件提供保险机制[31。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渔村社区事务积极鼓励渔民广泛参与,尤其注重渔村精英们的参与并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渔村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确保渔民依法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渔村社区健康发展。

(三)渔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渔民是“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渔民是特殊的群体,渔船渔业设施是渔民唯一的生产资料,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渔民生命和财产就会受到损失,且不能得到有效赔偿,渔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就会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影响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推进渔村社区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渔业生产风险,保障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渔区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渔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渔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1.渔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渔村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主要是捕捞业和养殖业)比重偏大,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外海和远洋捕捞尚未形成规模,竞争力较弱;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养殖方式落后,且很多海域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水产品加工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运输、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很低。三个产业没有有效衔接起来,产业链很短,产业化水平不髙【4]。渔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产层次低下,又加剧了区域渔业产业结构趋同,整体竞争力较弱,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渔业经济效益低下,渔村经济愈发薄弱。2.渔村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设施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渔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渔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服务设施不健全。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营利性的水产品生产发展较快,但渔业的公益性职能严重弱化,渔业持续健康发展遇到了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数渔村临海(或临水),一般位于偏远的地区,道路狭窄,交通运输不便;通讯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第二,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性、社会性和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如渔港和航标建设滞后,缺少规范的大型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推广以及检验检测等机构不健全。第三,渔船装备水平落后,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柴油消耗占捕捞生产成本已达70%;养殖生产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池塘淤积老化严重,净化设施设备配备不足,配合饲料使用率低,投喂冻鲜小杂鱼养殖现象普遍,局部地区养殖排放污染问题突出;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低,部分加工企业存在用水量大、废弃物多、综合能耗高等。第四,渔村社区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社区内供水、供电、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不完备,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更为匾乏。由于远离市区,渔村社区内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低,购物消费场所较少,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21。3.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髙。目前我国渔业生产单位分散、规模小,生产组织形式仍以分散农户为主,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渔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等现状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化、大市场的要求,与现代渔业要求的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相距甚远。4.渔村水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随着海洋开发提速,用海项目增加,大量占用沿海水域和滩涂。如建设桥梁港口、铺设电缆和海底油气管道、开辟航道锚地、围垦、旅游开发等。许多海岸带开发挤占滩涂、湿地、海湾、珊瑚礁、红树林等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对海洋渔业资源造成破坏。一方面使海洋水生生物丧失了重要栖息地,生态环境剧变影响了基础馆料生物的繁殖;另一方面导致原来在滩涂产卵繁殖的渔业品种失去了产卵场,近海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

(二)渔民问题

1.渔业劳动力总量过剩,转移困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水域滩涂被围垦、占用,养殖空间不断减少;工业废弃物和生活排污严重威胁渔业生态安全,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水域环境恶化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渔民整体上就业渠道单一,在渔业资源出现衰退和生存空间被侵占后,加上科技进步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渔业对传统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使得渔业劳动力总量过剩。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受捕捞作业场所不断缩小等因素影响,台州市传统海洋捕捞渔民劳动力呈逐年递减趋势,由2000年的34255人到2010年的22592人,10年减少11663人,减幅达34%。同时水产养殖空间受到挤压,10年来台州市海域围垦面积约264fcm2,许多长期以来从事滩涂和浅海养殖的渔民逐步失去了生产基础,上述垦区调整养殖功能将使8000多名养殖渔民失业[5】。但是,由于多数渔区经济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渔民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少,缺乏从事其它行业的技能,跨行业转移的难度较大。2.渔民增收难度加大。近年来渔民收人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渔民增收能力下降、渠道萎缩。现阶段渔民收人主要依赖传统的捕捞和养殖业,受捕捞空间缩小、渔业资源衰退、燃油等渔业成本增加和渔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捕捞效益大幅下降,养殖生产仍以传统、大众化的品种为主,特色、髙值化品种养殖量小,存在量与值不对应的现象且养殖方式落?后,综合效益不髙,渔民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大量浅海滩涂围塘,或被征用占用,海水养殖面积锐减,2010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93905ha,比2000年减少12453ha,净降12%。从黄渤海区的情况看,天津市滨海新区因填梅造地项目工程导致80余艘小型渔船和300余名渔民无法从业,渔业经济损失达1200余万元;大连市因清理海域造成的渔业产量减少30万吨;烟台市建设占用5000多ha海域后,使得养殖产量减少近20万吨,产值减少12亿元|51。另外,涉渔税费种类较多,多头管理,重复收费,渔民负担依然很重。3.渔民权益亟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城市幵发、港口建设、海底电缆铺设、滩涂围垦等占用渔业水域、滩涂现象逐年增多,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渔业权制度体系,退出、补偿、调节等机制不健全,依法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保护不力,损害赔偿和占用补偿制度严重滞后,大量的填海造地、占用养殖水面,导致渔民“失海”、“失水”的问题日益突出,渔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据统计,2000年以来养殖、采捕渔业活动被迫从逾6000km2(900万亩)的浅海、滩涂中退出,近海捕捞受影响的面积更大,涉及渔民超过100万人。其中,黄渤海区被占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1700多km2,占黄渤海区浅海、滩涂总面积的14.5%;东海区因填海、建设等造成的海域消失和渔业作业受影响的面积在2400km2以上;南海区被占用海域、滩涂面积为2000多km2。三大海区因失海失涂而影响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渔民,各在40万人以上。近海水域、滩涂被占用造成大量长年在浅海滩涂进行捕捞或养殖的渔民失去了作业场所,失海相当于失业。尽管有些地区针对保障渔民权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制度建设还不够系统、规范,政策文件的法律等级效力不够,还属于规范性文件或政府规章等原因,渔民权益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渔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渔村社区管理认识不到位。渔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许多渔村社区的管理者对渔村社区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仅仅将其理解为称谓的变化,即由渔村改为渔村社区;由渔民身份改为居民身份而已,实质没有变化。有的渔村社区管理者甚至认为渔村社区建设是图形式走过场。在具体工作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在管理中注重对上级部门负责,忽视对渔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为渔民提供服务。2.渔村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渔村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渔村社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首先,渔村社区建设的资源主要依托政府投资,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很少,社区实际运行中行政色彩浓厚,“政社不分”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次,许多渔村社区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其管理职权往往由村委会代行其权,由此导致社区管理中职责不清晰,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处理,社区管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和服务实效均严重滞后于渔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渔民的需求。再次,由于血缘关系、人情、道德、自我保护意识的存在,宗族力量在渔村社区管理中是一种较大的地方势力。一些渔村社区管理者大多是以大姓家族的人为主,以大欺小的情况存在,排外意识较强,导致社区管理权力往往被宗族势力所控制。最后,渔民的民主权利意识薄弱,缺乏对社区自治管理的热情和能力。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的形成是经过长期自然形成的,而我国社区管理才刚刚起步,社区建设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推动,大部分渔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渔民长期在外打渔,其民主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更为欠缺,亟需政府加以引导和培训。3.渔村社区管理人才的缺失。渔村社区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与广大渔民的积极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但是在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和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渔村社区中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大多流向城市务工经商,留在渔村的大部分为文化程度低、生活技能差的中老年渔民。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参与社区活动的民主意识和执行自治管理的能力都较弱,社区意识有待培养。为了弥补管理人才缺失问题,渔村社区中多采用临时聘用或兼职的方式解决人员不足的状况,由于福利待遇较低,社区管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能力的渔村精英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此外,渔村社区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和相应的培训机制,大多数渔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没接触过社区管理,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制约了渔村社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与建议

渔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搞好渔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改善渔村落后面貌,扩大内需,为渔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有利于促进渔村经济发展、提高渔民生活水平;有利于调动广大渔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公共服务向渔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因此,在今后渔村社区建设中,要从渔村经济、渔民生活和渔村民主与法制建设人手,把渔村社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渔民宜居、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渔村社区。渔村社区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各地可以根据渔村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渔业的支撑地位。但是,渔村社区建设并不完全独立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它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只能服从于国家城乡一体化这一根本途径。

本文作者:刘长民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