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09:3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建设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社区建设论文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
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民生问题关乎群众的“幸福”,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单位,能准确了解群众诉求,社区服务与广大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维护群众利益。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为社会稳定创造基础性条件。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从社区开始,建立解决问题的基层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社区建设论文
1传统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问题包括社区环境、社区交通状况、社区配套及功能结构、社区安全和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具体问题也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简单列举以下这几大问题。
1.1社区环境
1)居住社区以牺牲绿化面积为代价,随意减少绿化面积、改建停车场,对已有绿化苗木没有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和方法,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现象,使绿化环境变恶化环境。
2)人口的聚集、居住区密集、车辆的汇集、垃圾堆积、技术低级等原因,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人们虽然住进了新居,但是喝不上清洁的水;虽然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和舒适,但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虽然城市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收入,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不能够享受到彻底的安静。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副产品,严重制约着城市人居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
1.2社区交通传统社区的交通组织和布局相对单一,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区的要求。
社区社工站下的社区建设论文
一、引言
第一,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对社工进行结构式访谈,向社工站负责人了解社工站基本情况、运行现状;与专业社工人员了解其日常工作内容及在工作中如何发挥专业性、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希望得到什么帮助等;向社区居民了解对社工站的满意情况及评价,是否促进社区建设等。第二,参与式观察法。与社工一起开展活动,参与到工作中观察社工是如何开展服务,观察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中的积极性,是否配合专业社工等。第三,文献调查法。查阅、整理大量资料,对学者研究进行二次分析,对专业社工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有关内容作文献分析。
二、社区建设及其社工状况——以X社区社工站为例
工作站专职社工及实习生等工作人员在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进行初步预估之后,结合本机构服务宗旨,自成立以来为促进社区建设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服务:
(一)提供个案服务,倾听居民内心烦恼
社工主要以企业中的单个员工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增强和发展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工站面对的群体主要是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特征。社工经常接触到的是情绪波动较大、内心苦闷的案主,为他们提供个案服务,疏导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论文
一、克拉玛依市(区)在社区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克拉玛依市(区)的社区管理机制逐渐形成规范,硬件设施也趋于完善,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区管理和建设。但我市关于新型社区的建设方面同沿海省市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社区服务机制的起步也落后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关于社区建设与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偏低
由于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人们对社区的含义和社区服务的价值还处在较浅的认识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几乎不为人知。“人们把社区工作等同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把社区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大妈”。[2]所以在社区管理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明显的行政化,政府制定的社区计划和任务,忽略了每个社区的特殊情况,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而所谓的“居委会大妈”,一般是在一个社区内工作工作了几年,还有的甚至超过十年,他们对社区工作的运作相当熟悉,对社区内家庭、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处理更是得心应手。但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技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角色等问题大都知之甚少。例如,在处理一起家庭矛盾时,他往往会把当事人双方看做是社区居民或邻居来处理,而不是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把他们作为案主来对待,也不能运用“同理心”、“优势视角”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成因,或者鼓励案主潜能来化解矛盾。
2.社区服务内容有待完善,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建设,社区内的服务和活动渐渐趋于完善,包括针对全社区居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对象的分类,但在实际的社区服务和福利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前期需求调查阶段,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当前,虽然社区服务已开始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服务,但在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调查时的针对性仍然不足,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其次,社区服务的分配方式有待优化。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发现,社区服务的分配大多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这样虽然保证了社区服务的公平性但却缺乏灵活性,使得一些服务需求较大的社区居民无法得到满足,而一些服务需求较小的社区居民则接受了过量的服务,甚至给居民带来不便。
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安全社区”的雏形诞生于1975年,1989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安全社区”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来自50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会上一致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近二十年来,推广“安全社区”概念就成为WHO在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方面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全社区建设已在国内试点运行并获得认证,但在全国逐步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困难,本文就我国社区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推进
为了预防和减少公共社区各类伤害,2002年3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引进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安全社区理念,以期通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安全预防,提高社区人员安全素质,增加其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事故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全健康工作已从传统的部门、行业、单个组织和个人预防发展到社区、城市、社会、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事故预防已从生产事故、交通事故预防扩大到家居安全、学校安全、运动休闲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杀和自残预防等方面的全过程之中。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等概念已成为事故预防的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安全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区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社区建制不同,管理体制不同,文化背景和全民素质不同,安全社区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着差异。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社区,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目前我国社区的现状
1、普及覆盖率低。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社会生存环境、安全生产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安全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广大农村和乡镇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
2、社区资源短缺。安全社区作为新生事物,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几乎没有积累,大量的经济组织、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组织与所在的社区仍然存在游离状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出现安全社区建设中“供不应求”的现象。
农村社区建设探究论文
一、农村社区建设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日趋实现
目前,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远没有实现均等化。以社会保障为例,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大滞后于城市。城市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建设起步早,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制和制度,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例如,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完善,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定型;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城市建立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到2007年才在全国建立,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并将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作为保障的重点对象。并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保障范围及保障程度仍远远低于城市。截至2006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城市为2240.1万人,农村为1593.1万人,城市比农村多647万人;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支出水平分别为169.6元和83.6元,分别是农村的2.39倍和2.42倍。居民收入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0: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为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6年扩大到3.28:1,2007年更是达到了3.33:1。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占人口比例较大农村人口享受的教育资源,比城市享受的教育资源要少得多:《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医疗卫生方面,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从人均水平看,1990--2005年期问,城乡人均卫生费用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2005年,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62.3元。其中,城市为1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为农村的3.53倍。依据《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农村居民预期寿命比城市居民低6岁。其他如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就业培训等方面情况大致相同。由此看来,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差距悬殊。
导致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原因较多,根本是历史和体制原因,也就是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由财政支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则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原则。城乡二元结构在此背景下日渐形成。与此同时,城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状况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基本建设上的差距,另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这一现象与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效解决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初步打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了农村公共服务弱化和边缘化状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诸城市在发展中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优先保障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做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都极富借鉴意义。
二、农村社区建设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指城乡在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等几个方面基本实现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财政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有效促成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别是除经济差别外城乡差距的另一重要体现。城市中公共服务资源相对集中,相比之下,农村的公共服务则相对稀缺。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这一状况,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和谐社会社区建设论文
一、社区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区的概念逐渐获得官方的认可,社区服务的概念逐渐被引入,90年代初,社区建设的概念逐渐取代社区服务,全国开始广泛的社区建设活动,1998年民政部选择26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社区建设的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正式确立全国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当前的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基础组织,承担着组织内的居民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化建设的可操作单位,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具体操作单位。社区具有一定限度的区域范围,是政府服务、经济组织等多面交织的区域性共同体,对于政策的落实、社会保障的发展以及社会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社区的自治与稳定对社会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和谐社会发展而言,社区承担着政策落实与基层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通过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组织服务,能够尽早地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减少矛盾与冲突,加强社区规范建设,建立社区警务室,能够构建群防群治的社区防治氛围,提升社区的稳定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社区内居民存在着多种矛盾,群发性事件发生率逐渐提升,社区承担着维护社区内稳定的功能,通过良好的社区服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缓解现有矛盾、对于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矛盾扩大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以及分析机制,做好政策落实,缓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建设论文
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县镇城市化进程,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根本之策
社区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通过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县镇城市化,就地或就近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但多年来,我们重视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对小城市包括县城、小镇关注力度不够。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2000多个县、3万多个乡镇的城市化,没有2亿农民工的市民化,我国城市化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农村经济长期滞后,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在城市巨大的引力面前,农村社区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离开赖以生活的家园,远赴异乡打工,却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置在家中。因此,推进县镇城市化,就近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发展农村社区经济,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强乡村社区就业能力是县镇城市化的基础,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在农业投入方面,我国已实现了政策取向的重大改变,即由“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了政策和制度的保证。但是,“民工潮”、“留守儿童”、“空心村”等问题的出现和长期存在,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须重新评估和设计。在社区层面,地方政府应当并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在发展社区经济和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创造乡村社区人口就业机会。例如,地方政府通过吸引外资和企业,为乡村社区年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优惠,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本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地方政府还可以出台规定,为社区低收入家庭提供小额低息贷款,鼓励其自主创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二)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政府有强大的财力作支撑,能够有效保证在基础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事实上,我国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供给者,为满足居民基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政府在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图书馆、公园、文体康健中心、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城市社区居民及社会组织提供了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的大量基础性服务,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是,政府对乡村社区、对乡村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这些领域投入却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政府应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真正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加大对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农村留守儿童同其它未成年人一样具有要求各级政府提供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有要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对其优惠开放等诸多权利。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建设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并积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区组织及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场地和经费,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并加强监督。
(三)加强社区建设,强化行政监管和行政立法,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论文
一、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大多数中小城市经济力量较弱,发展水平不高。“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瓶颈之一,也是影响宏观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的拦路虎。”“社区的社会基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内容很多,大到社会层面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小到区域层面的区位特征、区域公共政策,都是制约社区生活开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包括政策与经济两方面。一方面,政策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政策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政策、人事政策、社区政策。这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都受到政策所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制约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城市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越雄厚,城市社区设施建设的硬件水平就越高。中小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中,重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难题与源由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面临建设发展不均、投入不足、法规缺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四方面问题。首先,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够均衡。中小城市的地方领导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个别社区建设长期滞后。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规模大小不一,新建社区基础薄弱,资源条件较差。城市社区建设进展速度有快有慢,城市化进程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进展速度。其次,中小城市社区投入普遍不足。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城市社区建设不够重视。中小城市政府主要重视经济的效益,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和社区发展。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再次,中小城市对于社区建设的法规缺乏。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缺乏配套措施和监督机制,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没有法律依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与社区发展目标未能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只关心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结果在社区建设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即政府和社区热中的却不是居民希望的,甚至两者时常尖锐冲突”而这些问题,由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乏,社区也无力去解决,从而影响社区建设发展。最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社区居民的广泛自愿的参与和介入,包括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仍停留政府主导位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被边缘化,社区非自治组织,这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三、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可行途径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政策、经济、法律来保障,同时对社区居民加以引导。首先,政策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政策严重缺位,中小城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在保障社区建设发展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对居委会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放宽权限。要对参与社区建设的社会组织制定有关政策,对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和褒奖。通过政策保障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社区流入。其次,经济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城市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建设发展的投入,保障社区资金的投入。要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抓、社区自筹、社区赞助”等方式,来满足社区建设发展的经费需求。政府财政预算设立社区建设经费专项,确保社区建设资金的落实。再次,法律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失,是社区建设的保障,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应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的权威来源于它所代表的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居民自治组织的权威来源于社区全体居民,介入社区事物的专业机构的权威来源于其管理的专业水平和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授权”。政府应制定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出台有关社区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覆盖社区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最后,社区居民引导。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政府应该适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在社区我们看到,对于那些真正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如选举、管理、监督等,即使动员式参与也刺激不起居民兴趣。”因此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寻找政府、社区和居民三者的“交集”,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有效的去整合社区资源,共同为了社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发展速度的中心在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因此,全面建设中小城市社区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发展道路。
农村社区建设论文
提要:本文提出农村社区定位于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三个层次,并着重阐述了乡镇在农村社区中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从当前的形势看,乡镇党委和政府要通过民主化来实现角色重塑和功能转变,以实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柔性衔接。
一
2006年秋天以前,中国“农村社区”这个概念及农村社区建设还只是在少数学者中讨论和在少数地方试点,并不为关注三农问题的更多人所熟悉和认知。这一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而在此前,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某些成果。先是在理论上,由于“治理”理念的提出,学者和政府开始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基层的公共管理行为。治理的理念与中国农村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有相当的契合,甚至有专家如贺雪峰认为:“治理”这个词,对农村政治社会研究与实践特别有用,比如农村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社会民主形式,就是一种治理。[i]因此“治理”理论也就指导了中国农村社区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这种实践,表现为中国的某些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的管理者,开始在传统的“三农”工作中进行农村公共管理的治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就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的“社区化”。在这里,“社区化”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社会学意义上,它首先表现在政治学和管理学意义上,即它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模式。它注重的是建立“政府、民间组织与公民”(这里就是农民)对农村公共事务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建立一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ii]
其次在实践上,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提出,或者说,农村建设与管理的社区化。据了解,目前已有江西、浙江、湖北、山东、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安徽、青海、上海等省(区、市)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开展了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iii]而被称为农村社区建设“第一块试验田”的江西,甚至早于“农村新政”,在2001年就进行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可以看出,将传统的农村建设与管理变为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改变,也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而且已经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相当广泛的实践。它表明了中国农村建设与管理正在从理念、体制、模式、途径和目标上,向着现代化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迈进。中国农村的这样一种实践,也受到了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践的启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促进了农村管理社区化。它虽然还在起步期,但无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