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探讨
时间:2022-05-15 03:39:00
导语: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对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进行研究,丰富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为新时代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提供指导。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集“项目作业组织—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团队合作”于一体,通过系统整合的方法评估和选择适宜的技术,实现“人力资源—机具设备资源—施工任务—施工环境”的匹配与融合,形成适合项目运行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作业技术路线,推进项目的成功管理。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及运行过程,同时也是项目内外部资源以及环境因素耦合的结果。文章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博弈论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厘清了施工企业协同创新产学研主体利益及要素关系,阐明了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即激励相容约束机制和环境适应性机制。最后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项目为例,对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进行了实践性分析。
关键词:施工企业;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实现机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教育、经济领域的创新活动,尤其是高校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协同科技创新活动日渐活跃。在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各参与方争夺任务资源的激烈竞争,施工企业单纯依靠传统技术实力难以适应低价中标的成本运营压力,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依靠推进项目集约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如通过项目技术创新与技术整合活动。然而,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工程建设企业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技术创新课题。因此,需要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联合建立项目,通过协同合作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达到产学研主体在发挥各自优势上的互补。即通过协同创新推进“人、资源、环境、价值观”多方面的整合与融合,以促进项目管理增值与成功。因为“要实现创新驱动,就必须要推动协同创新,就必须实现知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充分融合”。本文以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对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进行研究,以丰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为新时代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一、系统学与协同创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从生产要素驱动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自1992以来,我国启动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各级政府和部门设立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计划”等产学研合作项目,使得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早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人们就开始探索蕴含着经济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1776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当•斯密(A.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著作中曾经提出绝对利益学说,讨论了生产力的“改进”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对“创新”的初步阐述。随后大卫•李嘉图(D.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著作中解释了由贸易比较优势引发的技术创新及其推动经济增长的问题。然而,在经济发展中诸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一方面存在报酬递减问题,另一方面也不乏资源稀缺的瓶颈问题。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创新”概念,将经济内涵和管理意蕴纳入组织创新活动,如延伸到产品、工序、组织、营销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把创新界定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强调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解决上述问题。由于该理论过于超前,也曾经遭到冷遇,直到195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革命的兴起才成为主流经济理论。随后美国经济学家艾蒂思•潘罗斯(EdithPenrose)和理查德森(Richardson,G.B.)对马歇尔的企业内在成长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艾蒂思•潘罗斯发表《企业成长理论》(1959),传承了约瑟夫•熊彼特的研究方法,即基于企业内部动态活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行为,阐明企业的“管理力量”在于将正规的知识转化为经验知识的能力;理查德森通过对企业之间差异分工和交互作用产生的外部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针对系统的复杂性,定义了“协同”一词。一方面,描述协同环境下各子系统间非线性复杂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组织主体需要通过非线性复杂相互作用,实现个体单独活动所不能实现的整体效果。尤其是环境、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技术创新的阻力,如成本不可控和时间代价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多个企业主体、多元化的组织模式运行的“协同创新”实践,就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基于协同学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绩效。国外学者对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基于区域、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即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研究。在企业层面,产学合作具体表征为合作主体间的一种跨组织关系。Bo⁃rys、Jemison认为,这种“跨组织关系”相对于传统组织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产学合作目标的多元化,加之产学合作具有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因而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的整体绩效。1981年,日本通产省在《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中,曾经使用“产学研”一词,但主要指涉“保证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优势互补”。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如Hwang、Horowitt通过对美国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多个企业主体与外部环境不断交互、适应而形成的雨林生态模式。事实上,协同创新表征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的模式转换,如“三螺旋创新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等。近年来,协同创新也成为国内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陈劲等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自陈劲等学者提出以来,对其理论基础的分析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但学者观点不一,各有所长”。张贵、阳银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从结构洞位置、嵌入方式、强弱关系对企业创新网络机理进行了解释,认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网络联系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董睿、张海涛认为,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更大规模的集成创新,产学研合作逐渐演进为共建实体。一般而言,“产”就是企业生产活动,“学”就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多指研究机构或者科学研究的具体活动。产学研合作就是指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知识创新与经济创造活动。1973年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在《管理的权变理论:走出丛林之路》一书中提出“权变矩阵图”,描述组织环境自变量(Xi)与管理因变量(Yi)之间的复杂的函数关系,旨在选择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环境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权变理论一般表述为:Yi=fi(X1,X2,⋯,Xi,⋯,Xn)其中,i=1,2,⋯,n;Yi:管理变量;Xi:环境变量;fi:权变关系。按照认知科学的观点,发展认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整合、分析及理解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解决了管理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按系统学的观点,在管理研究中对因变量(Yi)和自变量(Xi)关系的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完成管理模式与实现机制的设计。在这个意义上,系统是协同创新模式生成和运行的载体,而机制作为系统发展进化的内因,主要通过发挥协同创新系统自动调节作用,保障产学研联合体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同时,产学研联合体环境作为系统运动与发展的外因,也会影响到系统机制运行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也是自变量(Xi)和因变量(Yi)发生关系的哲学基础和“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生成管理机制的根据所在。为此,本文基于石油化工工程管理,对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该模式运行机制的保障作用的发挥加以分析,以丰富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理论,为新时代施工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二、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
在哲学上,黑格尔超越康德并终结古典哲学的关键,在于扬弃了“自在之物”的概念设定,把认识看作思维(知识)与存在(对象)之间不一致或一致的矛盾及同一的发展过程。而协同创新实践作为产学研联合的复杂的“统一体”的运动过程,强调协同主体(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整体性发挥,具有跨组织、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尤其是协作和知识融合与扩散等方面的优势。肖琳、徐升华等认为,企业协同创新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有所侧重,并呈现出不同的协同模式;有的偏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或管理创新等。如战略联盟、经济合同以及非正式合作研究,还有技术转让或许可、人才培养等。本文基于对施工企业的调查,对协同创新模式加以分析和研究。11.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设计近年来,国际上创新研究多趋向于开放式创新的议题。孙大明、原毅军通过对空间外溢视角下的协同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问题研究,认为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即产生区域内溢出,也产生区域间溢出(空间外溢效应),如协同创新可通过分担研发成本和实现技术溢出内部化等优势推动区域内产业升级,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实现创新技术、知识和人员等要素资源的跨区际流动等。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创新驱动实践也开启了“生产线革命”的步伐,如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以及现场作业组织创新等。在本质上属于协同创新,即整合多个组织“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跨团队文化”于一体,解决企业成本压力、创新资源约束等短板。换言之,就是“创新与研发并不全仰赖于内部的资源,在更大的程度上,需要与外部研究、学术团体紧密联系”。就施工企业协同创新而言,技术创新项目“干系人”常常基于整合管理,而具有系统性、建构性以及各个主体要素之间的互异性和可集成元素的公共性等特征,在施工项目执行过程中呈现出集“作业组织—技术创新—团队合作”于一体的“‘智算’驱动模式”(“The‘Smart’DriveModel”,SDM)。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图1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数,即在生产体系中实施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以提高生产管理绩效。而在MarcoIansiti看来,创新的技术端在生产要素新组合中是首要的、关键的,即强调引入市场、组织、知识集成的概念,并运用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实现组织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里主要对“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客体,施工协同创新实践”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1)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主体要素就主体维度而言,技术整合项目任务的承担者,主要包括施工企业及项目团队,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等。而协同创新活动正是通过产学研多个参与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施工项目合同执行中的技术创新课题,以推进施工项目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绩效。在理论上,企业能力理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逻辑分析,开创了企业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横跨现代微观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为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提供了范式。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能力理论试图从企业的内在层面厘清企业的本质,阐明企业的竞争优势;强调“能力”是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也是使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追逐“第六产业”利润,换言之,就是追求基于互联网+“创意、创新、创造”利润,即基于传统产业整合的创新创造绩效。为此,施工企业需要通过“众包平台”在跨区域跨学科范围内组织产学研多个参与方的尝试。这正是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新内涵。(2)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客体要素就客体维度而言,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客体要素体系具体表征为施工企业协同创新任务、协同创新项目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及产学研各参与方的集成与基于整合的系统协调,即在一定条件约束下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在实践上,由于工程实施和工程项目管理属于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故其创新思维的核心是综合集成与统筹协调及动态控制。换言之,就是强调工程项目产学研整合系统内部各要素自身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发挥,同时也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组织与协同。2010年9月28日,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项目一次开车成功,这是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品牌化的重要标志。该企业华东设计分公司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努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尤其是与中国石化研究院、石油大学(北京)签署框架合作技术协议,组建“炼化技术联合研发与培训中心”以及“华沃联合执行中心”,与美国UOP、西班牙TR等国际知名公司进一步扩大技术和设计合作。事实上,在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每个一次性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技术进步或技术资源和方法的优化。这也是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生成和运行的动力源泉。(3)施工企业协同创新实践系统要素分析由于系统工程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故研究系统工程问题离不开系统工程方法。所谓系统工程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某一复杂系统的各个要素或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的总称,如霍尔三维结构分析方法、切克兰德调查学习方法、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等。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施工企业协同创新实践系统要素分析,一般要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在技术上实施必要的分解、协调和综合。一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存在“硬”问题——能够清楚描述目标、边界和约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软”问题,即存在不清晰的目标、边界或约束的不良系统的问题。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常常需要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处理,而对于特定项目,如资源约束项目,如施工工法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工法的实施,都会涉及“人、机、料、法、环”各个方面,并集“主体、客体”于一体,尤其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解决施工工艺、技术或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难题,以推动和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提升项目降本增效能力,最终实现项目的成功管理。基于互联网+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传统创新理论的延伸。在这个意义上,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就是根据项目的要求和协同方技术基础和相关资源条件,通过系统集成与组织整合的模式运行,尤其是评估和选择适宜的技术或实施方法,实现“人力资源—机具设备资源—施工任务—施工环境”的匹配与融合,形成新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作业技术路线,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推进项目的成功管理。22.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就企业协同创新组织活动而言,需要明确产学研合作目标以及环境条件等,即借助切克兰德方法,通过调动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建立任务“模型”,生成激励机制。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如图2所示。图2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项目管理是集“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于一体的系统化运作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施工项目管理就是工程建设企业基于一定的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施工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总过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隐藏在数据收集或“观测”背后的问题,如企业及项目的技术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等,在管理研究中更值得关注。这里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项目为例,对施工项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规费、企业管理费等14项变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在施工项目管理活动中,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法、施工机械选择以及材料构件的加工、堆放都有明确的规定,也影响到工程量和工程成本费用的计算。本研究以“机械费”为因变量的线性分析,就是把“机械费”指标作为“因变量”,把人工费等其它费用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23进行的多元线性分析。(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输入和除去的变量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我国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然而,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学界对企业获取创新绩效的运作模式和内在过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施工项目而言,编制施工项目成本费用预算,需要了解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技术措施以及施工设备和器材供应情况,必要时还要通过踏勘施工现场补充有关资料。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输入和除去的变量,如表1所示。其中:排除的变量如表2所示。包括文明施工费、夜间施工费、冬雨季施工费以及间接费中的企业管理费。(2)对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因变量、自变量的分析就施工项目技术整合而言,涉及作业任务、技术装备、人力资源、财务资金、材料机具、环境资源等要素;而施工项目系统运行的关键在于“人、作业、机具设备、环境”多方面有机整合,即追求系统要素整合的匹配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要素相互间的优势互补等。本研究运用SPSS23对“机械费”为因变量进行了线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具体见表3所示。其中:人工费、临时设施费、二次搬运费、工器具使用费和税金回归系数大于零,材料费、场地使用费、规税和利润等回归系数小于零。由于机械费总额以合同条件为约束,而当机械费一定时,人工费、临时设施费、二次搬运费、工器具使用费和税金一定。这样,增加“场地使用费、材料费”就意味着利润额的减少,而通过施工项目技术整合可以减少“场地使用费、材料费”等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利润额的增加。即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实践证明,施工项目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项目降本增效能力,关系到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施工项目协同创新模式运行的原则与策略具体如下:①以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问题为切入点随着“大科学”理念的推广,设计越来越需要整合项目实施各阶段所需的技术。然而,项目管理的阵地作为企业管理的前沿,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对技术装备能力的需求,都蕴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大型石化厂的建设。为了适应工艺设备整体到货、模块化安装新趋势,以改进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就需要把图纸会审作为协同创新切入点,作为技术整合策略实施原则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施工图预算反映图纸的全部内容,通过图纸会审可以透彻地了解设计意图,以便于为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创造条件。施工项目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基于项目“变化管理”情景的技术创新的拓展。如通过产学研协同实现施工项目技术整合,集“作业组织—技术创新—团队合作”于一体,整体提升项目降本增效能力。因为现代项目管理创新尤其是工程建设项目执行中的技术整合,改进了项目资源配置的方式,提升了项目管理绩效,成为项目技术经济运行的新范式。当然,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运用数据库辅助绘图以及施工过程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以及虚拟施工方法的引入和应用,也有助于解决设计与施工中的矛盾和问题。②以施工方案制定为统领正确识别需求主体和关联因素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和施工准备工作在人力与物力、时间与空间、技术与组织等方面所进行的规划及部署,是全系统、全方位地指导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这里提出以施工方案制定为统领,就是强调施工项目实施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物理—事理—人理”于一体,进行必要的知识整合和技术扩散,并寓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具有企业战略管理的战役战术特性。1982年,水电部委托中国技术出口公司组织鲁布革引水工程项目国际招标,当时国际上8家承包商进行了投标,最后日本大成公司以低于标底43.42%的标价中标,而且在实施工程中仅安排20个管理人员完成工程组织任务。其中的缘由就是在施工方案上下了功夫——坚持了“工程实体消耗与措施消耗相当”原则,正确识别了需求主体和关联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③以产学研知识整合为抓手力求资源优化配置在施工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以知识整合为抓手力求资源优化配置,既融合项目内外部“干系人”各方面知识,尤其是项目产学研各方隐性知识的集成与技术融合,以提高项目降本增效能力。其中,“人力资源、专门知识、设备机具和专有技术”的整合是关键,需要基于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具体运作的概念模型,并完善概念模型,尤其是组织产学研各参与方协同开展必要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组织创新活动方案,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可以实施的科学方案。这里强调通过项目管理流程的知识集成,即在施工生产层面上,进行产学研各方知识获取、传递、利用,以及交流创新和综合化;通过运行施工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机制,完成相关知识和技术集成,开展必要的组织创新活动。尤其是要基于每个参与主体能力与知识的整合,实现项目降本增效能力的整体提升。④坚持技术评价与经济评价有机结合推进项目成功管理一般而言,企业技术创新经历了“知觉驱动”、“项目驱动”、“战略驱动”和“价值驱动”等阶段。如目前世界一流石油公司已经由“战略驱动”迈向“价值驱动”阶段。即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而突出价值管理,致力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融合。1985年,于光远提出在研究技术经济问题的同时要研究经济的技术问题,主要是经营管理的技术经济问题,如经营的技术和方法,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等。在这个意义上,施工项目技术整合强调“非体现型”技术进步,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技术的改进等。为此,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基于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与实施方式变革的深刻把握,研究“大科学”、“工程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问题。如前所述,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关乎“硬方法”和“软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过程中,需要坚持基于关系论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的规律,尤其是基于对工程项目系统各参与方管理期盼与需求的缜密深思与体悟,并以施工项目团队组织创新力的提升为逻辑起点,在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
三、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
在实践上,无论科学主义的管理,抑或人本主义的管理,都存在理论管理和应用管理之分。至于二者的综合,或言之“综合主义管理”,则是在科学主义旗帜下更强调科学性的研究,在人本主义的领地里更注重艺术性的研究。就实证研究而言,一般按照“选择主题——提炼问题——研究设计——收集/分析资料——诠释结果——发表成果”这一流程进行,主要涉及变量、假设、模型、数据及数据的应用等,常常强调应用管理研究方法解决管理决策中的实际问题。这里重点探讨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设计问题,并对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进行实证分析。11.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机理在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协同创新模式运行过程中,由于合作团队产学研各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需要采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完成了“人、资源、环境、价值观”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设计,以回避项目运行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了保证项目目标的有效运行与控制,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协同创新模式运行必须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以约束合作团队如产学研各参与方及其成员的活动或行为。假设:合作团队如学研方按相关职业技能推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概率为λ,λ∈[0,1],(1-λ)表示协同单位如学校和科研方可能“变通”的概率,也可以理解为“不主动”可能性。合作团队如生产技术团队“强化”技术创新活动的概率为β,β∈[0,1],(1-β)为合作团队如生产技术团队“弱化”技术创新活动的概率,也可以理解为“不主动”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根据该博弈中各自支付量,建立产学研协同运作的效用函数。具体如下:模型1:Te=f(A_i)模型2:Co=f(A_j)其中:Ai为合作团队如学研方的业绩收入,Aj为企业或项目生产技术团队的业绩收入。在这里,产学研合作团队各自具体的单位效用函数,即具体的模型,应该结合任务情况和具体的管理制度而定。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隐藏在数据收集或“观测”背后的问题,如企业及项目的技术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等,在管理研究中更值得关注。这里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项目为例,对施工项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规费、企业管理费等14项变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施工项目生产技术团队的工资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即以“人工费”为因变量的线性分析,把“人工费”指标作为“因变量”,把机械费等其它费用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23.0进行的多元线性分析。(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输入和除去的变量回归分析是在管理研究中用来分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相互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本研究中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输入和除去的变量,如表4所示。其中:被排除的变量,如表5所示。包括临时设施费、夜间施工费以及间接费中的规费和企业管理费。(2)对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析多元回归是在管理研究中对被解释变量(结果)与两个以上变量(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估计的回归分析。本研究中的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具体见表6所示。其中材料费、机械费、文明施工费、工器具使用费系数大于零,二次搬运费、场地使用费、利润、税金系数小于零。由于施工项目作为复杂系统,回归系数就反映了费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由于人工费总额以合同条件为约束,而当人工费一定时,机械费、材料费、文明施工费、工器具使用费、冬雨季施工作业费也是一定的。这样,增加“二次搬运费、场地使用费”就意味着利润额的减少,而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减少“二次搬运费、场地使用费”等,也就意味着利润额的增加。就系统工程方法而言,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过程,就是对项目系统“负熵”的引入,同时也是对项目管理“正熵”增加的抵消。换言之,就是产学研项目从“无序”到“有序”尤其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研究中,运用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的方法便于正确处理产学研各方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然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超越思辨性的思考,回到施工企业或项目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克服在研究假设、统计分析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按照动态博弈的观点,通过动态博弈模型的优化求解,实现博弈均衡分离,即厘清相互依存的理性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直接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状态。2018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坚持需求牵引,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但这并不回避“学研”方存在的多方博弈问题。研究表明,博弈论中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信念修正,为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22.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设计在理论上,由于“学习”,如改进和完善机制,组织系统就“可以主动地趋向于更高级的组织状态”。而对组织系统而言,系统的“输入”有可控输入和不可控输入(干扰)。事实上,无论“可控”抑或“干扰”,都会对系统的“输出”产生影响。通过上述对施工企业协同创新动因的分析,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设计,首先要基于其生成根源——企业经营目标、施工合同标底及项目任务,即基于起始动力和过程动力的输入,如通过施工项目经理团队作用于施工项目技术团队、施工项目作业团队和施工项目产学研合作团队,生成施工项目技术创新多个方案,然后运用决策技术进行最优化决策,最终形成施工项目技术创新方案,并进入PDCA循环与运行控制。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如图3所示。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及作用过程,同时也是项目内外部生成因素、环境因素耦合的结果。为此,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可以概述为:基于企业经营目标、施工合同标底及项目任务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加之来自于降本增效压力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施工项目产学研合作团队利益驱动力,成为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运行的动力源泉。在实践上,无论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先进程度有多高,如果没有实施与运行的机制,尤其是动力机制,就不会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1)动力输入: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追求成功的管理动力输入是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生成的基础。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追求成功的管理,尤其是推进企业和项目降本增效目的,是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和运行的根本动力。同时,协同创新产学研各方利益分配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是动力持续存在的保障,有助于推进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建立和运行。(2)团队合作:施工项目经理团队发挥着核心作用在理论上,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但协同创新产学研各方通过合作,能够实现“激励相容约束”。即:施工项目经理团队发挥着核心作用,并通过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保证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协同创新模式良好运行。在理论上,克瑞普斯等人探讨的“声誉模型”(1982),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揭示了协同创新产学研“激励相容约束”的机理,为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3)信息输入:实现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是推进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协同创新产学研各方通过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运行,达成技术创新与项目作业任务及其环境的耦合,从而解决系统运行中的相关问题。其中:施工项目经理团队、技术团队、作业团队以及其协同创新产学研各方的知识共享、目标一致性信念,有助于团队成员克服冲突,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4)技术整合:协同团队各方密切联系和有序运行在实践上,产学研知识整合的绩效表征为企业或项目运营中的技术整合、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等。一方面呈现出企业或项目团队技术整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乏个人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和完善环境适应性机制,有助于维护团队潜在功能,协同团队各方密切联系和有序运行。尤其是通过制度化的管理驱动,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协同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综上,本论文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施工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为企业激发内生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施工项目获取整合管理效益提供了方法支持。尤其是强调通过“团队、资源、目标任务、环境、价值观”的集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的实践,表征了项目团队知识集成与创造创新过程价值增值。换言之,既包含了企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新理念,也蕴含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上,更重要的是发挥项目团队负责人的引领作用,突破产学研主体间性和主体内部同质性的局限。
四、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管理领域一般性规律的方法。一般而言,案例的引入和必要的分析是管理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方法论而言,案例研究集量化数据与质性资料于一体,实现了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的有机结合,尤其是“通过‘进入现场’搜集研究数据,通过不同研究者的‘结构化’编码与分析得出新理论”,已成为当前管理研究的主流。11.施工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案例调查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整合了世界石油化工领域最前沿核心技术和最精良设备,是国家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工程。该工程旨在实现抚顺石化公司产品结构的根本调整和效益最大化,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世界级规模炼化基地,也是中国石油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工程。该工程施工历时4年并于2012年10月全面竣工投产,产出合格产品,表征抚顺石化从此成为中国石油第三个“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自2007年6月15日第一套装置——800万吨/年润滑油型常减压蒸馏装置动工兴建,至2012年10月28日最后一套装置——8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投料成功,项目建设历时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作为我国炼建行业的“长子”,长期扮演着国内外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主力军的角色,在抚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中,承担了80万吨/年乙烯装置(标段三)、20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PC)及6万吨/年苯乙烯装置(PC)及渣蜡油罐区的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抚顺石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标段三)是迄今为止该公司所承建的单套装置施工工作量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施工总承包工程。抚顺石化项目经理部成立于2008年12月,按照总分项目管理模式(下设化工和炼油两个分项目),即以80万吨/年乙烯项目管理为主体,推进200万吨/年蜡油加氢和6万吨/年苯乙烯项目工程管理并行运作。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抚顺石化项目经理部于2009年4月开始动土施工,2012年6月30日中交,2012年10月28日产出合格产品。科技管理创新推进了项目成功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上下凝心聚力,项目经理部面对严峻挑战戮力同心,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尤其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先后承担了3项科研项目。在高质量完成施工作业和科研任务的同时,项目技术整合模式及机制得到有效运行,安全、高效、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所建装置均一次投产成功,再次展示和彰显了“炼建第一军”的实力,诠释了“一建人”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的“铁军”风采。22.施工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案例分析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抚顺石化项目经理部根据装置工期、质量、HSE要求,以“计划”为统领推进项目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运行,坚持点面兼顾、统一调配,实现了项目施工过程“一体化”整合,尤其是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项目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人员、机具和集团作战的优势,科学组织施工生产,努力实现项目各参与方协同运作,确保了项目目标全面实现。具体分析如下:(1)以“计划”为统领推进项目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运行科学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有助于提升项目降本增效能力。根据施工总体部署,项目管理计划主要用于定义、准备和协调本工程系统所有子计划,如进度计划、成本计划、技术措施计划,以及质量计划、HSE计划等,并把它们整合成一体化的有机的项目管理系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计划运行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纠偏措施,尤其是关键线路上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纠偏。在管理上,一旦总体网络计划有所调整,相关的阶段性计划和专项计划也随之调整。(2)坚持点面兼顾、统一调配实现项目施工过程“一体化”整合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以及它的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综合集成方法得以应用并推广。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抚顺石化项目经理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遵循攻克重点难点的同时,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展开原则,即确保合作团队、作业队伍连续施工、大型机械集中使用、物资供应和仓储压力相对动态均衡。尤其是统一调配人员、统一调配施工机具、统一调配无损检测资源、统一安排进度计划,使工程各重大里程碑节点按计划完成。(3)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项目经理部面对严峻挑战戮力同心,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尤其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先后承担了3项科研项目,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课题《大型乙烯装置施工技术集成及导则制定》和《千万吨级大型炼厂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课题中《千万吨级大型炼厂工程建设施工组织管理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内容,以及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乙烯装置施工工艺技术集成》课题。课题组以80万吨/年乙烯装置施工全过程作为研发和实施平台,紧密结合成都乙烯和其它项目乙烯施工技术,尤其是参照已经建成投产的独山子乙烯和兰州乙烯成功经验,对拟定的17个专业施工导则、两个施工部署全面展开研究。将管理研究与技术创新、经济、组织、合同进行技术整合,保证了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全面的集成和优化,使各要素有机配合,实现了“1+1>2”的整合管理效应。同时,激发和调动项目各层次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升了项目组织知识共享与持续学习的能力,推进了项目管理实现增值与成功。
五、结语
综上,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集“项目作业组织—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团队合作”于一体,即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评估和选择适宜的技术,实现“人力资源—机具设备资源—施工任务—施工环境”的匹配与融合,形成适合项目运行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作业技术路线,推进项目成功管理。本文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项目为例,进行了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现机制实践性分析,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厘清了施工企业协同创新产学研主体利益及要素关系,阐明了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机制,即激励相容约束机制和环境适应性机制。一般而言,描述性研究“通过研究问题来构建研究过程”,也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引导研究的展开。然而,企业作为现实的更为复杂的系统,“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的组合或加和”,因为企业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故对于企业这一复杂系统需要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个意义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案例研究,完善和改进施工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和实现机制。
作者:聂增民
- 上一篇:云桌面在高校机房建设的应用
- 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初探
精品范文
10施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