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建设图书生产思考
时间:2022-11-14 04:34:57
导语:出版企业建设图书生产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对出版企业原来熟悉的市场、客户、产品和产业链等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适应这种突变,以传播知识信息为主业的出版企业纷纷开展了各种不同的技术改造。
1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数字技术与出版融合的发展,互联网为整个信息传播生态链带来了巨大变革,学术图书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多元化,图书生产服务平台逐渐进入出版企业的视野,它具有信息公开、流程简化、数据共享、多元集成、智慧增值等特色,凸显了信息化数字出版和工业化传统出版的密切融合。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图书生产服务平台是一种较为迫切的变革,也是出版企业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尝试以提升图书生产为切入点,以服务编辑和销售为延伸,从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入手,探讨未来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和构想。1.1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1.1.1出版企业转型的需要。过去,出版企业是以纸质出版物规模化生产为主,单一型结构,规模化生产,依靠扩大规模取得稳定利润。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出版企业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出版业务进行改造。同时,图书电商的迅速崛起,使得市场份额对出版企业利润的影响逐渐加大。这些都促使出版企业在提供纸质图书的同时,通过图书生产服务平台,丰富与图书关联的图片、视频、知识,增加个性服务、增值服务和特色服务,以吸引读者,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向知识库商、专业知识服务商、数据仓储商的转型升级。1.1.2销售渠道竞争的需要。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的销售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面临着图书电商的冲击。图书电商正以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多媒体展示宣传、线上线下融合以及物流快速响应等优势而迅猛发展,它产生的虹吸效应,也迫使实体书店触网转型,由传统销售渠道向阅读体验服务转变。以上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图书销售之外的数据需求不断增多、不断提前。宣传语、出书时间、封面效果、试读章节以及视频展示等数据直接影响着出版企业的发展,系统化、自动化、多样化的资源生成和资源整理平台自然而然进入了出版企业的视野。1.1.3图书内容生产的需要。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发现作者、读者和内容,必然需要一个筛选和落地的平台。传统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资源的选择、组织和创新[1],拥有海量图书资源的出版企业本身也需要一个平台,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对大量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数据背后的信息和价值,以读者需求认知、社会价值取向、图书资源积淀为出发点,对已有内容资源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整合与深度开发,形成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将闲置的资源重新盘活,再次创造全新的出版价值。1.1.4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的需要。即使互联网时代的电子书出版是大势所趋,纸质图书出版也不会消亡,二者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增长的关系。纸质图书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在“颜值、响应、交互、绿色”等方面下足功夫。首先,网络销售平台是个大卖场,必须做到你有我优,你优我美,发挥平台集约的功能,不断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趋势,不断完善、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其次,市场竞争按照自愿交易原则进行,比的不是企业的强弱、大小,比的往往是效率,这就需要平台完成生产协同,拓宽服务能力,缩短衔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出版企业利用平台生产数据提前选择、定位生产厂家,及时调整生产布局,提高响应速度;再次,出版企业通过平台借用电子书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线上线下结合,挖掘阅读潜力,提高立体阅读水平,实现“产品+服务”的模式;最后,出版企业利用平台的数据共享和流程简化,减少设备等待、资金占用、人员交叉、资源消耗等弊端,支持环保,逐步实现绿色增长。1.1.5风险控制的需要。利用图书生产服务平台的全流程、全封闭、全时空的特点,实现文件数据、业务数据、运行数据、感知数据、社交数据的智慧循环和无限增值,依据相关模型条件完成智慧诊断,为科学决策、合理预测和客观评测提供直观数据和分析结果,规避出版企业在生产、运营、审计、廉政等方面的风险。1.2平台建设的可行性。1.2.1技术。互联网从数字时代进入数据时代,正在迈向智能时代,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各种软硬件产品不断涌现,为出版企业生产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国家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同时,也将促进出版企业发生颠覆性、革命性的变化,不断历练成为强企。1.2.2实用。出版企业通过建立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可弥补原有内容资源分散多、关联少、均衡差、需求大、管理弱、类型单一的缺陷,盘活并整合历史资源,共享数据,完善供给;也能打破时空,协同生产,拓展链条,再造流程;还能跨界联合,服务多元,满足定制,按需印刷,推进融合。
2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目标与思考
2.1目标。图书生产服务平台是以内容资源为核心,采取集中管理、永久存储生产过程资源,数据库化和碎片化内容资源的生产模式。围绕内容资源的生成、转化、更新、增值、传输和,融合OA系统、ERP系统、社厂互联、移动APP等,实现资源建设、资源加工、资源应用和资源保护的统一,打造资源统筹、生产管理和应用为一体的目标方案。2.2思考。图书生产服务平台的建立既从根本上变革了出版企业现有的生产模式[2],还会使生产流程变得更加可控,分工更加明确,协同成为可能。具体实施方案如下。2.2.1资源生产建设。资源生产建设是按照标准统一、管存分离、动态更新、结合网络的原则,通过智能标引工作,实现Word文档自动转成XML文档、XML文档自动排版、版面精细调整及创建个性化模板的功能[3]。由此,把出版资源建立起关联,形成资源网,科学规范管理。同时,为出版企业奠定数据基础,为应用提供底层数据服务。资源建设应包括素材库、产品库、自媒库、行为库和增值库。素材库,包括字库、图片库、音频库及视频库等基础资源,以合法购买和点值交换的方式组建素材库。产品库,包括封面文件库、插图文件库、排版文件库、印刷文件库、版式文件库、宣传存档文件库、化学(含药学)分子式库等,将平台链接的封面设计公司、插图设计公司、排版制作公司完成的图书数字资源,进行规范搜集、科学分类、网络传输以及格式整理。自媒库,包括照片、视频、音频等,通过搜集个人拍摄的风景、人物和活动照片,链接论坛、网站和即时通讯,整理没有被采用的设计稿件,用来满足资料参考、设计借鉴等,并杜绝版权纠纷。行为库,包括用户的操作行为、偏好、时间、联系、位置等,收集用户的产品评价,以移动APP和物联技术收集感知数据、社交数据。增值库,包括章节(篇章)库、索引库、试题库、目录库、词典库、年鉴库、行业库,对图书文件进行排版反解、拆分提取、深度标引、数据挖掘、分类检索,将资源属性信息进行结构化、知识化、碎片化。2.2.2资源生产加工。资源生产加工是以资源为中心,打通图书生产上下游通道,充分满足终端应用。解决图书作者、责任编辑、责任设计和设计公司在OA系统、ERP管理系统及移动APP中检索调阅、社厂互联、网络存取、协同办公的问题,跨越苹果操作系统与其他计算机操作系统,联系出版企业内外,方便快捷寻找目标资源,定向发送相关文件或开放存储目录,并完成任务下发、生产协同、数据交换和平台交互。具体如下:(1)管控串联。图书生产服务平台依托ERP管理系统,增强控制能力,优化整体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应对规模扩大和管理复杂的变化,防范经营风险。(2)协同互联。图书生产服务平台依托ERP管理系统,打通业务全流程和全时空,提升业务板块协同效能,不断补充生产文件数据、业务数据和运行数据,完成资源的同步建设。(3)交互物联。图书生产服务平台利用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软件设计对接ERP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用户认证、原料管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溯源查询、销售渠道、用户反馈和系统管理。(4)碎片关联。图书生产服务平台依托ERP管理系统,管理排版文件、PDF文件、图片、音视频、试题等各类出版资源,通过关联重点词、热点词、条目(包括市场信息、作者信息、版权信息等内容),使用数字化内容全文智能检索技术,实现智能主题词匹配,建立资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网状关联关系,形成资源网,完成知识关联。(5)平台丝联。图书生产服务平台以资源生产为核心,连接资源生产、加工、的上下游,完成控制和协同,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作者、编辑、审稿、校对、质检、生产、营销、仓储、物流等多个协同工作的子平台,使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作者、编辑、设计、校对、质检、生产、营销、仓储、物流、读者、维权等环节同步或异步处理出版素材、信息流、物流。2.2.3资源生产应用。资源生产应用将解决资源缺乏统一管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出版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数据全生命周期汇集处理,实现智能循环、无限增值,推动全生态圈发展,实现资源的多元化、碎片化的生产与传播,用数字技术推动内容的保存、展示和传播,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内容资产质量及价值,满足个性化内容服务的需要。(1)文件数据。文字调用,把内容资源按市场不同需求,重新组织生产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数字产品。营销宣传,提供新书预告、章节截取、图片发送、生产信息等服务,满足电商销售需要。生产阶段的营销,通过不同媒体展开前期预热宣传,多平台之间进行内容移交,实现图书的推广,在保证覆盖率的同时,提高精准率。平台联动,实现前中后期的立体阅读和营销,同时获取读者数据、书目和评论文章。版权保护,用数字技术对特定文件进行授权和控制。通过内容封装、版权保护、授权控制等,支持多元渠道推广。软片工艺,采用电子软片代替传统胶片进行图书印制,推广CTP工艺,满足定点印刷、异地印刷和数字印刷的需求,提高图书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图片识别,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文字配图、物品辨别和侵权预判。(2)业务数据。图书追溯,包括生产过程追溯和产品流通追溯,通过追溯完成对图书的正向、逆向或不定向的信息跟踪,实现全产业链的控制。纸张采备,运用大数据,结合纸厂生产计划和材料库存,进行合理预测和科学决策,实现最少的资金占用和调控。电子账单,将账单转变为电子格式,然后通过手机、互联网、ERP系统传递给用户,节约社会资源。动态监控,以图书生产状态为基础,通过网络系统对图书生产的入口、出口、阶段、物料、结算和风险,进行实时、智能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保障生产。(3)运行数据。目标考核,通过质量、周期、成本及规范等多维指标,进行客观评测。生产布局,分析生产特点、销售特点,完善生产布局,适应新形势下的图书生产。企业定位,以产品入库、销售为起点,逆向评测企业,为企业生产能力和特色定位。材料配送,以最优路线、最佳数量等,完成材料配送,节省社会资源。(4)创意体验。提供个人创意特区,通过语音技术、模拟技术等,完成版式、封面、包装设计,提供自助设计、自主内容、自主组装等自助式服务,通过数字印刷按需生产,融合线上线下,提高客户参与度,增强客户体验。(5)流程再造。在资源生产建设、加工、应用及保护中,以流程的产生、发展和结果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周期、成本、颜值、交互和响应,正向和逆向判断管理节点的到位情况,完成智能诊断,持续不断提出方案,调整生产流程和改造技术运用,优化再造流程(6)应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基础条件刚刚开始,正处于比较浅度程度和准备阶段,将给出版企业的内容生产、生产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化[4]。人工智能可打破多媒体信息之间的界限,实现跨模态处理,如:在理解图像和文本语义基础上,实现图文互动,自动为一段文字配图,自动为一个图像生成描述性文字。2017年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刊《ACMTransactionsonMultimediaComputing,Communications,andApplications》最佳论文奖授予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篇关于图文排版自动生成算法研究的文章,文章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计算的自动排版框架原型,通过对以下关键问题的优化,如视觉空间的重配、心理学中的色彩和谐因子等把视觉呈现、文字语义、设计原则等领域专家的先验知识集成到一个多媒体计算框架内,实现视觉文本版面自动设计[5]。(7)智能衍生。图书生产服务平台的智能衍生是对内容资源进行分层、拆零、组合、附加、关联、挖掘,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增值及优质服务。通过智能识别不同结构类型的知识条目,完成知识关联,盘活历史资源。2.2.4资源生产保护。出版企业是图书资源的供应商和管理者,支撑着资源生产建设、加工、应用,要在版权控制、文件控制、运行控制方面做到万无一失,充分利用加密、授权、监控等管理手段实现远端定向和生产管控。(1)文件加密。为保证文件的安全性,PDF或PS格式的印制文件需要加密工作,使合作企业在固定环境、固定设备、固定时间完成解密,并对文件的入库、审核、加工、存储、传输、加密、印制授权等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安全控制。(2)异地管控。用图书生产服务平台进行协同办公、客户管理、视频检查、物料管理、结算管理等,整合信息,列出任务状态,跟踪当前状态、经历阶段、完成情况、任务统计等,让资源关联与生产同步进行。(3)运行保障。成立机构,对平台建设进行统一管理、部署和协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布置,降低各个平台建设的成本[6]。确立标准,制定信息资源的统一制度与标准,避免出现互不兼容、各自为政的现象,保障平台共享和运营。安全技术,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采用加密技术、病毒防范技术、跟踪检测技术等,实现平台的安全运行。基础设施,操作系统、网络设施、服务器、存储环境等采取集群结构、异地部署、多网接入,保证封闭和安全,实现高效运行。
3结语
总之,不管阅读方式如何改变,人们的求知欲望总是在与日俱增,读者迫切希望图书产品在便捷性和文化性之间取得最优平衡。不管出版形式如何变化,内容资源永远是出版企业的根本优势。图书生产服务平台以其数据共享、访问轻松、管理优化、界面友好的优势,涵盖内容资源的生产建设、加工、应用和保护四大模块。作为桥梁连接了读者、作者、销售商、出版企业和跨界企业的图书生产服务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和不懈努力,最终促进出版企业实现从图书的生产商向知识库商、专业知识服务商、专业学术内容服务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彭彦.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盈利之路:路径依赖与产业链延伸的博弈[J].出版发行研究,2014(10):33-35.
[2]刘红霞,沈锡宾.重塑生产流程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7(6):19.
[3]刘红霞,沈锡宾.重塑生产流程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7(6):20.
[4]喻国明.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下半场核心技术[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0-24(007).
[5]王晓光.人工智能与未来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7(11):5-6.
[6]金洪文,袁艺.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5(5):58-62.
作者:陈永刚 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上一篇:烟草商业企业建设价值研究
- 下一篇:新经济背景下卷烟品牌管理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