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10 09:43:10
导语: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天人合一
启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可供发掘利用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企业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谋福;另一方面,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立足于当前、更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不二选择。
二、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和谐的主体。以人为本,表现了古代哲人对创造主体的高度重视。天人之间和谐统一,必将突显人在创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为人民”的终极目标。所以,“以人为本”观念中的“人”是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以人为本”中的“本”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看作最终的本质,把人作为目的。这种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关怀人的价值定位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儒家学说中多有体现。比如“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范畴,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仁”字在《论语》中就出现了109次。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道出了“仁”的核心含义即“爱人”。孔子讲爱,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这个内涵由儒家亚圣--孟子解释出来,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当把人民放置在较高地位,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孟子的“民本”思想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的深刻道理。启示:天地之性人为贵,到今天仍不失价值。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的理念有利于现代企业管理,有利于互助互爱、和谐融洽的团队建设,营造一种宜于激发生产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日常管理提供处理问题的角度与办法。
三、入世有为
中国的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型的文化,他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真实性余迪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124010总是表示怀疑,他只相信他活着的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这就是“一个世界”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培育了中国人专注人间的实用智慧。执着人生,珍爱人间,奋发有为,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取向。这种“入世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读书一定要做官,积极参与到治理国家中去。《易经》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旨在提示人们要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荀子·劝学篇》中将“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提倡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现实人生中个人与他人及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倡导积极进取和谦虚谨慎的实用理性。启示:入世有为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勇于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它激励企业员工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不朽。宋代大儒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寄托着儒家的人生理想,它同样启示企业员工为了中国梦继往开来、奋发有为。
四、中和之道
“中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一切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甚至于矛盾交织,却都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道出了中和的重要地位,中是天下万物存立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共同遵守的大道。《国语·郑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多种事物交相运作才能维持平衡。阴阳和,生万物,男女和,有后代,乾坤和,才能生万物。孔子进一步将“和”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人际关系和社会领域,主张追求政治秩序的中和。司马迁推崇儒家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他是要追求一种合理的等级结构来达到政治的和谐。朱熹还从五伦的角度来论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各得其位,自然和。”(《朱子语类》卷二十二),在朱熹看来,如果君就像君,臣就像臣,父就像父,子就像子,兄就像兄,弟就像弟,夫妇、朋友也都和谐相处,社会就会比较有序和安定了。所以,中和之道,本义是“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是在特定时空下取得最好的安排,是“恰好”的道理。当然,中和不等于“折中”。中和即适度,即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启示:这种“中和”的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增强企业凝聚力;妥善处理好企业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关系。当然,辩证地来看,传统文化既包含积极成分,也包含消极因素。当代企业要积极借鉴吸纳、以史鉴今,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到现代管理中去,使它真正成为成长和发展途中的精神动力。
作者:余迪单位: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BT项目企业建设论文
- 下一篇:项目跟踪审计高校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