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6-29 02:44:49

导语: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研究

【摘要】我院志愿服务项目多样,志愿者的人数众多,开展科普推广、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大运河保护、食品安全宣传、快递纸箱回收、信件分类、敬老院探望等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随着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建立长效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品牌,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志愿服务;品牌化;培育;研究

一、我院志愿服务现状

学院青协开展了的快递纸箱回收、信件分类、敬老院探望等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协或其他志愿者组织的爱心家教、爱心雨伞、雷锋广场等活动。通过大学生党员寒(暑)期社会实践队,进行科普推广、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大运河保护、食品安全等活动。参加各类大型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全民反恐宣传活动暨反恐宣传月启动仪式、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迎检工作的志愿者工作、绍兴国际马拉松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但是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是不能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品牌意识薄弱,缺乏能够叫得响的志愿服务品牌。不同学院的志愿服务内容雷同,大多集中在帮扶老人、垃圾分类、社区服务、留守儿童等领域,且基本是简单的服务,不能体现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性,在志愿服务中"长才干"的目标不能体现。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应付性、临时性现象,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前期统一的计划。三是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困难,缺乏专业性,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建设刻不容缓。

二、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的思考

1.立足地方,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应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绍兴作为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文化名城,志愿服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深入基层,通过对街道相关负责人、社区工作者及市民群众进行走访调查,精准定位服务对象,选择符合群众需求的服务内容,确定志愿服务品牌的发展方向。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绍兴将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行业、现代医药产业、新材料等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建设运河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创带等。其中现代医药、新材料以及运河文化带等领域,均与我院专业有较强的相关性。2.结合专业,以提升专业水平为落脚点。志愿服务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可以使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能够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立足专业,才能彰显大学生的优势,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体现志愿者专业价值。结合药学专业,联合药学专业党支部,组建学院青协食药安全小队,开展食品药品的安全宣传,从基层社区学校出发,以健康养生防治入手,增强居民合理用药意识,为合理用药的推广添砖加瓦,为健康中国助力。结合应用化学专业,联合化学专业党支部,组建学院化学魅力宣传小队,开发专为小朋友设计的魅力化学趣味实验项目,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利用学院科普实验室,建立科普志愿者基地,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魅力化学夏令营活动。

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意义

1.制度化管理,确保志愿服务效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流程和制度,制定好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时间、内容、明确不同志愿者岗位职责、明晰服务流程等,为志愿服务品牌化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加强活动中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多方面筹集经费,对志愿活动的合理费用进行全面覆盖。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效果,是培育志愿服务品牌的重要基础。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应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通过专业讲座、实践练习、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2.基地化建设,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依托高校志愿服务基地,建立志愿服务进行长效机制,通过寻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有效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在实践中激发大家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才能,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特有的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志愿服务长效运行。3.走进社区和中小学,共建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走进社区和中小学,通过“大手牵小手”或者“校地合作”的形式共建志愿者队伍的形式,转变高校志愿者"单打独斗"的状态,形成有传承、有力量、接地气的服务体系。由志愿者队伍带着宣传资料和相关的科学仪器设备深入基层,开展科普志愿活动,培养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根据我院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以社会项目引领志愿服务项目,与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联系,承担诸如开展科普趣味实验、食品安全、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大运河文化科普等方面的项目,此类志愿服务既符合有关部门制定的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够有效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亚萍.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新路径的探索[J].各界,2019(8):114-114.

[2]余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9(10):231-232.

[3]刘洋.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路径探析[J].智富时代,2018(7):93-93.

[4]王雪.依托专业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J].农村科学实验,2017(7):105-106.

作者:韩超峰 曹文菊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