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核科普互动产品创新研究
时间:2022-02-25 10:29:46
导语:新时代核科普互动产品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科普事关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关乎科学技术与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家未来发展潜能。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凸显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即便是在科普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还应该看到核科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就是科普活动与社会公众需求部分脱节,特色化科普互动产品缺乏,科普效果不佳。
关键词:科普互动产品;科普公众;需求
一、“多元诉求”背景下的核科普概况梳理
随着核工业体系不断向产业化、多元化、多极化发展,涉核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其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性态势,在此过程中,核科普工作在处理科普公众沟通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一)科普设备配置落后,“守株待兔”式的科普方式转型缓慢。对照我国现有涉核科普活动开展方式,大多数科普活动仍处于被动接受、完成任务状态,多数组织方仍以“主人”方式进行被动的科普宣传模式,科普互动宣传设备设施严重滞后,对公众吸引力不够,导致“守株待兔”式的科普宣传现象时有发生,在信息化愈发普及的时代,这种站桩式宣传效果愈发受到考验,且不利于科普内容的普遍推广,宣传难以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二)“三低”现状明显,科普专业化程度“差强人意”。作为高科技行业代表之一,现有核科普综合素质体现为“三高三低”。“三高”主要是指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三低”主要是指现有核科普人员普遍存在科普专业素养低的情况,高质量科普互动产品拥有率低,针对性科普活动开展频率低。具体表为:科研工作汇报时可以滔滔不绝,需要进行科普讲解时,却感到无从下口,大多无法真正满足科普职责;科普活动引入互动工具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信息化手段的科普互动产品更新换代较少,对社会公众的吸引程度不够;科普活动的内容、形式、方向、频率多由科普主体的自觉裁定,针对性缺乏。(三)科普“精准扶贫”工作收效甚微。这里所说的“精准扶贫”并非通过科普技术带动区域、产业或个人脱贫致富,而是指能够根据时展的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准确分析自我科普软肋,不断优化科普过程各个环节,并把握受众接受科普活动的目的,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以科普互动产品为例,就需要结合行业特色与科普目标,精准“把脉”科普受众的需求,引入更多“接地气”的互动方式,建设高质量的互动工具,用以达到将科技内容传播给公众,提升知识传播的最终效果,而现有科普工作暂未做到精准。
依托四川省科技厅科普项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开发设计的热核能科普互动展示平台,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结合时代宣传主旋律和受众需求,系统性推动科普互动效果持续发挥作用。(一)热核能科普互动展示平台技术优势。对照社会公众需求,参照行业内互动展示平台建设的优秀经验,推动聚变领域互动展示平台展现技术优势。第一,核能交互式科普展览平台设计软件基于网络平台。开发的科普展览平台按照宣传需求、用户需求以及涉及功能需求分为不同的版块,构建了一个集中化、专业化、智能化、分众化的软件系统。其技术关键在于系统要能够实现各类多媒体信息的组合播放,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新媒体交互体验感受。第二,作为核能交互式科普展览平台的重点功能之一的VR技术,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所需的核能装置模型,其技术难点一方面在于核能反应图像的整理、编辑,特别是图像刷新衔接和把握,同时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很高。核能反应装置是建立在满足等离子体状态下的反应,装置的复杂性极高,要充分展现具体板块的功能,需要在技术上实现单元区分,具体单元内容清晰展现;另一方面,核能反应的综合环境复杂,要模拟5500万度以上且极端高压的复杂环境,其困难可想而知。第三,核能交互式科普展览平台终端硬件采用嵌入式触摸一体化显示,终端采用工业一体化电路板设计,参照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核能能源开发与ITER计划”展项设计理念,其硬件设施充分结合软件优势,一方面将核能装置中主要部件形象化展示出现,另一方面将核能科学原理以直观方式通过VR技术形式体现出来。(二)技术实践充分考虑信息化实现方式。就软件系统而言,交互式科普展览系统由管理服务器、管理计算机、控制器、末端交互式显示设备、基础网络(含无线网络)及配套线缆组成。系统可以显示多种汉字及英文字体、数字、符号、图像等;交互式显示终端应能显示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信号;系统利用内部网完成数据传输,每台显示终端安装在相应的网络信息点;交互式科普展览系统设计的功能:可以实现垫片播、立即播、定时播、周期播、计划播、插播播出单(通过垫片播与立即播的组合,即在垫片播时插入立即播,就相当于插播)、插播区、区内插播、节目顺播、播出单顺播、节目循环播、播出单循环播、同步播、异步播等;同时结合触摸屏幕实现整个视频、图片等多种信息交互式展示。系统设计之初多个播出单向多个播放终端的批量下发功能。网络传输加密技术:为保障整个信息展示的安全性,在交换式终端与后台管理系统采用VPN加密技术实现点对多点方式,该技术应用可保证应用在园区的系统内容传输安全,这对校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可以实现终端在任意网络环境中安全、高速的数据传输。(三)聚焦自身优势,推动科普效应不断凸显。1.聚合资源,多元优势推动实现科普互动共赢局面。核科普作为核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需要持续得到中核集团及核行业内部的支持与合作,客观上也要求现有核行业要坚持科普走出去,推动了核工业内部的优质科普资源的共享;作为现如今国际合作最为深刻的领域之一,要加强通过与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通过科普互动展示平台将其优秀的科普开展方式方法不断兼收并蓄,形成专业化板块展示,从历史沿袭、行业特色以及国内外研究水平等方面进行纵横对比。2.聚焦目标,推动科普单元不断优化。科普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博弈,是在与社会公众信息交换过程中的“掰手腕”行为,所以要推动科普互动产品赢得社会公众认可,一是要精准把握社会公众自身信息掌握情况及自身特点,尤其是了解其信息缺位的具体情况,知己知彼,抢占“话语权”;二是要集合更多精尖人才,形成众人之势,才能做到开对药方,拔除病根;三是要系统规划科普互动章节、互动传播媒介,优化受众用户体验感。核能交互式科普展览平台设计软件基于网络平台,如前所述,拟开发的科普展览平台按照宣传需求、用户需求以及涉及功能需求分为不同的版块,这就需要构建一个集中化、专业化、智能化、分众化的软件系统。其技术关键在于系统要能够实现各类多媒体信息的组合播放。3.聚平台效应,组织讲好核科普故事。国家领导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也为新时代核科普互动展示平台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务必紧抓主流媒体平台,跟进行业口碑宣传平台,培养实时宣传平台,时刻保持与综合媒体同步发声,实时更新资源内容,从而实现全方位引导,上下联动,提升“共鸣效果”。
三、核科普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思考
(一)比翼齐飞,以品牌建设带动科普产业化发展。严格来说,现有核能科普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但科普又可归属文化创意范畴,本质上蕴藏着一定的市场潜力,特别是在投入建设高质量科普互动产品方面。如搭建品牌化核能科普互动展示平台,使各类不同的核能科普展示平台打响知名度,让公众通过受到品牌效应的吸引而主动地参与到核能科普的各类互动中,由此推动科普产业化,适当引入、或者部分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可实现品牌带动产业化,原因如下:一是创造的经济收益可以解决现有科普人员配置不稳定,长期专项投入资金无保证问题,缓解科普项目开发受制约,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普互动产品更新换代滞后等问题,彻底打消科普“基础研究本缺钱,还要额外去花钱”的理亏感。让人财物配置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二是可以有效提升科普硬件资源开发水平,诸多科研院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普硬件资源,有诸多历史遗留的珍贵物件,小如功勋遗宝、文献资料、科研器件,大到“大国重器”预制件,划时代的标志性装置部件,它们中大多科普展示功能强大,但是潜力尚未开发。三是科普软实力积淀已久,利用率不高。在出版科普读物、开发科普展品、开展科普培训等方面,科研院所已经积累了较为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实践经验,产业化推广能够最大限度的将核能科普软实力进行有效利用,推动科普文化作品和互动产品开发,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二)共建共享,构建核科普利益共同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推动建立更加广泛的核能利益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核能科普共建共享。有学者指出,核行业公众沟通普遍面临“风险全自留但缺乏相应承受力”。针对核能行业,处理这种问题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强化科普宣传和沟通,建立核能利益共同体,提升各单位科普能力,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继续加强与行业内部科普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科普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产业链内科普有机联系,提升新形势下核能科普工作开展的应对能力。二是加强与多元化利益群体沟通,鼓励支持者持续发声,引导中立群体树立正确的核能科普态度,强化对消极群体的长期科普跟进和诉求解答。三是继续加强与社会影响力强的媒体合作与交流,为核能科普赢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公众认可提供可能性,让部分关于核能的不实言论消灭在社会公众核能素养普遍提升的中。(三)未雨绸缪,树立科普“双重”危机意识。树立“双重”危机意识是基于行业自身特点和现有科普工作开展情况所作出的判断,即核能科普要对自身科普能力的弱项有充分的危机意识,也要时刻具备反危机意识,对未来科普工作开展可能存在的危机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要继续正视核能科普存在的问题,并保持高度警觉,深刻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产生的影响,制定解决的措施,坚持科普工作长期开展,长期总结,查缺补漏,推动科普“基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主业”工作随之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核能时刻保持“核无小事”科普宣传思维,时刻具备反危机意识,将挖掘科普空白地带与提前布局科普推广并重,力争科普工作始终与公众思维在同一个节拍上。有效做到处理现有危机,防范潜在危机,消灭重大危机。(四)砥砺奋进,持续推动特色化科普品牌建设。现有核能科普品牌建设成效初显,但是整体水平不高,未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以企业文化统领科普品牌建设的方面要有更多的尝试,突出文化品牌建设在科普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核能科普品牌建设创新思维和亲民意识,让品牌始终走在社会公众需求之前,走进社会公众心里,形成深刻共鸣;三是坚持线上-线下科普品牌建设同步挖掘,同步筹划,同步进行;四是要结合行业特色,深刻把握品牌定位,做好科学知识的传播内容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5-30.
[2]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使用手册[R].维也纳,2001.
[3]科技部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N].人民日报,2018-12-19日15版.
[4]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等.《TheAtlanticMonthly》,1982-3.
[5]佟贺丰.科普投入的国内外对比研究及对策分析[J].科普研究,2006(4):3-8.
作者:贺明明 单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上一篇: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与对策
- 下一篇:绩效工资改革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