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04 03:00:40

导语:察哈尔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察哈尔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研究

摘要:乌兰察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各族先人共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裕民人”到“老虎山人”“庙子沟人”,一直到后来的众狄、诸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北疆草原上繁衍生息,世代传承。这些部族经过世代交流、交往、交融,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遗产,尤为突出的是至今鲜活的察哈尔民俗文化,为乌兰察布市的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该文重点围绕地方学视阈下如何有效挖掘察哈尔蒙古族民俗文化资源,推进察哈尔文化资源品牌建设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地方政府和地区文化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地方学;察哈尔民俗文化;品牌建设

一、乌兰察布市建设文化品牌的新进展

文化建设,就要通过研究历史底蕴,挖掘文化精髓,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以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成当地的文化品牌。近年来,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有关察哈尔文化研究机构、社团组织和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共同致力于察哈尔文化的挖掘抢救、传承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发展,在文化研究挖掘、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传承、文化阵地创建、文化城镇塑造、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察哈尔文化的研究、传承、抢救和保护工作,团结广大专家学者和致力于察哈尔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坚持“抓精髓、聚精英、出精品”的研发思路,广纳贤才,重点突破,开展学术研讨及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开发文化产业,铸造地区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本世纪初,在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和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的号召下,乌兰察布地区掀起了察哈尔文化研究“热”。2003年,自治区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宏伟目标,乌兰察布盟委、行署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精神,积极谋划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路径,并首次提出了“察哈尔文化”概念。2005年,在乌兰察布市首届察哈尔文化研讨会上,市委、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经过多方论证,正式确定察哈尔文化为乌兰察布市的文化品牌,确立了察哈尔文化在乌兰察布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战略地位,即以草原文化遗产为源头,以察哈尔蒙古族文化为内涵,以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和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努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从而推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此后,在市委、政府的推动下,2005年11月,集宁师范学院率先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所;2008年,察右后旗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随后,察右中旗、察右前旗、丰镇市等旗县市区也陆续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组织;2014年8月,自治区“一旗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现场观摩会在“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开发保护基地”察右后旗召开。“察哈尔文化”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化品牌,标志着察哈尔文化研发思路趋于成熟。同年11月,集宁师范学院与察右后旗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签订协议,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特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2016年7月,区直社科类社团工作会议暨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察右后旗召开,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作为基层社团工作典范首次向全区推广工作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同年12月,集宁师范学院“察哈尔文化研究所”正式升格为“察哈尔文化研究院”。2017年6月,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察哈尔文化研发工作走上更高的平台。同年11月,成功举办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论坛期间,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文化研究会正式揭牌成立。市研究会的成立为深入推进察哈尔文化研究,打造乌兰察布地区的品牌文化积累了智力,提供了学术支撑,营造了良好氛围。乌兰察布市位于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处,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金三角结合部,是自治区12个盟市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区,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联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是自治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参加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乌兰察布市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乌兰察布市最大的发展优势是区位,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开放,一定要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做好开放发展这篇大文章。”因此,乌兰察布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区位交通,在实现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开发、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以察哈尔文化为品牌文化的文化建设不仅对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且是最具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抓手。

二、培育地区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

察哈尔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察哈尔蒙古族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发掘这一地域性和民族性凸显的文化资源,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呢?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依托丰厚的察哈尔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瞄准传承至今的察哈尔蒙古族活态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加以培育。第一、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全力塑造和培育品牌意识。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乌兰察布地区蕴藏着灿烂多姿的察哈尔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乌兰察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要有实质性突破,必须重视察哈尔文化元素在品牌培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要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塑造本土的品牌。第二、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社会团体的作用,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依托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积极调动各旗县(市、区)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及民间社团组织在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发挥研究会团体统筹组织协调职能,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各文化机构、文化社团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察哈尔文化工作的合力;配合内蒙古大学,进一步发挥集宁师范学院作为“蒙古族及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在察哈尔文化研究方面的研究中心功能和智库作用。第三、树立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设立市级察哈尔文化艺术节。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建议设立乌兰察布市级“察哈尔文化艺术节”,将该理念融入到艺术节各项活动之中。诸如2010年举办的全市察哈尔民歌大赛,察右后旗举办的察哈尔文化艺术节、察哈尔奶食比赛和老年阿斯尔大赛;2017年成功召开的“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节日的气氛,鼓舞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察哈尔文化艺术节办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节日。第四、盘点察哈尔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新亮点。一要深度挖掘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放眼乌兰察布历史文化资源,可谓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我认为我们乌兰察布当下,不仅要研究和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还要仔细盘点历史遗存,潜心研究,科学论证,合理利用好这些遗产。以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各类瓷器标本上万件)为例,足以佐证800多年前的集宁是何等的辉煌繁荣。古城建于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宁县,为西京路大同府抚州属邑,是连接蒙古草原与中原进行商贸交易的春市场(榷场)。二要充分认识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下功夫潜心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比如旅游文化产品,要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三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要以文化为灵魂,以历史为脉络,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含制度文化和地名文化)、草原商道榷场文化,古驿站(含军台)文化,察哈尔文化、杜尔伯特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文化。四要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对外开放新通道。我市成功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北方陆港园区取得国际道路运输许可资质,货运车辆可直接由乌兰察布经二连口岸出境到扎门乌德,打通了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通道”。乌兰察布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项目建设工作,机场国际航站楼改造完成,具备了开放航空口岸的硬件条件,申请开通国际航空口岸相关资料已报送国务院。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二期工程加快建设,俄罗斯、蒙古国境外物流园区建成投用,B型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面向俄蒙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初具规模。五要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和转型发展,为地方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大学是一座城市智慧的心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提高城市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和帮助集宁师范学院等院校建设专题博物馆和文献资料中心,结合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加速特色学科建设。

三、深耕民族文化沃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乌兰察布市自古就是察哈尔文化发祥地之一,察哈尔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草原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察哈尔文化。诸如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奶食文化、阿斯尔音乐文化、敖包文化、“五畜”文化等等,而以察哈尔土语、服饰、奶食、阿斯尔为最具代表的察哈尔蒙古族民俗文化,构成了乌兰察布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今后乌兰察布要将自己所特有的草原风光为基础,以绿色环境与察哈尔文化品牌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一张祖国北疆靓丽风景线上独特的文化名片。(一)语言文化。察哈尔土语是中国蒙古语标准音。其特征明显,在语音、语法和词汇表达方面尤为突出。使用人口约有10万,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太仆寺旗、锡林浩特市以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中旗、前旗、集宁区等旗县市区。就察哈尔土语本身而言,因为它居于蒙古语诸方言土语的中心地带,兼跨内蒙古东西部蒙古族集中聚居区域,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特征,特殊成分较少,词汇丰富,语法规范,语音表达纯正,与书面语对应关系清楚明晰,符合蒙古语发展的一般规律,易于接受,便于学习和掌握。同时,察哈尔方言与蒙古国喀尔喀方言接近,有利于两国交流合作。察哈尔土语之所以从蒙古语诸方言土语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古代作为蒙古中央直属部,察哈尔属民最初来自蒙古各部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的优秀子弟及部分白身人,后在清代,又有为数众多的其他部落属民被编入察哈尔八旗。由此可见,当今察哈尔土语是在蒙古语各个方言土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二是察哈尔土语历来受到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历朝官方翻译出版的佛经、工具书和文学作品中,一直被视为蒙古语“正音”或“标准音”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以基于察哈尔土语的标准蒙古语主办各类节目,受到全国各地蒙古族群众的认可和好评。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五通”原则(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实现“五通”,首先需要的是语言互通。目前,恰逢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正在举全市之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向俄蒙欧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对外交流合作中,要重视挖掘利用蒙古族语言文字资源所提供的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充分发挥察哈尔方言在语言沟通方面的优势,重视民族语言人才培养,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察哈尔土语这方面必将会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二)服饰文化。察哈尔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及佩饰等。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服饰的集大成者,它不仅从款式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与其世代繁衍生息的草原地理、气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也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步演进。察哈尔男女均穿开衩长袍。夏季穿衬衣、长衫、夹袍和单、夹布裤;冬季穿白茬皮袍、吊面皮袍、山羊皮答忽、皮裤或棉裤;春秋两季则穿吊面羔皮袍、棉袍、粉皮裤(去毛皮裤)外加套裤。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马蹄袖又名“图如”。马蹄袖有大小之别:搞家务的妇女和老年人的马蹄袖小一些,年轻人和放牧人的马蹄袖则大些;夏季长袍的马蹄袖小,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大。察哈尔服饰虽然保留着蒙古民族各地服饰的基本特点。但同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基本特点是便洁、亮丽、华贵,服饰的主角是长袍,款式大方,贴身、开衩、窄袖、无腰带。特别是妇女的袍子显得简洁、朴素、自然,衣襟领口和袖口没有过多华丽的镶边装饰。这些特征与察哈尔部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加之自然环境、经济情况、生活习俗等方面差异所致。蒙古民族服装服饰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且具有良好的展示条件,观赏性强,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基于此各地非常重视建设这一平台,争相举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或大赛,已成为一个地区对外交流合作,互相学习的重要窗口,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三)奶食文化。察哈尔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蒙语译为“察干伊德”,意为纯洁的食品。察哈尔部落的察干伊德加工和生产方式由来已久,以净、精、美等特点位于其他部落之首。蒙元时代,察哈尔作为宫廷卫队时期,他们把蒙古族各部制作奶食品的好方法传承下来,同时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先进方法引进来,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元上都城外设置过大型的皇室奶食品基地,其中用来酿制马乳的纯白马就有1万匹。1263年,元朝在金莲川设立了专为皇家供应奶食的群牧。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生动描写。察哈尔奶食曾经是清朝皇宫王室的贡品,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也是最为正宗的。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各旗也是自治区著名的“察干伊德之乡”。尤其以察哈尔奶食品工艺独特,味道鲜美,种类众多而富有盛名。(四)阿斯尔音乐文化。“阿斯尔”,蒙古语“至高无上”之意。流传于察哈尔各地的一种古老合奏音乐的统称,有特定曲目、规范的乐队编制和演奏规则,其风格典雅华美,轻巧多变,是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一种,被誉为“雅乐”“天乐”“宴曲之首”。这种音乐盛行于元代,并广为传播,到清朝年间,察哈尔各旗、群均有了各自特色的阿斯尔曲牌。通常由蒙古族传统的弓弦、弹拨乐器和吹管乐器组合演奏,常用于较大型礼仪性庆典活动。据统计,流传于世的阿斯尔合奏曲21首阿斯尔演奏曲目,有60%以上集中在察哈尔左翼地区,其余的流传于察哈尔右翼地区,“阿都沁阿斯尔”排在其他阿斯尔之首,具有传承历史长、传播范围广、保留完整等特点。200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2012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察哈尔右翼后旗为“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2014年,阿斯尔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区)十分重视挖掘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遗产,相继成立阿萨尔艺术团,举办各类阿斯尔大赛,对于传承蒙古族古典音乐,繁荣民族音乐艺术,传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原生态文化。乌兰察布市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银榆三大经济圈结合处,是自治区的向东开放的东大门,是中蒙俄走廊进入自治区的第一站,凭籍处于首都与首府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实施国参考文献:[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曹永年主编.蒙古民族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3]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4]陶玉坤.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5]纳森主编.察哈尔民俗文化[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6]札奇斯钦.蒙古文化概要[M].台北: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5.[7]博特乐图主编.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8]艾日布.阿斯尔[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6.[9]宝音达来.300年的村落———阿力乌素[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枢纽城市。这里拥有国家级4A景区的高山草甸草原———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有连绵起伏的火山草原———乌兰哈达草原火山群,有岱海和黄旗海湿地,有苏木山森林公园等,享有“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中国薯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神州家园”之美誉。察哈尔蒙古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祭祀敖包、祭火、祭天的习俗,豪放自由、纯朴节俭、率直真诚、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传统精神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这也是支撑原生态品牌的核心内涵。这些都是察哈尔文化能够发展的品牌魅力所在。(六)游牧文化。蒙古族传承至今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合理与本土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和态度。察哈尔蒙古族祖辈放养着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畜”。所谓“五畜”是指牧人在草原上主要经营的蒙古马、蒙古牛、蒙古双峰驼、蒙古山羊和蒙古绵羊。根据五畜的生理特点合理利用和选择草场,四季轮牧,多种经营。这种以地为床以天为房的生活方式不仅仅为蒙古人所坚持,就是历史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族群都不曾改变。牧人、草场和五畜是三位一体的畜牧经济体系,其中五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在游牧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察哈尔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鲜活的游牧文化,他们严格遵循四季轮牧的传统,有四季草场的利用标准,有转场的环保习俗,有畜群结构和家畜数量的控制,有顺服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价值观,等等,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五畜”文化,这是蒙古族先民的智慧和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因此,蒙古族经营“五畜”的优良传统在人类面临多种生存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需要深度挖掘研究,探索有效措施,保护与利用并举,保证这一古老的游牧文化不被破坏遗弃。

作者:欧军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