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

时间:2022-09-27 09:13:58

导语: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

一、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适宜的自然条件。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海拔1350~2443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0℃,年降雨量876.6mm,全年无霜期258天,非常适合蔬菜种植和生产。通海县除少部分地区有轻微污染外,生态环境优良,土壤品质较高。县内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基本没有工业污染。这为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蔬菜品种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通海县自身的自然条件状况,在考虑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前提下,通海县做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决策。①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通海蔬菜以年均增加2.4万亩的速度发展,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特优蔬菜类,从过去的白菜,大蒜,花椰菜,萝卜等较为单一的品种,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个品种。2015年通海县蔬菜种植面积为32.67万亩,总产12.52亿公斤,产值13.65亿元。2012年,通海县被列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②随着通海县蔬菜品种的不断优化,蔬菜的品质不断优化,通海蔬菜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和好评。通海已经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蔬菜集散地。3.通海县蔬菜产业链不断加强。随着蔬菜的增收增产,通海县蔬菜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全县有蔬菜营销户300余户,现有冷库83座,每天可加工预冷蔬菜近1万吨,大大小小的冷库分布在各个乡镇,菜农基本上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完成蔬菜交易,最大程度地保存了蔬菜的新鲜品质。除了蔬菜初级加工,县内还有脱水蔬菜加工企业,酱菜厂数家以及一家食用天然色素加工企业,把蔬菜产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推进。在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下,如纸箱、泡沫箱、塑料框、胶带纸、网套等相关配套加工企业也发展到100余家,近万人从业的规模,有效地促进了消费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蔬菜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通海县生产的蔬菜95%以上外销,此外,云南省还有近10个州市的蔬菜通过通海市场外销,通海成为云南省蔬菜最主要的蔬菜集散地及销售地。产品销往国内130余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中东地区。通海县的金山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每日定时收集上报蔬菜价格信息,成为广大客户了解西南地区蔬菜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

二、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1.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知名度,促进出口。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且前景可人,而要进一步提升通海蔬菜的知名度,名牌化发展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国家实施“品牌”计划的背景下,通海县蔬菜产业进行品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品牌凝聚着地区的优势,企业的信誉以及产品的品质,是一个产业或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③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品牌消费具有趋向性。通海县蔬菜产业进行品牌建设能有效提升知名度及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海蔬菜出口已开拓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韩国、日本、迪拜等国际市场,出口创汇5亿多美元。2.品牌建设有助于吸聚投资和技术。通海蔬菜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蔬菜加工企业,企业在市场中互相碰撞和竞争,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通海县共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24个,以蔬菜产业为主体吸引大量投资建设更专业的市场、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品牌建设的理念还有利于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进一步提升通海蔬菜的品质。通海杨氏天然产物有限公司在发展品牌时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该公司的“通海萝卜红”食用天然色素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产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国家地区,色素提取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受到用户好评。3.品牌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收入。通海县蔬菜产业进行品牌建设要求生产和服务更精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因此除了蔬菜加工企业外还带动了包装物生产、物流运输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发展至700多家,从事蔬菜收购的小贩约2000人左右,从事蔬菜营销的客商约有110户,为其进行签单买菜的从业人员约有400多人,驻守沿海销售地的约100人,冷库从业约12000人,成立了蔬菜运输货运信息服务部60多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长年驻守通海的省内外客商和外来打工大军,也大大促进了住宿餐饮业的发展。

三、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品牌产品较少,缺乏国内知名品牌。通海县的蔬菜企业大多是蔬菜出口和销售企业,蔬菜加工企业多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从事蔬菜收购的多以散户和小贩为主,蔬菜企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缺乏代表性的独创产品,没有名气较大的企业,品牌知晓度较低。此外,营销手段较为保守陈旧,广告宣传的力度不够,产品包装设计不够新颖夺目,中高端档次的产品有待开发。上述的问题都直接说明了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与发展。2.市场机制不健全,品牌发展不平衡。通海县蔬菜产业目前面临着价格紊乱,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蔬菜生产区域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经营主体一直以小规模的个体经营户为主,产品较为同质化,造成了在主要目标市场互相打压、恶性竞争的局面。通海县蔬菜外销量较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菜农始终处于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市场交易机制的不健全,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者和贩菜商对蔬菜质量的观念均停留在外观形态方面,相关质量监测部门检测力量不足,很难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这将制约着品牌建设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3.网络营销滞后,电商潜力有待发掘。通海县蔬菜产业目前在电子交易和网络营销方面比较欠缺。在蔬菜产业网络信息公开方面,主要是通海县农业局的通海农业信息网,网站虽然显示每日通海蔬菜价格,但并无蔬菜产业专栏信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网络营销的主力军自然应当是企业,而通海县的蔬菜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网络营销宣传平台,在淘宝和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搜索“通海蔬菜”不仅没有专门的店铺甚至没有任何相关信息。对比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网络营销,寿光蔬菜不仅在知名电商平台上有包括各种档次包装的蔬菜产品,甚至包括寿光蔬菜种子、脱水蔬菜等都有大量的售卖。专门建设的网络宣传平台———中国寿光蔬菜网,包括蔬菜交易信息、蔬菜种植技术、蔬菜营养及食疗等信息,大大提升了寿光蔬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品牌建设必须加强利用互联网的力量。

四、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明确品牌定位,打造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通海蔬菜主要以外销为主,出口创汇逐年增长,发展农业品牌化符合未来“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方向。2004年云南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启动,通海县被列入云南省16个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之一。2007年通海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追根溯源是农业生产的安全问题,而除了粮食以外,蔬菜的需求位居第二,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品牌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良和气候条件优越的优势,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注重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把通海县蔬菜产业生态优势扩大,增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认证,积极推进“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继续保持夏秋蔬菜的生产优势,加大发掘冬春蔬菜的潜力,提升全年供应优质生态蔬菜的能力。尽快适应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改进包装设计和服务质量,明确名牌化发展的路线,努力打造知名品牌。2.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品牌建设。在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一方面,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建立相关政策机制促进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品牌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品质的人才和投资,加快蔬菜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投入。政府应该根据通海县的实际情况建设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让农户和企业更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提升通海县蔬菜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作用。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市场主体,要树立走“品质”路线的决心和理念,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用积极的手段参与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同时,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其他主体也应不断完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打造通海蔬菜品牌贡献一份力量。3.加强网络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电商,打造网络营销宣传平台是通海蔬菜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通海县蔬菜企业要充分依托网络信息,加强电商销售平台或者是网店的投入与建设,构建蔬菜多元化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特征,能使通海蔬菜的品牌知名度以最快的速度为广大群体所知。同时,企业还可以依靠网络随时掌握国内外蔬菜市场的信息,从而有计划有调整地进行生产。此外,网络电商营销提供的评价功能是一个获取客户反馈并与客户交流的渠道,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云菜”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未来的发展值得人们期待。通海县作为“云菜”发展的示范县,进行蔬菜产业的品牌建设是必然的选择。目前,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打造品牌的条件,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毕玉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