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10 10:28:28
导语: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数十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或正在全国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哲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宗教学、民族学、教育学原理等多个学科已建成为特色学科。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在人才队伍方面,学校已经拥有一支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学缘关系好、创新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事业心特别强的文科教师队伍。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拥有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古典文学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学家周伟洲教授当选为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历史学家赵世超教授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00多人在全国性或陕西省各类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其中担任会长、副会长或秘书长20余人。一大批“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等中青年教师已在学术界脱颖而出。
三、学术影响进一步提升,在科研项目、经费、成果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
近年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年均30余项,2014年又有新的进步,全年获得42项国家社科基金(不含单列学科),居全国第12位次。同时,承担国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在增强。2010以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8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影响,获得同行认同,相继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多项;获得陕西省人文社科奖第一、二等奖占陕西省的1/3;一些服务社会的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进入政策层面。
四、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我校已建成多层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发挥着积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等4个中心已建成为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成为西部旅游发展研究的高起点、高水准平台。我校与陕西省文物局等部门共建的“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对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和区域文化建设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期刊建设成绩喜人。
近几年来,我校共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40余次,国内学术会议120余次,有600余名教师受聘前往外单位讲学,1500余名国内外专家受聘来校做专题报告。这些都为繁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出校门国门、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学校的“长安大讲堂”、“曲江讲坛”、“启夏论坛”、“香积讲座”、“教师教育论坛”、“西部大讲堂”等活跃了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我校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此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唐史论丛》《西北民族论丛》《当代教师教育》都是各相关领域表现不俗的期刊,为推动学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单位:社科处
- 上一篇:科学救援下的科学建设论文
- 下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专题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