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4-29 10:52:18
导语: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服务业的界定
学术界对科技服务业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多数研究文献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概念上来看,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统计数据来源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国家统计部门对科技服务业的界定。根据国家标准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科技服务业分为四大类:①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②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气象服务、地震服务、海洋服务、测绘服务、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及其他专业技术服务;③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包括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及其他科技服务;④地质勘查业,包括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本文以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为分析目标,但是由于这些城市分布集中,且规模、能级等差别很大,不可能每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都能对周边城市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因此,借鉴相关研究经验做法,本文首先从长三角16个城市中遴选出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力的城市,然后再运用威尔逊模型测算其辐射力的大小。1.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力的城市选取现有研究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个产业若想对周边区域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能力,则该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发展水平;该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基本上以接受其他城市的辐射为主。因此,为了遴选出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力的城市,需要首先对这16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借鉴相关做法,认为综合发展水平总因子得分大于0的城市的科技服务业具有辐射力,而其他小于0的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接受周边城市的辐射。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本文从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即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科技服务业投入情况、科技服务业产出情况,并区分为功能性指标和标志性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科技监测统计等。②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测算。运用SPSS软件对16个城市14个指标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如下:由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KMO值为0.666,符合Kaiser给出的大于0.5的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76.275,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指标比较适合采用主成份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出3个主成份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6.373%,可以认为这3个因子F1、F2、F3基本包含了全部14个指标所反映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可知,F1因子在GDP增长速度、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科技服务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等指标上负荷较大;F2在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授权数等指标上负荷较大;F3在R&D人员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等指标上负荷较大。根据SPSS软件运算得出的各个因子得分,可求出16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如下:表2长三角16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可见,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6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大于0,可以认为它们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而总因子得分小于0的城市主要是接收周边其他城市的辐射。2.主要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力实证分析本论文主要采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来测算辐射力的大小。威尔逊模型指出,区域J对区域K的资源吸引能力可以用公式表示:Tjk=KOjPkexp(-B*rjk)其中,Tjk是区域J吸引到的源自区域K的资源数,Oj是区域J的资源强度,Pk是区域K的资源总量,rjk是两区域间的距离,B作为衰减因子决定了区域影响力衰减速度的快慢,B值越大,衰减越快,K是一个系数,一般情况下设为1。威尔逊模型考虑了距离的衰减特性,反映了区域在相互作用中所处的地位。王铮等人(2002)的研究对我们利用威尔逊模型处理问题提供了简化的方法,他们将威尔逊模型用于研究人口辐射问题时得出城市的辐射半径可以表示为:r=1B*lnPkC!"要求解r,需要得到B、Pk、C的值。对于B值,王铮等人提出简化公式B=2TtmaxD姨,其中T是域元内传递子的平均个数,在这里表示城市的个数,即T=16;tmax是元素中具有扩散功能的最大个数,即具有辐射能力的城市个数,tmax=6;D是相互作用域的域元尺度,本文用16个城市的平均面积来表示域元面积D,经测算D=6869.72。所以,B=0.028。C为取定的一个阈值,表示当城市的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衰减到这一阈值时,就可以近似认为该城市的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达到了极限。根据无锡市综合因子得分为0.0737,所以假定C=0.01。Pk是区域K的科技服务业资源总量,本文将城市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作为该城市科技服务业资源总量。将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各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半径r(千米):上海187.25,苏州150.33,杭州139.84,南京108.54,无锡106.01,宁波71.71。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做出6个城市科技服务业的辐射区域图:科技服务业辐射区域图可以看出,六大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已经基本覆盖了整个长三角区域,且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沪宁、沪杭沿线的中心城市,这也是长三角最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在相对外围的南、北区域并没有形成具有辐射力的城市。二、对策建议1.相邻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优势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城市多紧密相邻,要想扩大整个区域的科技服务业的层次和能级,需要坚持城市之间错位发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千篇一律。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例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科研能力和中心城市地位,大力促进研发能力建设和科技交流推广;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立足科技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等。通过差异化发展,每个城市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优势,扩大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力。2.增进城市间的融合联动、协作,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差异化发展形成的是单个城市的竞争优势,要想提升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必然要求深化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融合与联动,加强协作配合,增进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合理,扩大区域整体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可通过加强城市间协同研发创新,建立城市间科技服务业交流共享平台等。3.促进其他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辐射点由结果可知长三角相对外围的地区城市并没有科技服务业的辐射极,这些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也影响着这些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应该着重促进这些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并挑选具备条件的城市,培育其成为该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增长点和辐射极,以带动该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发展。
本文作者:孔令超工作单位:上海大学
- 上一篇:城市自行车系统规划研究论文
- 下一篇:农业科学院建设与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