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教学评价的思索
时间:2022-12-27 11:08:37
导语:当代科学教学评价的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杨国强工作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对错误不置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注意了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评价时对学生随意否定、随意批评的现象减少了,这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确实发生了改变。但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科学课堂评价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一些不恰当的操作方法,或因无意疏忽,或是有意回避,却往往一笔带过或不予评价。无意疏忽暂且不去讨论,有意回避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当场给学生指出错误会使学生感到难堪,会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伤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的;二是认为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会自觉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这种看法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我在教学《水的三态与天气》一节时,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回答“霜的形成”时,有一个明显的认识上的错误,认为霜是由露水凝固而形成的。正是基于前面的两点考虑,我没有对他的回答立刻予以评价。结果我在这堂课结束后的学生一次讨论中,却发现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理由是“老师都没有说这是错误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囿于认知水平,对“正确”与“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来自媒体或实践,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而教师评价的作用尤其明显。一笔带过或不予置评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最终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这显然是与我们不予置评的初衷相违背的。
“泛泛而评”
即对学生的评价停留在表面上,多是一些概念性的、空泛的词句,用来评价这个学生可以,用来评价另外的学生也同样适用。这种评价粗看好象无可厚非,但细细思考却常常觉得意义不大,因为它没有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对学生观察行为的评价,常常用的是“很好”、“很认真”、“很仔细”之类的套话。而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每次都有一些具体的目标,说学生“很好”,有哪些具体体现?评价学生观察“认真、仔细”,他(她)又有哪些其他同学没有观察到的内容?恐怕我们在评价时不“细”一点,不落到实处,可能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发挥了,但评价的指导性、发展性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泛泛而评”也不现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每次评价都去“刨根问底”,我们要做的是“减少”。要减少这种“泛泛而评”的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就要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评价的指向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这个目标可能是一堂课的目标。也可能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评价要有一个清楚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评价?要有侧重点,要尽量做到“有血有肉”,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高度来进行指导性的评价。要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和其他学生知道自己做得怎样,还应该怎样做。切忌空洞评价,为评价而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不重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学习评价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矫枉过正”,反过来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或者以过程性评价的堆砌来代替终结性评价。如有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予以了很大关注,但活动结束后本来应有的对活动的终结性评价却忽略了;重视了对单元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单元学习结束后对单元的小结性评价却忽略了;期末结束后以过程评价资料的累积来代替学期评价等。
- 上一篇:科学发展与民生保障透析
- 下一篇:当代科学与生产力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