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学建设与实践探讨

时间:2022-06-29 03:32:45

导语:高校在线教学建设与实践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在线教学建设与实践探讨

摘要:肺炎疫情造成高校开学延期,在线教学在本次疫情阻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然其不足与短板亦集中显现。回顾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历程,理性审视在线教学的优劣,将疫情下短期的、被动的危机应对方案化为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契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创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或将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新路向。

关键词:肺炎疫情;课程信息化建设;在线教学;教学改革;民族地区;高校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令全国高校不得不延迟正常开学时间,影响了常规课程教学。各高校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全面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根据校情学情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引导教师择优选用适合的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以及校内在线课程资源开展在线教学。在线教育也称在线学习,是指基于网络的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在线教学具有跨时空性、学习自主性、师生交互性等优势与特点。在线教学是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自身变革。2012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慕课教育风暴,2013年慕课之风传入中国,并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强的互动性,学习进度自主等特点得到认可。随后中国高校、企业等开始建设慕课和课程平台,并成立了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推动慕课建设与共享。由此,2013年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1]。近年来,虽有企业、高校的参与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与推动,但限于网络环境、传统教学习惯等因素,在线课程存在开发建设火热但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占比不高的局面。而延期开学使在线教育重回大众视野,尤其是高校在线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热度。然而在线教学是否仅为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热度退却后又将何去何从。本文旨在回顾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历程,对延迟开学期间内蒙古7所高校在线教学数据加以分析,以期为在线教学突破难题、破解障碍,实现疫情期间集中发力后的蜕变寻找突破口。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历程:在线教学井喷式发展的根基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本科教学改革若干意见[2],这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被称为“质量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提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质量工程”后,教育部组织“985工程”,高校先行启动了视频公开课建设试点,首批4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3个网站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些课程是单向度的课程,没有师生互动内容。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通知中强调:“这是我国高水平大学率先向社会推出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展示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大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历经5年,共8个批次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陆续上网。“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3],这是在实施“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项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具体举措,简称为“本科教学工程”。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基础上,“本科教学工程”提出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为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非“211工程”高校纳入建设[4]。教育部从2017年起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认定范围是境内高校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完成两期及以上教学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层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并提出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等为认定重点。2017年认定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成都宣言”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打造更多精品慕课,推动教师用好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全球视野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二、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理性审视在线教学的优劣

回顾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历程不难看出,面对此次疫情,教育部组织的22个在线课程平台、开放的2.4万余门在线课程是经多年建设与持续积累而成的。这也是本次疫情突发之际,高校向全社会呈现的在线教学答卷颇得人心、可圈可点的历史根基所在。内蒙古7所高校(校名以NMG1-7代替)数据显示,自2020年2月下旬在线教学全面开启而始,第一周,6所高校5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有2所高校专任教师参与率达90%(见表1)。通过这7所高校在校生数、班级数的数据(除大四外),第一周班级平均开课门数最低1.6门、最高3.6门,按每门课程平均3个平行班计,班级开课门数应在4.8至10.8门之间。可得出,这7所高校课程的开出率均应在70%以上(见表2)。可见在线课程开课占开课总数比例较高,即课程开出率较为理想,基本能够满足延迟开学期间学生的学习需求。尽管在线课程开出率较高,且在线教学开启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已为课程运行通畅尽其所能提供保障。如内蒙古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内蒙古移动、内蒙古联通、内蒙古电信3家公司,面向全区所有学生推出特惠流量包,免费为全区教师进行家庭宽带提速,解决教师居家上网课网速慢等问题[5]。然而综合课后的师生反馈,在线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如高开课率那样尽如人意,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有:各教学平台、软件均存在高峰期运行不畅、网络卡顿拥堵情况,这是全国在线教学遇到的普遍问题。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等平台在观看视频和直播时出现不同程度卡顿,甚至个别高峰时段无法登陆。少数同学因居住地网络环境不佳,无法正常上课。教师对在线教学工具掌握与熟练程度不一,导致部分教师备课强度提高、授课压力加大。个别教师不适应在线教学方式,教学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使其难以应对自如,与学生交流不畅,授课与学习效果均不够理想。内蒙古一所高校第一周本科线上教学质量评估调查报告显示[6],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因素,认为平台流畅性和网络信号对线上教学效果影响较为显著的学生各占70.84%和69.42%,认为自己学习态度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占60.07%(见图1)。图1影响线上教学效果调查(学生)就同一问题,82.26%的教师则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见图2)。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控、反馈和指导是学习质量的保障。这一问题面向教师与学生的调查结果有基本的一致性,亦是调查可信度的佐证。调查结果显示,71.7%的教师在本学期前无线上教学经历(见图3)。对疫情结束后的教学模式选择调查显示,48.05%的教师表示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42.03%表示将回归传统课堂(见图4)。可以说,因疫情导致的延期开学反向促成线上教学的全面推开,在受众规模庞大、筹备时间紧迫的双重压力之下,对在线教学暴露出的问题、难点予以全方位冷静审视,顺势深入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是需要我们长期跟进的课题。综上可见,在线教育发展空间显著,线上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将成为未来教学改革、促进育人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育的井喷式发展,其长远的意义在于,彰显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之巨大影响的潜能。但信息媒体可以促进和改变教学方式,却不可能涵盖整个教育系统,在线教学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仅凭在线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毕竟教学活动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氛围的熏陶。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能力的涵育离不开教师人格魅力面对面的传递,更离不开求真、探索、激越、共情的校园氛围的浸润,这些都不可能被技术手段所取代。因此,理性看待在线教学的优势与天然短板,不将其视为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强心针,而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催化剂。

三、后疫情期的在线教学:化危机应对为改革契机

疫情期间,在不得不居家教与学的情况之下,对“学习”更广义的认知借由在线教学深入人心,其优势也被更多师生广泛认识并接受。对于学生来说,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与高效性。于教师而言,不仅能将优秀的教学成果更迅速广泛地传播,还可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况跟踪记录,促发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思考。就教育系统长远发展而言,线上模式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领域共享,弥合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此外,“停课不停学”亦健全了线上教学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从思想认识层面到具体操作层面的掣肘。教育部组织免费开放2.4万余门在线课程,涵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全天候开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免费提供2000余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将慕课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线上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引导学生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7]。内蒙古的NMG3高校为调动教师投身在线课程教学热情,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启动在线课程教学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保质。NMG1高校开展疫情在线课程建设立项,通过立项资助在线课程建设,将在线课程授课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课程建设重要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内容,鼓励教师将精力向课程教学投放。居家教与学终会成为过去时,而高校智慧教学建设的步伐不会终止,线上教学资源的常态化按需应用仍将稳步推行。高校线上教学资源条件是智慧教学建设的基础,包含网络资源,授课端的直播与录播环境、教学资源电子化丰富度,学习端的接收设备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思路与技术保障是智慧教学建设的助推器,影响着在线教学的进度和效能。专任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信息素养是智慧教学建设的关键,决定着在线教学发展的成败。在线教学在本次疫情阻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其在随时随供、全方位快捷服务方面还存在的诸多现实短板亦随之显现。然而只有在广泛使用中暴露问题,方能以问题为导向,得以破解障碍、突破瓶颈,实现疫情集中发力后的蜕变。在线教学也是高校改善并丰富教学内涵和过程体验,延伸教育的时空界限,将技术之锋与人文情怀相融相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导向。“危机”是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之一,博尔诺等教育人类学家基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危机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对个人、社会具有不可否认的教育意义。通过危机的威胁,人将获得真正的自我,树立稳定而无惧外来影响的自我责任感,从而更加成熟与坚定。危机下的教育不但影响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此,在当前教育变革任务的导引下,在对线上教学井喷式发展及其优势与短板的理性研判下,当以改革的精神、历史的视角,将疫情期间短期的、被动的危机应对方案,化为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契机。在线教学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或将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的路向。

作者:韩巍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