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探析

时间:2022-06-03 10:53:24

导语:新工科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工科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探析

摘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高校德育建设是人才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却面临着德育智育化、德育建设队伍建设、德育建设实践性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建筑类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德育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试图为我国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度重视德育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1]由此可见,“新工科”建设关乎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水平不仅关乎我国建筑行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关乎我国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是,建筑类高校自身与普通理工科院校不同,有自身发展的特点,然而有关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的文献却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新工科”建设与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

(一)“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高校德育教育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主要强调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旨在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的目的要求,针对新时期“新工科”建设,达成了重要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一带一路”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倡导的发展倡议与发展理念需要我国以建筑类高校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院校加以有效推行,优化调整工程教育院校教育结构,培养出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期,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其思维能力、接受能力、鉴别能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在2017达成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的感召下形成了以下特征。一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代建筑类高校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党的历史、政策在理论方面表示认可。[2]“FAST天眼”“北斗导航系统”等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使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不断增强。二是,体现了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培养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当代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前沿的理论、科技和成果,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二、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建筑类高校能够不断为我国以建筑行业为主的各行各业中输送人才,其中德育建设功不可没。“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强调了,“新工科建设要求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3]德育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中同样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筑类高校始终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将德育建设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一环。但是,建筑类高校师生群体特征以及作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个体仍然给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智育化德育的问题“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建筑类高校工科优势,统筹学科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发展需要依法调整学科布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智育化德育的不足体现在:德育对象的道德认知并未在知识灌输之后得到有效改善。高校道德教育往往会陷入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与处罚等困局,往往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替代德育。这种传统的以理论灌输的培养模式不仅忽视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更忽视大学生日常的道德实践。据此,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仅仅是在卷面成绩上的提升,无法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道德要求。

(二)建筑类高校大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结构复杂化问题大学德育工作队伍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中实现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领航队伍。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及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然而,通过对德育工作者的访谈,笔者发现,建筑类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中存在着可能需要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专业结构复杂。建筑类高校,尤其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为核心优势专业的大部分辅导员往往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大多数的身份是本专业的外聘或者留校的辅导员,这就导致此类辅导员往往不具备思政专业老师的理论深度和知识水平,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建筑类高校德育培养在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上往往会有所缺陷。可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教师在课下和课程结束后缺乏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无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出思想上的指导,从而在建筑类高校德育教育环节的有效衔接上出现困难。

(三)建筑类高校大学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性问题可是,建筑类高校在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时,往往更加注重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往往从就业和升学等因素考虑,仍将专业课教学与专业知识培养放在第一位。建筑类高校作为工科院校往往关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关注不够,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和方法缺乏创新,只注重于理论的教学、机械化的方法,缺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缺乏从认知和心理等角度入手,利用心理干预等方法挖掘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困境,往往很难从实践层次上结合大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和优势,为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提供综合化的指导。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

德育建设路径李杨等人指出,“‘新工科’建设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4]的确,‘新工科’建设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且紧密地同德育培养相结合,比如建筑类高校德育教育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当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与谁来培养人三个关键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新工科”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在此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落实德育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奠基性作用,需要把德育建设放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的首要位置,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实践探索。

(二)注重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筑类高校德育教育首先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这既包括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能够使建筑类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德育理论方面等东西,更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德育建设全过程,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当前,“新工科”建设应大力倡导将德育教育贯彻到当代工程教育的语境下,特别是在建筑类高校的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特色,探究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的发展路径,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渗透到教学的环节中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课程的学习,力图将专业课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

(三)加强建筑类高校德育培养队伍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工作能否为“新工科”建设服务,同样在于德育队伍素质的高低,在于德育培养队伍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广大教师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可以说,教师的道德素养关乎育人质量和水平。因此,在高校德育培养队伍的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专业素养优秀、道德情操高尚、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并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融入到高校德育队伍中来;其次要增强师资队伍德育教育能力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得建筑类高校德育工作教师能够针对特定大学生群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培养方式;最后加强德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化大学生群体,坚定自身道德信仰,明确自身使命,为“新工科”建设奉献自身的力量。

作者:陈安琪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