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时间:2022-09-08 09:13:00

导语: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1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定位和优势

地方高校一般是指由省市等地方财政支持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单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1.1地方高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地方高校由当地财政支持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内涵要求和职责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地方产业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高校的智力支持需求日益增加,地方高校作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创造者、知识创新的输出方和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必须扎根地方产业,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地方产业服务的重要阵地。1.2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优势。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地方高校的发展要求高校重视地方产业服务,主动肩负起服务和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责任,在应对地方产业发展应具备一定的主场意识;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具有地缘优势,便于地方高校同本地产业紧密交流,熟悉和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此外,地方高校的生源多数来源于本地。地方高校是本地产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3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劣势地方高校受限于地域和资源投入等因素,在服务产业方面具有明显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地方高校存在定位不清,容易照搬照学国家部属高校发展模式,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与当地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有一定差距;整体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培育等方面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服务手段缺失,一些高校地方产业服务停留在学校教师自由寻找横向科研项目合作的“散兵游勇”状态,没有行之有效推动产业服务的抓手和途径。

2“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双一流”建设提出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支持和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为地方高校指明发展方向、创造了重要机遇。2.1“双一流”建设是以冲击“一流”为目标。“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是一项突破性系统工程。“双一流”强调的是扶优扶强、引领示范,因此,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原则,充分考虑与国家部属高校错位,避免走进“复制”、“追随”的错误道路,同时也要与同类地方高校错位,避免同质化竞争。2.2“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固化壁垒,构建开放式、更具竞争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一些地方高校有不少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甚至部分学科指标已进入国际学科排行榜前列,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潜力。《方案》明确“双一流”建设重点破解原有高等教育领域中身份固化、重复交叉、竞争弱化等问题,实现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为高校发展创建更加开放平等的竞争环境。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创新能力。2.3“双一流”建设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双一流”建设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应将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纳入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综合考查指标中。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具有区位、人才、产研对接等天然优势。在面向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战略需求上,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产业融合优势,在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弯道超车。

3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路径探析

3.1紧密结合地方产业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地方产业发展也为高校科技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深的研究层次。“双一流”建设鼓励地方高校以解决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在促进产业升级中调整学科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学校学科和科研布局,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以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所处的江浙地区历来是丝绸的重点产区和出口基地,围绕丝绸上下游产业,苏州大学建立起从栽桑、养蚕、制丝、织绸、产品设计、印染和后整理到服装设计与表演的完整丝绸产业链学科群以及相关支撑学科体系。依托当地丝绸产业发展,苏州大学纺织工程学科逐渐形成学校特色品牌,并在国家级科技项目、成果培育等方面收获丰硕,特别是丝蛋白生物医用材料应用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经济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重大影响力。当前各地方高校高度重视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校战略布局。宁波大学作为一所沿海地区的高校,强调“海洋化”特色,通过其他学科对接海洋学科获得成功。苏州科技学院以苏州园林、城市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发展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方面积累了深厚基础。3.2“学科+产业”双向渠道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各高校人才引进战争硝烟弥漫,而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经费、科技创新基础和条件等方面与国家部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落户本校,是地方高校关注的重点难题。扎根广东产业的广东工业大学提出“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和靠服务”的人才引进、队伍组建原则,与广东工业界联合,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全球第一款GPS定位手机设计者”汉诺•凯霍宁教授等一批顶尖创新人才与队伍,值得各地方高校借鉴。“学术+产业”双向渠道联合引进主要是通过高校与产业联合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受聘于高校,在高校重点开展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时在企业中兼职、创业,加强企业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学术+产业”双重资源,充分满足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创业在企业”的需求,同时有效保障高层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学术+产业”双向渠道联合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对学校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出较高要求。首先,高校学科领域必须要与产业有紧密的关联性。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产业合作力度,一方面地方高校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兼职等,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学会“借船出海”,通过加强区域重点研究机构、产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合作,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更多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让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3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方案》。明确要“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探索围绕产业上下游创新链条,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等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中各主体优势,加速高校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地方协同创新平台一般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单位建立起的利益共同体,重点通过科技成果孵化、公共技术服务等,将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深入地方产业腹地。地方协同创新平台一般由政府、企业、研究院所等多个主体组成,能最大限度集聚地方区域内的人才、资金、服务、设备资源,有效拓展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范围。其次,协同创新平台按照企业化模式运作,在人员薪资待遇、经费管理、设备采购等方面较传统科研院所更加灵活开放,能充分激活高校科技人员动力,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第三,对比单个科技项目合作、联合共建企业研发机构等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地方协同创新平台能够集聚优势资源,面向地方产业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为地方产业提供稳定持续的技术支持,对地方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起到引领驱动作用。以深圳大学为例,深圳大学目前与深圳市南山、龙岗等8个区合作建立了地方协同创新平台,均为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为学校教师科研团队与深圳产业搭建了沟通桥梁,强化对深圳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和贡献力。近两年学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居全球教育机构前20名、全国高校第一。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是由南京工业大学和企业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所依托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平台,目前已经衍生、孵化企业30多家,实现了人才、学科、产业的良性互动。

4结语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新的机遇。地方高校应逐步破除观念和现实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重点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找准地方服务途径和渠道,在新一轮高校发展中谋划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增礼,巩红新.“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核心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7(4):31-36.

[2]褚照锋.地方政府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反思———基于24个地区“双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8):50-55.

[3]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与存在的问题———以北京、上海、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7(3).

[4]柳贡慧.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逻辑与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33-34.

作者:穆淼 尹志伟 王荟荃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