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析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2-01-25 09:06:08

导语: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析及解决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析及解决方案

摘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以抚顺石油二厂污水处理厂威力,论述了环境监理的管理和意义,分析了现在环境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环境监理;环境管理;目的和意义;问题;解决方案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环评有效性和完善性具有积极作用。

1环境监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能够代表环境监理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部委的行政规章,按照出台时间序列如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环发[2009]150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5号)、《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辽环发〔2011〕22号)[2]。

2环境监理工作的管理、经验和意义

2.1环境监理管理

环境监理机构应当于环境监理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书面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并报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实施环境监理月报和专题汇报制度,开展环境监理专项检查。

2.2环境监理的经验和意义

根据《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确定不同的环境监理重点[3]。以抚顺石油二厂污水处理厂改造过程环境监理专题汇报为例,进一步说明环境监理的重要作用。由于天气和施工进度发生变化等原因,污水处理厂改造部分工程需要更改,环境监理单位提出了原有施工方案和拟修改施工方案对比表(见表1),并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了专题汇报。根据上述专题汇报,环境管理部门及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最终确定该方案可行,并提出新的环境管理要求:(1)加强合建曝气池的曝气效果:提高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在水中投加生物载体,固化微生物,增加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2)源头处理措施:加强重点装置排污管理,减少高污染物的冲击;全面检查雨排系统,保证清污分流;充分利用三级管理体系,对装置排放污染物进行错峰管理(3)污水处理厂管理措施:加强日常巡检工作,加强对进水的监测;发现进水水质异常,及时进行汇报并采取补救措施(4)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在施工方案发生变更期间,环境监理单位和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进行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通过上述措施后,该改造方案顺利完成。环境监理在本次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也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技术保障,以体现了环境监理了意义。

3目前环境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理还没有具体的规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使环境监理工作难以做到定性和定量[4]。

3.2专业环境监理人员不足

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工程监理经验,但是对环境保护专业知识欠缺;另一部分具有丰富的环保专业知识,但工程监理专业知识较为薄弱。

3.3环境监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建设

未批先建的项目不能及时进行环境监理;个别建设单位存在施工时未按要求开展环境监理,过后补做监理工作现象。

4加强环境监理工作的对策

4.1完善法律法规,为环境监理提供法律支持

逐步建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标准、指标考核与验收、收费标准,使环境监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4.2提高环境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可借鉴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的成功经验,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增加环境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及注册制度。

4.3建立项目环境监理档案

严格审查环境监理月报,确定环境监理检点,落实重大污染节点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使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4.4加强环境监理宣传工作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并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到环境监理中,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监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在辽宁省的试点,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环境监理的意义,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环境监理工作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程序,实现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作者:佟敬军 单位:抚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朱京海.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圣等.建设期环境监理实践与相关问题思考[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2,28(4):1-4.

[3]焦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内涵及要点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5):62-65,77.

[4]朱静.中国环境监理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