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诠释

时间:2022-01-06 04:26:18

导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诠释

摘要:描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图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主线,在学习上、行动上和实效上永葆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必须始终服务于师生需要这一旨趣,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必须始终面向具体实践需要这一指向,紧密结合我国历史发展实际、高校办学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际,创造无悔于时代的辉煌业绩。主线是根本,旨趣是前提,指向是目的,分别聚焦“坚持什么做”“具体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三个方面构形为一个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辩证整体,共同形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三重维度的诠释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师生群众;实践需要;辩证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反映了高校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是高校发展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接续探索,用与时俱进的鲜活理论指导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研究成果偏少且研究主题分散,关注点零星。为此,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对象进行理论构图,尝试揭示其学术研究需要坚守的主线、秉持的主题、研究的指向,进而呈现这一学术构图的逻辑架构,无疑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的理论增长点,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繁荣和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主线:始终葆有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鲜亮底色,也是构图其学术研究过程始终的主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看学习,更要看行动,最终看实效,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学懂弄通,知其要义、懂其精髓,确保见诸行动、落到实处,最终见到实效、看到结果。首先,看学习。学习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先学深学,带头学、深入学、学深入,要走在其他学科专业的前面,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其他学科专业树立“样板”、标举“典范”,确保学到深里去、学到点子上、学出真知来,形成带动效应。要全面系统学,以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为重点,结合个人从事学科的专业实际,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到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列出专题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做到内容的融汇贯通。要原汁原味学,学原著、学原文、学原理,以文本为主要学习对象,逐字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和研读,运用体验式学习法,身临其境体味文本产生的原初语境,真切把握文本的本真内涵,从文本中感受真理的魅力,获致前进的力量。其次,看行动。行动是学习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保持良好状态,守得住定力、沉得住气,“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该稳则稳,该进则进,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1],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工作中的鲜活实践;要集中精力,认准了就干、看准了就上,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真正把行动落地落实落细;要把行动当追求,行动顺利时戒骄,不顺时戒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始终保持清醒有为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状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学习安排和行动计划的落实。要秉持科学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务实行动,在现实环境变化中求新、在新中求进、在进中求精;要边行动边总结,以问题为导向,找弱项、寻短板,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扭牢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协同,扭紧“牛鼻子”,实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全局。第三,看实效。效果是学习的目的、行动的升华。在思想指导上面向马克思主义取得实际成效,“既要体现在深入学习上,更要体现在贯彻落实上;既要有认识上的新提高,更要有运用上的新成果”[2],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意识形态角度检测学习实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以此做为原则和底线,对是否越矩马克思主义进行审察。要从教育者的角度检测学习实效,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处高校这一特殊空间,根本使命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这就必然要求站在教育供给方进行学术研究,以最终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从自觉自为的角度检测学习实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内化于心、入脑入心,切实转化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研究导向结合起来,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和学术研究的“学理”结合起来。

二、旨趣:始终服务师生员工需求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主线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从主题要义的维度,揭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旨趣。换句话说,就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和群众思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全面回答好开展学术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第一,紧紧依靠师生。师生之所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之所向。要准确把握师生是高校发展“剧作者”,也是“剧中人”的主体角色和地位,切实在学术研究的旗帜上镌刻师生的名字,做到依靠师生授课、为学。要把师生对美好学习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拜师生为师,向师生学习,时刻不忘强烈的忧师生、爱师生、为师生、惠师生之心,关注师生需要需求,回应师生热点难点,全心全意、真心实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集体诉求和根本利益作为学术研究的生命线。在坐好冷板凳的基础上,适时适量适度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进师生,到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用脚丈量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尺度,从师生学习生活实践中获致学术研究灵感,从师生学习生活实际中汲取学术研究涵养。只有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才能更接地气、永葆生机、彰显活力,否则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源泉,失去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第二,始终为了师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绝不能仅局限为哪个人、哪些人或少数人服务,必须牢固树立为了师生的理想和追求,切实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尊重师生的创新创造,主动把个人学术研究同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同人才培养具体实践联系在一起,在为师生的服务中实现学术研究价值。必须始终坚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问计于师生、问需于师生、问对策于师生,切切实实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必须面向师生的需求推出建设成果,把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写在高校事业发展大地上、写在师生现实需要上,集中精力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问题,切实推动思政课教师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良改善,以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第三,共享建设成果。师生共享建设成果,是上述紧紧依靠师生、为了师生的逻辑延展,也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鲜明体现。共享建设成果是全员共享,这是从覆盖面维度说的,就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果要顾及每一名师生员工,不单单只是学生,也并非只是教师,抑或师生中的某一部分;共享建设成果是全面共享,这是从共享的内容维度说的,就是师生要共享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方面面的成果,包括思政课教师本身、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教研室发展、授课水平提升、备课基础强化等方方面面的成果;共享建设成果是共建共享,这是从共享的实现途径来说的,就是要凝聚师生智慧,汇聚师生合力,营造师生参与、师生尽力、师生都有成就感的浓郁氛围;共享建设成果是渐进共享,这是从共享的过程来说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逐步积累,既不是裹足不前,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水滴穿石般的久久为功。

三、指向:始终面向具体实践需求

上述是从理论视角上建构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和主题。从学术构图的视角来看,从总体上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逻辑之后,就需要从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角度将这一逻辑细致完整地呈现出来。首先,紧紧依托我国的具体实际。“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4],要从悠久历史中汲取研究营养,中华文明历经长时间的岁月沉积和发展积淀,涌现不计其数的思想大家,留下了伟大而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高校哲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丰富养料。只有依据这些智慧、大胆吸收这些智慧并用好用活这些智慧,才能有效开展学术研究。要从时展中汲取营养,深切把握我们已经从“未发展起来”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这一新阶段的新环境、新的发展条件及其带来的新变化,深切把握我们面临的新矛盾,全面完整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内涵,深切把握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目标,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依托我国具体实际,不仅包括国内实际,也包括我们身处的国际实际。为此,也要从现实国际语境中汲取营养,深切把握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国际话语权的力量和份量,我们所倡导的天下为公、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等思想取向所显现的独特价值,当好世界舞台上“中国好声音”传播者。其次,牢牢扭住我国高校的办学实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高校办学经验总结,在正确的高等教育观、人才培养观、大学生成长成才观、教育教学观的指引下,时刻坚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为培养知大理、明大任、担大责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贡献力量和才智。要坚持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高校办学经验总结,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研究,多层次、多领域发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声音。要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服务的高校办学经验总结,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科学看待国内外形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代新的精气神投入学术研究,自觉把人个理想追求融入中国梦,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传播正能量。要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校办学经验总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创造更多有质量、有热度、有温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第三,紧密贴合所从事学科专业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涵盖诸多二级学科的范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规律,认真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社会科学的差异,在比较中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脉络、演进形态、形成体系、发展趋向、分类标准、职责功能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所从事的具体学科专业特点,把握一般规律和具体学科的特殊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效对接,采取易于传播和分享的手段和形式,进行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深入浅出地开展好本领域学术研究各项工作,努力研究出特色、研究出水平,让研究成果“大众化”和“化大众”,为师生群众所掌握、所喜闻乐见。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一切学科专业的研究优长,融入所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真正让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从“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实践中的指南”,创造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饱含理论气质又不失实践秉性的成果。

四、结语

最后,我们需要追问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图谱的逻辑基点是什么?当然,这一理论图谱的考量基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或层次展开,但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围绕主线、旨趣和实践,也就是说,开展这种构图必须明确坚守一条主线,明确围绕一个主题,明确指向一种需要。我们说,主线是“坚持什么做”,旨趣是“具体做什么”,指向是“为什么这样做”,这三个方面是一个联系紧密而又不可分割的辩证整体。其中,旨趣是前提,主要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核心是紧紧依靠师生,始终为了师生。其中,主线是根本,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贯穿全部的主线,真正把这种坚持落实到学习上、行动上和实际效果上。指向是目的,理论最终要指导并服务于实践,这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主线,紧紧依靠并服务于广大师生群众,紧密结合我国历史发展实际、高校办学实际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实际,才能创造无悔于时代和师生群众的学术业绩。正是遵循这种辩证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练就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过硬本领,才能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要认真审视这种辩证逻辑的原初内涵和内在关联,紧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困惑”和“成长烦恼”,以勇立时代潮头的魄力,以精通古今变化的学养,以勇发思想先声的担当,坚定肩负起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伟大使命,为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30.

[2].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3.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

[4]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作者:雷伟 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