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分析
时间:2022-10-21 03:20:28
导语: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出台以后,地方高校积极应对,但在思想认识上对一流课程的建设目的及其内涵“两性一度”的理解等均存在一定偏差,这将严重影响一流课程建设实效。本文立足地方高校,对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尝试从不同层面对一流课程的本质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引起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内涵建设
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国家实施了一流课程“双万计划”[1]。地方高校积极应对,对少量建设基础较好的课程,加大投入,重点培育,力争在“双万计划”中取得一定份额。这样,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时间内用较少的投入获得一些省级以上标志成果,这些教学建设成果的确可以彰显自身的本科教育水平,但对于整体课程建设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改变。因此,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建设理念去推动实施本校课程建设与改革,这将最终关系到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整体建设成效,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提升,关系到高校能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建设一流课程的本质:是高水平建设还是内涵建设
这个讨论有助于解决地方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上的思想认识问题。地方高校在面对高水平建设时其实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从高水平的一般意义上来理解,更多的是指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层次等,从长远来看,一些地方高校肯定能实现高水平的发展,但在短期内学科建设水平、学校综合实力难有跨越式发展。地方高校对高水平建设既期待,同时又信心不足。在国家“双一流”高校公布以后,很多地方高校并没有放弃自身追求高水平建设的愿景,而是结合实际,把自己的“双一流”目标调整为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本科教育一定要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流课程,就是为了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高水平本科教育。从建设这个角度来说,一流课程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建设高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流课程从课程建设水平层次以及立项建设门数(双万)来看,是高水平建设;从建设目的来看,是要全面解决课程质量低下(“水课”)的问题;从建设标准来看,赋予了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即“两性一度”[2];从改革动机来看,是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综合分析,一流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种内涵建设。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进程中,课程同样经历了一个量的迅速扩增的过程,由几十、几百发展到现在几千门的规模。大家对课程建设的真正重视,源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真正实施之前,大家对课程的认识是肤浅的,设置是随意的,管理是松散的,建设是滞后的,质量是低下的,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当前一个普遍性的短板。因此,国家号召建设一流课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不仅仅是让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而是按照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课程质量。“两性一度”是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同时亦是治疗“水课”的良方,它应该成为新时代所有课程的建设追求,成为无论是高水平大学还是一般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地方高校同样需要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自己内涵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二、一流课程目标:是少量标杆还是整体推进
在推进一流课程建设的管理理念中,地方高校一般理所当然地选择进行一些标杆建设。所谓标杆,就是把少量的课程建设成榜样示范课程。主要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容易出成果,二是整体推进有难度。而且,多年来大家采取的都是这样的一个策略,也获得了一些课程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了本科教育水平。但整体课程质量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大家现在都认识到课程是高校一个普遍性短板,要想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大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几门甚至几十门标杆课程,相对于高校总体几千门课程而言,所占比例极低,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是非常有限的。在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的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不应是重点建设少量课程,不应是几门或少量“金课”的建设成果,应着眼提高整体课程建设水平。一流课程建设必须树立整体推进课程的建设理念,我们建设一流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内涵绝不是少数课程,只有课程整体质量提升了,那才是真正的一流。整体推进课程建设需要转变高校管理者的课程管理理念,在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上应摒弃急功近利思想,课程建设是个长期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出成果,需要高校长抓不懈。应摒弃一贯以来重点建设思想,只投入建设少量课程,忽视大部分课程的建设。整体推进课程建设首先要在学校管理层形成共识,课程建设从整体来看,一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决策层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成效是局部的、少量的还是整体推进的。
三、一流课程实施:是建设目标还是建设理念
建设目标分两种,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短期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长期的建设目标,实际就是一种建设规划。从理论上来讲,似乎所有高校都应该建设一流课程,确立自己在课程建设上的高标准价值取向,把一流课程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建设目标不是一种建设愿景,是要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在地方高校里面能达到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的肯定是少部分建设基础较好的课程,国家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目的只是让高校建设几门或者少量一流课程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地方高校对课程建设,从表面看,似乎很重视,每年都投入建设少部分课程,或评选少部分优质课程,倡导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但这些投入建设的课程平均到每个专业,有多少呢?可能不到1-2门,相比每个专业40-50门课程而言,大部分的课程自设置以来,缺少主动或有意识建设,学校也较少开展整体课程评估。从改革动作看,似乎紧跟形势,从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到“金课”,高校都积极参与,但实质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念上,只是一种对上级精神的简单跟从,开展一波接着一波的建设,看似忙碌不停,实际是少量课程的重复建设,因为有建设基础的课程不多,这种情况在地方高校尤其常见。那么,高校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改变了吗?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了吗?高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尤其是整体水平提升了吗?应该说,有一些变化,但没有根本性变化;有一些提升,但没有整体水平的提升。原因在于高校缺少长期可以坚持的核心课程建设理念。高校应该把一流课程作为自己的长期建设目标,把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作为自己长期坚持的核心课程建设理念。一流课程标准就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既是一种建设标准,同时也是一种建设要求,高校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以此作为建设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解决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四、一流课程管理:是投入驱动还是制度驱动
投入在这里主要指课程建设所需要的经费支持。高校上下从管理者到教师现在都多多少少有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即教学建设必须要有经费支持,否则就推动或者建设不下去。课程建设肯定是需要一定经费投入的,但投入不能解决课程建设的质量问题、整体课程推进建设的问题以及课程建设动力的问题。通过这么多年项目建设实践证明,单纯投入导向的项目建设,其建设成效远远没有预期所想那么高,教育主管部门现在也逐步改变了立项就给经费的做法,强调产出导向,对建设好的项目进行追加性奖励。地方高校相对资源不多,一般只能采取重点立项、经费资助的办法对少量课程开展建设,如果坚持投入建设的管理理念,势必无法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影响课程建设、导致课程建设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投入方面不足吗?投入只是给予了课程建设本身的一个资源支持,课程建设主体(教师)并不能从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当中获取到利益,激发他们投身课程建设的内驱力,因此,投入不能完全解决课程建设的动力问题。高校无法通过增加资源、单纯依靠投入来整体推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3],真正影响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或者关键是课程建设的动力问题,即课程建设主体(教师)的投入度、积极性问题,而导致课程建设主体内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激励制度。制度的作用是无形的,且能长期发挥作用,好的制度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成为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文化,它对人的精神层面产生深远影响,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从机制层面去推动课程建设尤其是更大层面课程建设远比经费投入效果要好。但最能影响课程建设的机制不是那些课程制度本身,而是教学科研激励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毋庸讳言,很多高校就是一种科研导向的激励机制和项目、论文的评价机制,教师把很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势必造成对教学投入不够,对教学建设的忽视。为此,建议从三方面着手改革,一是必须调整科研过度高于教学的奖励机制,使科研与教学的奖励额度处于大致相等的水平;二是建立一定级别的教学工作成果等同科研成果和相应科研分值的认定机制,使教师能真正丢下包袱,投入教学;三是加大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中教学所占比重,构建取得教学工作成果的教师获得加分或直升高一级职称激励机制。
五、一流课程改革:是模式改革还是综合改革
众所周知,国家建设一流课程,主要评选五类“金课”。如果我们再把它细分一下,可以分为线上、线下、线上与线下混合等三类理论“金课”,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二类实践“金课”。所有的“金课”都强调产出导向,倡导实行探究式、自主式、项目式学习,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能够深度学习、培养运用高阶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无论是从一流课程改革导向还是从当前高校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课程评价强调师生互动来看,似乎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成为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很多高校和教师会认同这样一种思想和认识,可能还基于在国家一流课程实施意见未之前,国家已经开展了几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很重要的观测点,占有较大比重。改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它关系到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成效。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一流课程建设指向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改革这一方面,而是要重塑整个课程教学体系。首先,从目标上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涵盖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运用高阶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破除教学内容的陈旧性问题,与时俱进,注重前沿性与时代性,要革新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倡导探究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最后,教学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挑战度,学生的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如此,要真正有效推进一流课程深入建设,还必须系统改革课程有关评价机制,如对课程进行质量评估,加强学生过程性评价,开展对试卷命题的分析评估,实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19-11-22].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作者:覃业飞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 上一篇:高校团支部建设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