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建设路径探索
时间:2022-04-15 03:33:22
导语: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建设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神圣使命,勇担责任,积极作为。高校共青团在全团拥有最正规、最庞大、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优势,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的十八大报告也基于学生团员占总团员比例超过60%的实况,明确提出“全团抓学校”的工作思路和“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高校是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阵地,是社会进步的窗口,是青年三观形成的重要场域,它肩负着为党育人之重任,使命尤为重大。这需要高校共青团求思求变,抓住机遇,自觉将势能转化为动能。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共青团要在“大思政”格局中找准发力点,着力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因此,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的基础工程,也是高校共青团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理论概述
2014年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团员、服务基层团干部”四点要求。据此,张华(2015)将服务型团组织的内涵界定为具备服务党政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公共事务三种基本服务能力,且服务水平得到党政领导、青年群众认可的基层团组织[1];武汉市团校课题组(2015)认为,服务型团组织是立足于基层,以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团员、服务基层团干部为任务的基层团组织[2];郭洁(2016)则从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目标出发将其界定为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有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和平台、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有团员青年满意的服务业绩的组织;有学者认为,基于服务型团组织的特征将其界定为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协助政府承接青年公共事务、对青年权益进行实质性维护的团组织[3]。综上,在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内涵界定上,相关研究始终围绕“服务”这一核心主题,高校团组织作为团的基层组织,也应围绕“服务”这一主题加以界定。但是,高校具有其特殊性,在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内涵的界定上,一方面,要突出其立足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其中包括团员、青年和基层团干部)两个基本职能;另一方面,还要着重强调其固有特征,具体如下:(1)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以“中心工作”为基本遵循,服务高校五大基本职能。(3)以服务青年发展为核心目标,了解青年实际困难,解决青年现实问题,维护青年核心利益。据此,笔者将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界定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心工作”为基本遵循,以服务大局、服务青年为基本职能的高校共青团组织。
二、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建设目标
高校团组织要想发挥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职能,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就必须首先厘清其组织建设目标。团中央印发的《意见》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要实现“五有”目标,在“五有”目标设定的框架下,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高校是团员青年聚集地的特点,可以将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建设目标明确为三点。1.服务功能完善,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首要任务,也是“大思政”格局下发挥生力军作用的落脚点。高校共青团应切实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是主动抢占青年学生思想阵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高校共青团建设成思想统一、先进、纯洁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二是要实施好党和国家的青年政策,围绕青年、服务青年,立足青年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家业、事业等迫切需求,践行服务功能,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组织体系健全,有效覆盖全体青年指出:“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4]。延伸工作触角必须从组织体系上改革,破解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二八效应”。一是纵向垂直与横向扁平相结合,增加高校共青团组织与青年学生的接触面积,拓宽工作覆盖面;二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工作路径规划立足青年实际需求,扩大工作的群众基础;三是团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相结合,有效整合资源,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3.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新时代,随着多元文化的传播和根植,高校共青团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青年学生的个性与诉求在不断转变,高校共青团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谋实效:一是紧扣时代潮流,借力新思想、新焦点、新平台;二是创新服务项目,将传统服务项目与创新服务项目相结合,持续深化服务品牌。
三、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建设动力
1.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动力源。第一,社会发展驱动力。新时代面临新变化,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先进性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在保障高等教育优质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5G时代来临,青年群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聚焦点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时代倒逼共青团的工作手段和途径也要顺应时展去改革,要用团员青年听得懂、喜欢听、愿扩散的语言和技巧服务和引领青年,让青年紧紧围绕在团组织周围。种种新变化则要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内容也必须随之改变。第二,青年需求驱动力。结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2018年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的调查[5],中国青年的需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政治参与、闲暇娱乐文化、合法的青少年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残疾青年发展等10个方面。广大青年亲身见证、经历、参与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进程,对国家发展成就充满自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充满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也充分肯定[6]。目前,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青年受教育程度处于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青年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而青年思想教育的时效性、青年体质健康水平、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水平亟待提高,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创业创新的热情需要改善和关注[7]。因此,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的个性与诉求的调整驱动着团组织着力改变工作观念,以服务赢得青年、凝聚青年。第三,党建引领驱动力。党的十八大强调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驱动下,要努力将共青团建设成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提出为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事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教育领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党的决策和部署为共青团工作提出了刚性要求,高校共青团要主动调整工作意识,展现新作为。第四,自身改革驱动力。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再出发”,将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去推动。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立足青年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改革,扎实服务,突出青年学生团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做青年学生身边的、贴心的共青团。高校共青团在长期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高校共青团机构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团委团干部往往存在工作人手不足,工作任务重的情况。在团委指导下的各类团学组织中存在着学生干部虚多,团体工作战斗能力不足的情况;在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方面,存在着团支部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团支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和转变等问题;在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尽管高校团员青年数量众多,但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质量还有待加强。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共青团改革势在必行。2.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动力作用机制。根据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动力源性质,可以按照动力产生机制将其分为外驱动力(社会发展驱动力、青年需求驱动力)和内驱动力(党建引领驱动力、自身改革驱动力)两个类型。要辩证地分析内外驱动力间的作用机制。第一,外驱动力传导作用分析。社会发展驱动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局”职能实现。社会发展为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和发掘社会发展中的机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共青团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扛起思想政治教育这面大旗,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红线贯穿于团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力以赴为党立德树人。高校服务型共青团的建设要借力发力,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要清晰地认识到“引领”青年和“迎合”青年的差异,要“带着青年跑”,而非“追着青年跑”。青年需求驱动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职能的提升。青年需求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主要基础。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青年,青年有需求,高校共青团就有供给。通过满足青年利益和权益诉求,增强青年和高校共青团的黏性,从而赢得青年信任和支持。将青年团结在团组织周围,进而引领青年,激发团员青年的内在潜力和服务大局的动力,增强团员青年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因此,青年需求是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深刻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发展需求,牢牢把握服务青年需求的症结点,不断提高高校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青年需求与社会发展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8]。一方面,青年需求主要来源于社会发展、依托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为青年的需求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青年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社会发展所能够给青年发展提供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实现个人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青年的发展需求也在促进社会发展,正是不断满足和刺激青年发展需求,才能激发社会发展潜力和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发展。因此,青年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社会发展为满足青年需求提供条件和基础。在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时要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两者间的有利优势,抓准青年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契合点。第二,内驱动力作用机制分析。党建引领驱动高校共青团找准建设方向。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高度重视青年群众工作,将青年发展放在党的整个工作布局中去考虑,团员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团员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要将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与青年的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将服务党政大局与服务青年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建设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优势,促进高校共青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自身改革驱动高校共青团抓住建设机遇。高校共青团改革就是要以建设服务型团组织为重要方向,以解决历史性问题为导向,结合青年发展需求,处理好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破”与“立”的关系,切实让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好处惠及到更多的高校团员青年。因此,高校共青团的自身改革要结合青年的发展性需求,实现高校共青团改革和服务青年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致性,不断促进高校服务型团组织在工作理念、工作形式、组织建设、动员机制、权益维护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转型改革,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新青年的不断发展。党建引领和自身改革是以中国共产党和高校共青团为主体的内部层面的建设动力。党建引领驱动就是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局”的职能下开展工作。在“党管青年”的原则下,共青团要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党对青年的教育指导主要由共青团来执行落地,共青团是党联系和团结青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自身改革驱动就是高校共青团在“服务青年”的职能下开展工作。但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型团组织改革是在党建引领下进行的,最终的建设成果也是服务于党的大局工作。因此,党建引领驱动和自身改革驱动是高校服务型团组织执行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重要职能,两者之间互为基础。
四、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建设路径
1.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社会的发展变革客观驱动着高校共青团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实现“围绕中心,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大局”的核心切入点,而高校党建工作也明确了高校共青团要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社会发展和党建引领的双向驱动下,高校共青团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青年大学习”行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营造学懂弄通做实的良好学习氛围。组织引导青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学习实践中深入领会新时代的特征、新形势的变革和新思想的魅力。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广大团员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培养和选树在道德品质、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自强自立等方面的优秀学生典型,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和聚集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第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上共青团”“网上学生会”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建设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服务平台。用好“智慧团建”系统,推进团务、团支部、团员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网络工作专班,实施网络文化供给侧改革,发挥青年全媒体统筹协调功能,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2.围绕服务青年工作,聚焦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三个重点领域。满足青年需求是高校服务型团组织有效组织青年、凝聚青年的有力切入点和突破口。高校青年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对于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强的意愿,青年的需求从外部驱动着高校共青团聚焦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三个重点领域,积极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参与平台。第一,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为重点,助推学风建设。大力开展以“挑战杯”“创青春”为龙头的学科竞赛。建设体现学科特色优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第二,以培育志愿服务大爱精神为重点,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青年志愿者,鼓励引导团员青年参与助残、助老、助困等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和志愿服务时长作为对团员青年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体系建设。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课程学分体系。第三,以厚植文化艺术涵养底蕴为重点,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的育人潜能,创建文明校园,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围绕大学精神文化,激发青年的创造活力,搭建作品创作、展示、传播平台,打造精品节目,不断提高校园文化艺术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平和观赏效果。3.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五大工程。第一,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树立青年担当意识、实现青年青春价值,锻造一支“专挂兼”相结合、坚强有力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并严格干部选拔、配备、考核制度。系统化、深入化培养青马学员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育一批信仰坚定、敢于担当、素质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不断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人才培育效果。建立学习型团组织,鼓励开展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成果遴选机制,以有力支撑团干部的职称晋升、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构建团干部分级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团干部轮训工作,筑牢团干部能力基石。第二,实施团支部基层活力提升工程。不断夯实基础、发挥作用、凝聚青年,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创新团建机制,将团组织建在网络、社团、实验室、宿舍,扩充团建模式,拓宽团建覆盖面。畅通信息渠道,借力信息化推动工作效率和工作深度,形成一套科学层级化、有效扁平化的共青团工作审批、指令、信息交流的工作模式。加强对基层团组织指导与支持,为基层团组织配置和争取资源,加强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管理,建立团学工作资料库和资源库。第三,实施青年学生权益维护工程。权益维护是贯彻青年为本的具体举措,是关注青年诉求、解决青年问题的民心工程。高校团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协同相关部门着力解决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学业、经济、心理、生活、就业等实际困难,切实发挥共青团服务青年的作用。聚焦青年学生利益诉求,尤其是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班级设立权益委员,在学生组织设立权益部门,建立完善的学生权益反馈渠道和维护机制,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充分利用校内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服务和权益个案帮扶。通过设立“校领导接待日”“职能部门交流会”等方式,构建学生与高校领导、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的常态化机制。鼓励师生参与共青团活动的设计、决策、实施和评议全过程,在各项活动中引入“众创众筹众评”制度,倾听青年心声。第四,实施“第二课堂”助力工程。不断适应需求、创新思路、促进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施社会实践常规化、日常化新模式,为青年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践机会。借鉴“第一课堂”做法,会同教务、学生工作等部门,建立一套涵盖学生思想学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等多方面内容的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共青团服务青年规范化建设。第五,实施严实团建工程。坚持党建带团建,完善团内考评机制,自觉接受党的考核和团内考核,积极引入团员青年和第三方评价制度,保障考核的科学性,实现考核的指导性。严格团员队伍建设,严格团员推荐入党的制度,增强组织先进性。严肃团干队伍建设,锻造一支作风优良、本领扎实、朝气蓬勃、进取有为、敢于担当、勇于革新的共青团队伍,展现共青团时代新风貌。
作者:郎坤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 上一篇: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综述
- 下一篇:中小规模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探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