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时间:2022-12-02 11:32:43

导语: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时代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分配关系及价值趋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矛盾尖锐突出,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西化”“瓦解”我国的想法从未停止。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高校是社会各种思潮交融聚集地,也是各种势力进行思想渗透的阵地,高校师生是各方势力的争夺对象。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个体层面不断弱化,许多青年学生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修养不高、功利性较强等问题。因此,高校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力,使其自觉抵御各种诱惑,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要掌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首要组成部分,做好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培养实现民族复兴时代新青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1.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党的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为中国新时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国家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新时代,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带动各国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批心中怀有理想信念、拥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担此重任。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也要塑造学生的灵魂与精神。今天的青年再过二十年就是我们国家发展建设的支柱,也是实现发展目标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灵魂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广大师生汲取思想营养的主要来源,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后盾。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四有”时代新人。2.培养时代新人文化自信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进步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光辉灿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校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集聚地,是新文化产生、发展、传播的集聚地。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由文化大国发展成文化强国。这也是培养时代新人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委工作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需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高校要为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和思想传播者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引领当代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时回应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用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主张、纲领武装头脑,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与认同。高校党委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意识形态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齐抓共管,要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使依法治校、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有机地结合。党委书记是学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强化各种责任和意识担当,明确校党委下属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使之高度自觉地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纳入人民教育总规划,贯穿高校教育全领域,落实到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担负着重大使命。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领导,并将之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实践者,就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高校党政领导要进课堂、进宿舍、近师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教育活动。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开展“四个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结合,与“四个意识”学习活动相结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材,还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校要结合广大师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用典型案例,以专题讲座、座谈研讨等方式引领师生深入分析思考。大学生要能正确研判,在思想上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军训、重大节日活动、主题班会、党课、团课和各种比赛及文艺活动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人心。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四有文化”建设的引擎,把教育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引领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板块,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根据学校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思想内心深处,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人”。最后,在实践中培育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间和途径。网络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纠正不良舆论倾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带领师生围绕主题,拍摄微视频,参与公益广告拍摄制作,设计相关海报、主题标语,用网络、电子屏幕、校园广播、手机等媒体传播,目的就是在校园内让学生随处可见、随时可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要引领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师生社会实践机制,把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规定学时学分,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经常组织师生开展如“三下乡”“红色之旅”、志愿服务等多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家学先进、树典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办学章程、行为准则等构成的大学精神,深刻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大学精神要结合时展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3.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思政课教育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三观”的树立作用重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必须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守好守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教学实际,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思政教育的中心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理顺人才培养和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逐步深化教学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和要求。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用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转化成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4.创新传统媒体,推进新型媒体,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接触事物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也应随之变化。首先要创新传统媒体,高校的学报、校报和校园宣传栏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必须不断挖掘潜力,推动形式和内容创新。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向学生们宣传正确的意识形态,弘扬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其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为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新思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通过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意识形态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力,让师生感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魅力和真实性。另外,还要创建高校校园媒体运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联动机制,使意识形态工作借助校园媒体并融入校园媒体,促使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化、多样化。

作者:汪秀琴 江国华 单位:宣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