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2-08-30 03:13:05
导语:校园文化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与重要性为出发点,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及外在特征,并指出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推进作用,在机制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
校园文化是一个古老恒久却又常谈常新的时代话题,它与青年文化、市民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但它又是社会文化中的“精英”,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创新有两大特点:一是探索未知领域;二是获得创造性成果。而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地将自身的创新素质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从而开创新局面,获得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和不懈的追求,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途径。
1校园文化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价值分析
1.1“三全育人”格局的内容与意义。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力图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局面。随着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进入了新时期。做好高校教育工作,就应该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工作规律,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高校内部“三全育人”可促进教育者参与共同体活动,培养公共精神的教育行为,满足学生的美好生活需求。“三全育人”的教育价值是壮大教育力量、产生归属体验、激发公共精神、形成多方成效,它的教育诉求是增进教育生命力、掌控教育问题、统领一致性与多样性、建构多元工作主体,培育它的策略是以语言沟通建构教育团体、以共有体验建构义务关系、以彼此信任建构安全感、以共同责任建构教育规范、以整体思维建构育人合力。1.2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人的成长取决于外因和内因,内因往往基本成型,难以改变,外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处的环境,而校园文化通常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道德规范、独特的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反映了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大学生的作用。因此,拥有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高校往往能培养相应品质的青年人才。如:牛津大学倡导学术、麻省理工学院注重实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特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的精神。校园文化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着众多青年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陶冶情操、磨练品质、规范道德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1.3校园文化建设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个有机整体,是总和,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从而促进“三全”育人的实现。只有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全员参与,达成共识,全程设计,综合考虑,多角度设计,全方位推进,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是多样的,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1.3.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随着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建设而慢慢积淀形成,文化育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需要与时俱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代的高素质人才,走向社会,成就自我,实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时代要求高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教育,这就要求学校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服务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和提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3.2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提升学习能力、拓展社会交际、增强才艺自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以其精心的设计、细心的组织、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学生们自行参与其中,方案制定、排版设计、宣传动员、材料准备、组织实施、预算控制、语言组织等环节都渗透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另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具有正面引领的作用,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四个自信”;再如新生运动会、班级杯球赛等团队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校园文化活动应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代际特征紧密结合,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进一步突出校园文化教育作用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1.3.3塑造作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学校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人文氛围等,是开展正面引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学校内在的校园文化精神能以其规范性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获得大众的认可,从而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服务。校规校纪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则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制约,二者配合才能让每个学生更好地认同学校的主流工作,并自觉地遵守、维护学校规定的各项内容。1.3.4品质优化作用。校园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建设,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需求,还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性认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考,因此德育功能在学生理性和感性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校园优美的环境和风景还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则满足了价值实现的需求。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多种多样,经校园文化有效的设计、营造、统合、调控,形成无形的强大力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校园文化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联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此高等学校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二者紧密联系,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极具意义。2.1内在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均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心,将创新理念引入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不畏艰险、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科学探究精神。而校园文化环境中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2实现途径相互依存。高校是培养积极创新、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基地,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适宜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校园文化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和谐氛围,引导一种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实践活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拔尖创新型的高质量人才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良好的学生素质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3时代特征明显。校园文化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吐故纳新。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人才需要把握时展脉络,勇立时代前列。
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与举措
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和价值目标,也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理应发挥主阵地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为实现我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追求。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高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创新机会和环境,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集启发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体活动,有意识地开展学校创新教育,营造出轻松活泼、争创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1弘扬主流文化,坚持正确导向,充分体现拔尖创新的时代目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担负的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让广大学生及时了解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态势,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立志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拔尖创新的高素质人才。3.2抓好学风建设、培育优良校风,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人格才会得以自由和舒展,思维才能活跃和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迸发和拔尖人才的发展。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持续建设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应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凝聚全校师生和社会资源全员参与,将学风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德智体美的目标出发,全方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优良的师德倡学风,以优良的校园文化育学风,以创新的思维构建学风建设的新模式,发挥优良学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保障作用,使学校发展质量的整体水平不断地提高。3.3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抽象的、泛化的文化概念难免枯燥,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其更加生动、具体,因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建设。在文化活动载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选择活动载体的内容、方式,为学生提供新颖有内涵的活动;第二,活动内容要积极向上,不仅要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要体现地域特色,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及价值观;第三,活动形式要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因此要不断创新;第四,活动的时间,可以根据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安排相关主题活动;第五,活动完结后及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估反思,为以后的活动建设积累经验及借鉴意义。3.4加强过程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优良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从而催人奋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等。此外,引入专业竞赛等激励体制,可以使学生充分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竞争合作的意识,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数模”竞赛等。实践活动的尝试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动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配合过程管理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拓宽创新人才的培养空间,开辟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视角,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锻炼和展示及提高自我的平台。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为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制度保障及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拔尖创新型人才激活了更多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及实用性,尽最大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2]侯典举,陈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49-51.
[3]沈惠,王藕娟.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144,146.
作者:姚敏磊 殷 美 王 彬 许 娜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 上一篇: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探讨
- 下一篇:技工学校德育游戏教学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