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
时间:2022-07-30 03:51:30
导语: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各高校都在推进信息化建设,高校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勤保障,但是也不能忽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一直在进行扩招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后勤工作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大,服务的方式也日趋现代化,因此,后勤工作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保证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一)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大势所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在的物联网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二三百万年间,人类从使用简单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无人驾驶等高科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传统的高校后勤已不能满足高校日常工作需求,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就必须搭上信息这列快车,才能使高校后勤工作在新常态下迈向新台阶[1]。(二)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提高工作效率。科技的发展使得办公软件不仅仅拘泥于在办公室PC端的应用办公室使用,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更为必要,这样一来,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外出差,或是正在上班的路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处理文件文档,处理业务数据,查看数据,整理日清,受理服务信息,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改正,避免“事后诸葛亮”,而且这样便能快速的响应传统服务方式中无法及时处理的业务数据,使得信息沟通更高效、服务响应更及时、用户体验更良好。将碎片化的时间及以前不可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提供更优质服务。高校的后勤工作,是做好高校综合工作和综合运营的基础。由于服务面涉及很广,因此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信息来源和信息类型种类繁多,传统的处理方式已不能及时解决,建立后勤信息化服务体系,可有效掌握动态数据,使管理及时到位,从而提高后勤现代化服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着力于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智慧后勤和技术后勤。进入物联网时代,高校后勤工作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如资金的收入和发放工作、信息档案的管理、餐饮管理等工作,人员需求量大,工作效率低,资源消耗高,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可降低人工成本、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智慧后勤和技术后勤。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经历几十年的摸索和探究后,基本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一些问题。(一)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忽视。高校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从最早期制作简单的后勤门户后勤网站,用来进行信息、信息查询等人事及财务方便管理工作,到后来的门禁管理系统,校园卡消费餐饮管理系统等,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利用率仅有20%左右,而且不同高校因其发展规模参差不齐,导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的后勤工作处于传统的工作模式,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本身就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现数字化后勤是数字化校园的关键;另一方面,还有很多高校对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学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而对于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配备相应的硬件及软件设备,发展滞后[2]。(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未规范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流程有很大差别,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大部分还是借鉴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交流,其信息化建设体系还停留在以满足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需求的层面上,并未考虑到其他部门的信息需求,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而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信息共享,这样一来,给各部门信息整合带来很大阻力[3]。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先分后总”和“一部到位”,大部分都采用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一次性资金投入量不大,但是缺乏统筹安排,使得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比较盲目,无章可循;第二种模式是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做大量的调研和规划工作,然后投入大量资金使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这种方法由于资金投入量巨大,而短时期内成效不显著,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很少有高校采用[4]。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使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革工作,信息化开发建设是一个新兴行业,人才供小于求。而传统的后勤工作对技术要求水平较低,因此工作人员多为后勤业务第一线的人员,虽具备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但是信息化的意识不足,信息化的应用能力有所欠缺,这样的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5]。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外包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在操作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采用结构化的思维分析,将传统的业务流程变成信息系统可处理的流程,将所有业务做模型化分析,而现任的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导致后勤信息化体系在资源利用上没有达到实效,整体服务效能受限。
四、深化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要完成信息化变革,在新常态下做好后勤工作,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就应该实事求是,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树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1.转变对后勤信息化的传统观念。要构建智慧校园,首先要构建智慧后勤,智慧后勤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的坚实保障,只有先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才能使高校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促进高校整体的发展[6]。2.提高对后勤信息化的认识。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后勤信息化建设受阻的很大原因,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应做好市场调研及效益评估和论述。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可以降低后勤工作的运营成本,资金使用更透明化,是建设高效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手段。(二)完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制度。1.完善后勤人力资源制度。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是缺少专业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因此,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案壮大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首先,将原有工作人员中对后勤信息化改革有深刻认识的部分人员进行培训,作为传统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的纽带;第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小规模的专业IT团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第三,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让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共同参与后勤信息化推进工作;最后通过第三方公司,根据后勤实际工作情况采购先进的信息化产品,充分利用产品带来的规模效应,减少后勤信息化建设成本和研发成本。针对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问题,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完善后勤人力资源制度,采用内退、退职或转岗分流的方式先将这部分人员的归属问题解决好,再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形式,聘用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年纪轻的人才填补后勤人才短缺。这种用人制度,可以为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打造一个高效团队,为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提供优秀的人员储备,是高校后勤长远飞发展的有力保障。2.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构建信息化后勤,就要建立信息化的统一规范和行业标准。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逐步建立信息化规范标准,避免在信息化工作进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或接口不一致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数据设计符合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技术文档规范齐全;数据交换接口符合操作管理规范等[7]。(三)建设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1.建立全员培训制度。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技术人员众多,在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后勤工作职工包括管理层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应考虑各岗位的工作特性,以信息化培训作为培训重点,培训应纳入考核系统,使后勤工作人员有深刻认识,确保各岗位人员明确各自的操作规范、技术要求及质量目标。2.树立科学用人观念。当下社会是一个自由化的世界,年轻人更是崇尚自由发展,如何能用对人,留住人是人力部门工作的重点,因此,高校在招聘到优秀的技术人才后,应关注其在工作生活中的需求,尊重个性发展,不但能用对人,还要养好人。3.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校在具备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后,还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轻松惬意的工作氛围,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为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的推进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后勤部门应本着边摸索边实践的精神,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在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和行业协会积极指导下,打好这场攻坚战,早日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薄金航.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4):262.
[2]孙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初探[J].新西部,2018(15):120-122.
[3]宋静辉,吴克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6):57-59.
作者:钱彤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 上一篇:高校校训建设思考
- 下一篇:材料加工企业建设和运营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