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建设探索
时间:2022-01-11 11:08:30
导语: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我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攀升、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特色化已成为专业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特色化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特色化建设的路径和举措进行了初探,旨在为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特色化建设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公众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悄然跻身于食品领域十大研究方向之首。作为食品消费与贸易大国,近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何有效构建食品安全防线以确保种类繁多的食品符合健康、安全这一基本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予以应对,除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外,在符合办学条件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兴专业的开设及人才的培养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队伍,缓解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紧张局势,但就专业建设而言其目前尚未成熟仍处于逐步探索与完善的阶段。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我国编外目录专业于2001年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2002年其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也于同年开设了此专业[1]。历经十余载的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农业、工业、商业、医学、综合类等近两百所高校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且有多所高校申报并增设了专业硕士点与博士点。至此,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多个层次的完整培养体系,初步具备较为充足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专业建设上已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5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然而,这期间也有不少“贪大”、“求全”、“攀高”的高校意识到未来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违背办学规律,忽视自身实际条件,纷纷效仿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致使该专业的建设、发展陷入特色化的“趋同”困境。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趋同等几个方面。此外,在快速规模扩张及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部分高校混淆了“一流建设”与“特色建设”两者的概念,忽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要求,盲目将其它高校一流专业的基本特征嫁接到自身专业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用一流专业的若干标准来规范和统一专业的特色建设。
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的持续扩张使得高等教育快速步入了大众化阶段,目前各高校专业数量多则过百,少则几十,而每一专业的建设发展与提升都离不开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投入。与部属高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院校均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欠缺等现实困难,因此按传统发展模式就难以建成一般意义上的高水平的专业。基于此,各地方高校充分整合、高效利用有限教育资源,集中精力建设服务地方、适合校情、特色鲜明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是明智之举。此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低水平、无差异、重复性建设,不仅会造成现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加剧高校间的生源争夺、毕业生间的就业竞争。因此,各高校必须在特色化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深挖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对专业进行特色培育和建设,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促专业健康发展。最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资源优势也各具千秋,各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及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体现在高校的特色化办学上。各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发展若脱离了本地区食品工业的人才需求,就会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也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特色化建设的可行性。特色是专业生存之本,鲜明的专业特色往往能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截至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成效初显,为该专业的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浙江工商大学在大商科背景下开设了以“质检”为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着力培养“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的三位一体“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其特色化建设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正进行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2~3]。云南农业大学以传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依托,同时借助其在畜牧、园艺领域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地处边疆的区位特点,建成了以“食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控制及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为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4]。大连海洋大学借助其食品产业区位优势,专业建设中不断凝练“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于2014年获批该校“重点支持专业”中的特色专业[5]。在“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认知共识下,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又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专业特色化建设路径与举措
(一)准确进行专业定位,制定特色培养目标。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是特色化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决定着其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的制定。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食品营养与卫生问题,也不仅涉及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而是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进行研究和控制。食品产业链呈现出的人才需求多元化使得高校在专业定位上有着充足的选择余地。各高校应在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学科优势,在教学资源充分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瞄准专业特色建设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制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以此博得社会的认可和青睐。与此同时,专业的特色化定位还应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立足于地方自然环境和条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与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位于果蔬主产区的高校应着力建设具有果蔬种植、储运等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上侧重食品原料生产和保鲜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科学研究上以地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彰显人才差异培养。课程体系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充分利用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对新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将专业特色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课程体系逐渐科学、规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应做好以下四个结合并有所侧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食品加工占优势的高校,课程设置上侧重于食品保鲜、加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农畜水生产占优势的高校,则应侧重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质检特色占优势的高校,可侧重分析检测技术,除传统检测能力培养外,有条件的高校可重点设置当前亟需的各类快速检测课程;管理科学有优势的高校,偏重于质量安全管理、质量安全法规等。农科、理工科和综合性高校在检测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课程设置上可侧重于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作为国内“药物分析”学科的鼻祖,师资力量雄厚、分析测试条件优越,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意强化“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分析类课程设置齐全,“食品安检”表现出相对的强势。另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新兴专业,目前授课教材仍相对缺乏。在特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作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重要工具的特色教材编写也须提上日程。(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是特色课程体系外化和具体实施环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提升一直都是特色化建设重点研究的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属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能力要求高,其教学活动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教学过程宜采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世界范围内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为该专业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案例,如结合国内外近年爆发的重大安全热点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掺假马肉”、“毒大米”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式学习,生动鲜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食品安全案例教学避免了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为方便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碎片时间,可增设“第二课堂”将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等上传至网络平台,方便学生进行自主与选择性学习。(四)构建与特色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化建设过程中需渐进式、多元化地构建起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特色化实践教学平台应包括实验教学、见习及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部分。实验教学方面,不能拘泥于传统实践教学,应结合各自在食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势有所侧重。例如,具备食品加工优势的院校应配置较为完备的工艺实验室和感官评价实验室,质检特色突出的院校应建设起先进的分析实验室。此外,实验内容的设计应紧跟时展步伐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见习及实习是将实践教学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缩短学生就业后适应期的重要环节。专业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一定数量的与专业特色契合度高的见习、实习基地,并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见习、实习的效果。例如,作为国家第六批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河北科技大学与河北省多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及实习实践合作关系,作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确定一定比例的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论文(设计)题目,以适宜的难易度、严格的答辩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断扩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特色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进行专业建设的不二之选。在专业特色化建设道路上,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活动实施是核心,搭建与特色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为培养出当下社会发展亟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只有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当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参考文献】
[1]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
[2]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等.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5
作者:张春生 董良飞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 上一篇: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下一篇:简述煤炭企业文化建设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