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分析

时间:2022-05-08 10:57:57

导语: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分析

一、地方高校党外干部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弱化。党组织作为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领导力量,应当在地方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党外干部起到模范示范作用,才能对党外干部形成向心力,也才能对党外干部的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用弱化,对党外专业人才难以起到核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党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更为薄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所形成。在主观方面,近年来地方高校新进的党外干部都有着较高的学历背景和知识层次,但是在专业技能出众同时,都缺少对政治素质的培训,当然这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偏向智育能力,缺少对德育能力的培育倾向有关,但是具体到地方高校,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党外干部较少经历社会生活的锻炼,缺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有关,而具有相同价值观和社会倾向党外干部会形成局域性的社会团体和网络,就会强化小团体这种非正式组织集体观对个人社会倾向的影响,更加不利于党组织在党外干部队伍中威信的建立。在客观方面,地方高校基层党组建设对党外干部影响力和领导力的下降,也与党内成员的不良行为和倾向有关,因为党员干部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能力弱化和组织纪律欠缺等问题,甚至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以权谋私等违纪行为,这些对党外干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有些党外干部对党组织的评价较为负面,难以提升基层政治生态对优秀党外干部的影响作用。(二)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歧化党外干部对学院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但是现有的教学科研活动中都难以体现到党组织的积极促进作用,反而在有些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的行为会妨碍到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其作用的歧化对党外干部的成长形成了不良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基层学生党员组织的活动虽然是学生党组织建设必不可少的方面,但是基层学生党组织在组织党员活动时极少和教师进行事前的沟通和协调,也极少征求过党外教师的意见,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党员对党外教师的日常教学秩序形成了不必要的干扰,甚至在党外教师看来,基层学生党员和基层学生党员组织就是教学秩序中的特殊群体,不仅不能对正常的教学活动形成积极作用,反而对教学活动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另外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基层党组织提出意见和批评的居多,但是针对问题帮助教师培训和改正的较少,特别是对于社科领域的党外干部,有些学术观点党组织有不同意见可以考虑,但是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由党组织就禁止课堂讲述的学术问题进行解释和引导,一刀切的禁止将会导致党外教师形成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力,反而不利于党组织的声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科研活动中,情况也大致如此,基层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影响力不仅难以形成,在有些问题上甚至对教师的科研活动造成了不必要的干预。大部分地方高校党外干部在学历层次和知识能力上都有着较为优秀的表现,特别是在科研活动以及科研成果上,党外干部有着更为优秀的表现。在经历了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的严酷艰辛的专业学术研究训练后,大部分党外专业干部已经将科研活动内化为生活和工作的部分内容,是自己职业生涯不可欠缺的方面,甚至对于某些党外专业干部而言,科研活动中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喜悦感是自身生活工作中的最大回报。但是,现有的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难以察觉或者难以适应党外专业干部在科研活动中的这种价值倾向,很多基层党组织将教师科研活动认为是教师完成岗位职责和工作额度的正常要求,党组织在党外干部的科研活动中难以起到积极推进作用,难以将党组织的作用内化到党外干部的日常科研活动中,反而频繁的基层党组织安排的活动干扰了党外干部正常的科研活动,占据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时间,这些负面作用对新毕业的年轻党外干部表现得更为显著。长此以往,党外干部形成的科研团队和科研组织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党组织形成排斥力,不断削弱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领导作用。(三)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边缘化。党外干部的成长,特别是基于党外干部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党外干部积极作用的体现和途径。地方高校党组织应当基于高校长期发展以及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激励作用不断增强的角度对党外干部的成长进行引导,努力促进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但是现有地方高校党组织在党外干部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不断的边缘化,难以对优秀党外干部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其主要表现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育等两个方面。在政治素质培育方面,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党外干部都有着积极支持祖国发展、学校发展的政治意识,都有着回报社会和回报学院的自觉行为,但是在具体表现上不同的党外干部基于自身成长的特殊性则有着个性化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党外干部形成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会对彼此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地方高校党组织对这些教学科研等非正式组织较少关注,也很少施加影响,也很少针对性的对地方高校党外干部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缺少对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培训提高的日常机制,也难以制度性的形成党内外干部的交流渠道,积极培育党外干部进入党组织,形成人员信息双向流通的协调机制。在业务素质上,地方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一直以来都有着误区,认为党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党员和非党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建设,对党员特别是党外干部的业务素质提高极少采取干预措施。但是在实践中党外干部的业务活动和政治活动具有相互交叉性,在党外干部的业务活动中潜移默化就会对其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产生影响和作用,这在有些文科专业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如果基层党组织放弃了对党外干部业务素质提高的应有作用,也就意味着部分放弃了对其政治素质培育的领导作用,这对于加强党外干部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四)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差别化应当明确的是地方高校党组织不仅是高校党员干部的领导者和核心,也应当是高校党外干部的领导者和核心。而这种领导者和核心力的体现应当表现为党外干部无论其专业背景、成长背景以及政治倾向如何,只要其心怀祖国、力在学校都应当成为地方高校党组织团结和领导的对象,都应当关系其进步和发展,应当对其能力提升和素质提升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其尽快成为高校各项建设的骨干。但是地方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囿于现有的制度条件和能力限制对不同的党外干部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措施,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具有短期政治发展潜力的党外干部会进行重点培育,会利用各种机会形成这些党外干部成长进步的条件。对于那些积极向派靠拢的党外干部,基本上是将这些干部的成长任务交于学校内外的派负责,因为地方高校党组织和高校外部的派的协调沟通机制相对受限,所以这些党外干部培养进步的条件就难以保证;对于那些既不向党组织也不向派靠拢的党外干部,则难以在制度上形成自身进步发展的机制性措施,这些干部的成长路径则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差异化的作用结果虽然在短期看节约了基层党组织的人力物力,能够促进优秀党外干部的迅速成长,壮大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但是负面作用也非常显著,差异化的对待措施会形成不同党外干部行为选择上的差异化,会形成党组织和党外干部选拔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党外干部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形成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逆向淘汰作用,导致优秀党外人才加速游离于党组织领导之外。

二、优化地方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构建

党外干部的成长是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地方高校建设中党外干部的成长却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整齐划一,要能够根据党外干部自身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分门别类的制定党外干部的成长辅助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发挥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现有党外干部成长的不利局面。(一)强化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党组织对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核心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党组织能否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形成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同样也可以解释为党组织对党外干部领导力的来源是否来自于党外干部对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合法性的认可,这对于具有高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党外干部尤为重要。首先,党组织应当强化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能够尽量对党外干部形成模范垂范作用。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构建应当尽量契合不同业务单位的发展实践,应当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构建和党外干部的政治成长和业务成长紧密联系,尽量避免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构建游离于党外干部的成长路径之外,形成党内党外干部相互观点和信息双向交流的制度平台,比如可以建立党外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定期谈心会和交流会,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也要考虑到党外干部的要求。另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建设也应得到强化,这种领导能力的强化突出表现为基层党组织是否在党外干部中间形成公信力,这就要求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具有突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协调党内和党外干部的矛盾和信息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党组织主要领导者是否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公道正派,是否能够做到公私分明,心怀坦荡。所以在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时,应当将德育作为建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考核的目标。其次,党组织应当强化基层党员队伍的纪律建设。严格的纪律性不仅对党内干部适用,也应当对党外干部也适用。现在学院基层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成长具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将党外干部特别是优秀党外干部看成学院宝贵的资源,在满足其需求时缺少原则性,在发生党内外干部冲突时充当老好人,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党组织发挥对党外干部的影响力,反而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威信,不利于其成长;另外则是对党外干部成长施加了太多的负担和要求,对党外干部当做党内干部进行要求,比如在日常的政治学习中,党内和党外干部都一视同仁的参加学习,虽然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素质提高也是其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对党外干部政治素质的培养不应当采取党外干部相同的形式,应当建立起针对党外干部的政治学习机制,采用网络或者讲座的形式在提高党外干部理论水平的同时,引导其政治素质的提高。最后,党组织还应当强化组织领导力的建设。对党外干部而言,党组织领导力来源于其对职业生涯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对于年轻的党外干部,面临的职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更为迫切,要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要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急需党组织能够提供帮助和辅导,通过党员教师的传帮带将年轻党外干部尽快的融入教师群体,发挥其作用,解决其具体生活困难。对于年长的党外干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来自于职业发展,面临的职业发展瓶颈需要党组织能够根据其需求做出辅导和提供解决措施,当然如果基层党组织本身就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直接对党外干部进行指导则最好,但是通常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囿于其职能范围,很难在专业技术和政治能力上兼顾,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能够形成优势教师和优势党内干部对党外干部的帮扶作用,形成机制并且以此作为考核党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指标。(二)优化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应当是从党外干部政治素质的提高入手,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倾向突出表现在基层党员组织规模扩张的冲动,优秀的党外干部的成长其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地方高校建设的骨干教师,尽职尽责的师德模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党外干部的意愿吸引其加入党组织。这种要求不仅应当体现在对党外干部的具体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进步上,对待学生党员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不管学生党员本身的政治素质提高多么重要,首先应当强调的是其作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责任和享受的权利,在基层党组织组织学生党员的教育及社会活动时,应当也有必要和党外教师进行沟通,应当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秩序,甚至应当强调除非极为特殊情况,否则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活动不得干扰学院的正常教学秩序,至于由此对学生党组织活动的限制应当由其本身调节解决,既然学生党员作为优秀党员干部后备人才代表,那么党组织活动对其产生的压力也应当由其本身克服。其次,党组织的活动应当对党外干部的科研活动起到推动和支撑作用。现有的大水漫灌的政治学习形式不仅不利于党外干部政治素质的提高,反而干扰了党外干部正常的科研活动,造成党外干部对政治学习的反感和抵制。实际上,党外干部的政治学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要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相对于枯燥的政治学习,党外干部普遍对于知识和哲学形式的科研方法学习比较重视,另外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时政学习也在党外干部中具有吸引力,所以针对党外干部的政治学习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具有学术研究意义的讲座,具有学术交流性质的研讨会和读书会,如果这些学习形式由于现有资源的限制难以开展,也可以采用网络学习的形式,将最新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成果与党外干部进行交流和学习,最大程度上满足党外干部对知识化政治学习的需求。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对于文科背景的党外干部适用,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党外干部因为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哲学蕴含,其研究方向也要考虑社会应用,所以这种学习形式也相对合适。(三)发挥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党组织在党外干部领导作用依赖于学院各级党建机构在党外干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引领好核心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不是仅仅强调各级党建机构能够促进党外干部职业生涯的进步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党建机构在党外干部工作生活中的核心支持作用。在党外干部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重视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党外干部非正式组织在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能够形成党员干部在各种类型教学团队的支持沟通作用,应当尽量在组建不同类型教学团队时,至少有党员干部在教学团队中充当联系人或信息沟通渠道作用,及时将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党组织进行沟通,同样党组织也应当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学团队的活动和教研成果进行审核,以发挥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教学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在党外干部的科研工作中,党组织也不能放弃通过科研工作领导能力的发挥促进党外干部成长的主要作用。虽然基于不同党外干部专业背景的差异,在组建科研团队时更主要是依赖于不同专业人员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互补形成的科研组织,但是党组织也应当在科研团队的工作中发挥影响力,在较为固定的科研团队中可以选择团队中的党内干部或者党外干部作为团队与党组织的联系人,党组织也要关心科研团队的工作,通过日常交流及时给予科研团队必要的帮助。对于较为分散的科研团队也要通过固定的反馈渠道形成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对其科研工作进行协调,在各级党组织中建立科研专干是发挥党组织在党外干部科研工作领导能力发挥的主要制度保障。在党外干部的生活中,党组织在依靠各级工会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之外,还要将党组织在思想领域的领导能力在党外干部生活中进行体现,通过党外干部与党组织的生活谈心会起到党组织与党外干部思想沟通作用。(四)健全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民主机制。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民主机制应当是构建适合党外干部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党外干部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对其培养不应当脱离现有对教师的学习和培养机制,甚至在其学习进步途径的供给上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秀性,现在先入为主的党外干部培养方式不仅不利于发现人才,反而形成了党组织的趋利机制,要争取更多的学习进步机会,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只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样长此以往党组织的风气和党员的素质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其次,对于积极向派靠拢的党外干部,不应当采取放任的态度。进入派发挥监督作用也是地方高校党外干部对地方高校建设的贡献途径,党组织应当发挥领导作用,将派的建设作为促进党外干部成长的途径之一,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内部的派机制,选派党组织和这些派的联系人员,形成联系制度,指导这些派的党建活动,支持党外干部的成长。最后,不能放弃对其它党外干部成长的培育。当然不能否认其它党外干部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政治素质学习方面不太热心,但是这些党外干部依然在地方高校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党外干部的贡献还很突出,党组织民主机制的发挥要求能够容忍这些党外干部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同样也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各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不断转变其政治态度。

参考文献:

[1]关媛媛,陈秋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党外干部成长路径初探[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46-49.

[2]梁晓宇.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29-32.

[3]吴卫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规律与路径优化探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01):23-25.

[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5-9.

[5]王安利.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规律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12-14.

[6]于盛达.高校党外领导干部成长规律及培养机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42-43.

[7]陈立明.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及成长规律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17-21.

[8]石媛.影响党外干部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36-38.

作者:张富田 单位:许昌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