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转移建设论文

时间:2022-12-27 03:01:19

导语:高校技术转移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技术转移建设论文

摘要:文章深入研究了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和服务区域创新的主要模式,即共建政产学研平台、共建校企合作载体、引聚国际创新资源和推动技术成果运营等,并指出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引导和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技术转移;建设;区域创新;江苏

高校是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而技术转移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1]。江苏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工作,发挥省内高等学校众多、科教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建设了一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吸取借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区域创新的模式和机制经验,推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发展,对促进江苏技术转移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现状

江苏自2009年起专项启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目前全省共立项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42家,累计设立分支服务机构150多个,从业人员1500多人,成为连接科技与经济特别是产业的技术支撑与服务的保障平台。近三年,全省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开展技术交易活动4100多场次、组织技术转移项目3万多项、合同成交额110多亿元,有23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位居全国第一。1.1机构建设运行总体情况。1.1.1机构实体化。鼓励支持省内科研能力较强和技术成果积累较多的高校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如南京大学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支持省内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高校与省外一流高校院所共建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如盐城工学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安徽大学)、徐州工程学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引导省外一流高校院所与地方合作建立专业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独立机构,如北京大学苏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全省共有15家中心完成了法人注册。1.1.2运行科学化。推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全省中心共建有规章制度400多个(平均每家建有规章制度约10个),包括机构章程、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激励政策、考核办法以及学校制定中心执行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等。如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授权统一管理学校的技术转移项目,并按照省内项目3%、省外项目5%的比例提取管理费,中介人员按照到款额的1%~1.5%提成绩效。1.1.3队伍专业化。支持各类技术转移中心引进专业化、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基本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每年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际国内培训,业务骨干先后赴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转移模式和理念。目前,全省技术转移中心专职人员超过60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技术经纪人、专利人、律师、知识产权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资质证书的职员比例占50%以上。1.1.4条件信息化引导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主动对接“互联网+”,强化信息化能力建设。所有中心都建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站或成果转化服务网站,分别建有成果库、专利库、专家库、企业库、项目库、需求库、平台库等数据库,总数据量超过10万条、总访问量超过500万次;部分中心开发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服务。省级层面建设了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智能分类推送,促进资源集成与共享。1.2服务区域创新主要模式。1.2.1共建政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结合省内各市重点产业和特色园区的发展需求,以地方出财力、南大出智力的方式共建政产学研平台,以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为依托,引领产业方向,培育产业创新集群。目前,南大与省内11个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22个政产学研平台。近3年来,通过政产学研平台建设,南京大学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地方,服务江苏企业3000多家,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104个,为地方和企业培训人才1万人次以上,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过500亿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的专业研究所首批转正的8个分所中,有2个分所由南大政产学研平台为主承建,学校新增3个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1.2.2共建校企合作载体。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四大转变”:即由个人行为向学校的组织行为转变,由部分科技人员的合作向覆盖学校所有学科和职能的合作转变,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转变,由短期的项目合作向建立稳定长效合作关系转变,并成为学校推进与企业长效合作的重要工作和抓手。目前,已建有校企研发中心100余家,年均到校科研经费逾亿元,校企双方共同申报发明专利近60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科技奖项30余项;以联合研发中心为基础,学校还培育了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一批省市级工程中心及行业公共服务平台。1.2.3引聚国际创新资源。北京大学苏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先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十几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常态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国际科技成果项目路演,评估筛选出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国际项目。目前已在苏州、张家港组织20场以上国际科技成果会,先后近200条具有产业化价值的国际科技成果资源信息,促成凯望药业有限公司、葡萄牙模具产业联盟等10多个国际项目落户江苏。其中凯望药业注册资本8982万元,总投资为1.5亿元。苏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6家国际机构建立了常态化的跨国技术转移“绿色通道”,与法国爱迪特集团共建的“苏州大学-爱迪特测控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成功运作了数十个国际合作项目。1.2.4推动技术成果运营。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代表学校从事技术转移全过程管理和运营服务的专业机构。中心围绕市场化运营进行了系列探索,建设了“专利超市”,解密专利技术黑匣子;探索了技术产权处置模式,破解职务技术运营难题;设立了技术转移基金,打通成果从实验室到商品的转化通道;构建了技术专利池,助推成果集群转化。目前,中心已实现了5000余件专利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维度的价值标签;收储运营了100余件成果,形成了3D打印、机器人、新材料技术群,依托机器人技术建设了南京机器人研究院;围绕兵器装备、船舶制造等产业需求,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焊接装备研发平台,形成了高价值专利池。

2存在问题

2.1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技术转移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没有专门针对技术转移的法律文件,对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缺乏宏观指导和协调,现行的科技评价导向以及有关的优惠政策、激励政策也不利于技术转移事业的发展[3]。2.2服务能力比较弱。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仅能开展一般性的信息沟通等服务,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技术转移服务,特别是缺乏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保险、金融资本服务等功能,不能满足技术转移全过程的需求。2.3高端专业人才少。从事技术转移的高端人才极为缺乏,多是经验型人才,并不具备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技术中介队伍中真正经过认证的人才少之又少,影响技术转移中心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展,对区域创新需求的把握更弱[4]。

3发展建议

3.1制定完善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建立省级层面激励技术转移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意见建议;加快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的推广应用,加大技术转移转化的税收优惠力度,明确对技术转移尤其是专业人员的激励政策,特别要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要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高校院所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技术转移转化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3.2提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能力。加强对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技术转移全过程的专业服务能力。支持建设技术转移网上服务平台,面向一定区域内各类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集成服务,围绕区域创新发展构建技术转移服务链条。支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资本的合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技术转移领域。支持海外技术转移机构到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国际技术转移。3.3引进培养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的高端人才。探索建立技术经纪人资质培训、认证制度以及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技术经纪行业的整体发展。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努力打造一支熟悉产学研工作和技术转移规律、具有强烈合作创新意识的优秀技术转移队伍,要注重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人才优势。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科技服务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领军人才团队,推动技术转移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军,王国栋,崔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6(21):134-138.

[2]朱建军,陈洪转,关叶青.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与功能发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21-24.

[3]王海宇,张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4):132-134,138.

[4]种国双,田天.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6):237-238.

作者:巢俊 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